十出场学范式与辩证学派(第2页)
[18]薛宇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流派》,载《经济纵横》2009年第1期。
[19]参见程恩富:《现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四大理论假设》,载《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
[20]刘嵘、高齐云、叶汝贤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21]参见《顾海良教授访谈:马克思经济学研究的10个问题》,载《人民日报》2013年9月29日。另参见薛宇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流派》,载《经济纵横》2009年第1期。
[22]参见任平:《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术史的创新与发展——以张一兵的〈回到马克思〉为中心》,载《河北学刊》2013年第2期。
[23]张一兵:《“回到马克思”的原初理论语境》,见任平、陈忠主编:《当代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369页。
[24][日]广松涉广松涉:《文献学语境中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彭曦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5]参见鲁克俭:《“马克思文本解读”研究不能无视版本研究的新成果——评张一兵“〈文献学语境中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代译序”》,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年第1期。
[26]参见鲁克俭:《国外马克思学译介与中国马克思学研究的深化》,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年第5期。
[27]参见张一兵:《文献学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的科学立场——答鲁克俭和日本学者大村泉等人》,载《学术月刊》2007年第1期。
[28]参见俞吾金:《马克思仍然是我们的同时代人》,载《文汇报》2000年2月11日。
[29]吴晓明:《主题、基点与路径:阐说马克思哲学之当代意义》,载《江海学刊》2003年第1期。
[30]刘放桐:《现代西方哲学》,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31]《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1360页。
[3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89~290页。
[33]见本书第一章第二节。
[34]陶德麟:《当代哲学前沿问题专题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3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32页。
[36]参见赵剑英、陈晏清:《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阐释与创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37]参见郭湛:《哲学与社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8]陶德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个前提性问题》,载《武汉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39]陶德麟:《让马克思主义“说中国话”》,载《光明日报》2013年5月31日。
[40][美]窦宗仪:《儒学与马克思主义》,刘成有译,兰州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41][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1800—1985》,刘尊棋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年版。
[42][美]罗斯·特里尔:《毛泽东传》,刘路新、高庆国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3]《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34页。
[44]参见温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路径文化路径》,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45]参见许全新:《中国现代哲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毛泽东与孔夫子》,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46]参见陈先达:《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
[47]参见任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出场路径——重读〈实践论〉》,载《哲学动态》2008年第2期。
[4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4页。
[49]张熏华、洪远朋:《〈资本论〉提要(1—4)》,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50]张熏华:《〈资本论〉脉络》,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51]洪远朋:《〈资本论〉教程简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2]孙承叔:《资本与历史唯物主义:〈资本论〉及其手稿当代解读》,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53]鲁品越:《走向深层的思想:从生成论哲学到资本逻辑与精神现象》,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