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市民社会中的生产和交往(第2页)
[1]H。38,38。
[2]H。50,48。
[3]H。50,48。
[4]H。144,152。
[5]Ibid。。
[6]在“圣麦克斯”篇里,除了“市民社会”之外,“资产阶级社会”这个词也被使用过。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之后的1846年12月28日马克思写给安年科夫的信,以及《哲学的贫困》里,“市民社会(sociétécivile)”和“资产阶级社会(sociétébeoise)”是被并用的。
[7]关于马克思“市民社会”的多义性,请参见藤野涉的《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概念》(《马克思主义及其逻辑》,青木书店,1976)和重田澄男的《资本主义的发现》(御茶水书房,1983)。
[8]Ibid。。
[9]H。148,156。
[10]H。146,154。
[11]例如,在广松涉版文本的第112、128页,“交往”概念是在“生产关系”的意义上被使用的。另外在第22页,它被用于更广泛的意义。
[12]H。29,29。
[13]M。Stirner,DerEinzigeuum,S。222。[德]施蒂纳:《唯一者及其所有物》下卷,97页。
[14]同上书,98页。
[15]W。395,442。
[16]“《利用》这个范畴……是从我和别人发生的现实的交往关系中抽象出来的,这些关系反过来被用来冒充这个从那些关系本身中抽象出来的范畴的现实性。”(W。395,44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3卷,480页)
[17]HS。S。330f。
[18]HS。S。346。
[19]HS。S。333ff。
[20]HS。S。330f。
[21]H。136,144。
[22]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亚当斯密的引文中,除了使用了“劳动的生产力(produktiveKraft,Produktivkraft)”之外,第二草稿还使用过Produskraft这个词。关于后者,不仅从其前缀produ-,而且从马克思也使用了赫斯用过的Produ-来判断,可以说他是继承了赫斯的Produskraft。实际上,有人推测马克思在写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之前阅读了赫斯的《货币体论》,写于第一草稿和第二草稿之间的《穆勒评注》能明显看到赫斯的影响。
[23]关于舒耳茨的“生产力(productiveKr?fte)”概念,请参见[日]植村邦彦:《舒耳茨和马克思》,106~112页,新评论,1990。另外,根据新MEGA试行版,在第一篇马克思添加过批注的地方,“生产力”的前缀是Productivkr?ft(恩格斯使用的是Produktivkr?ft),和舒耳茨一样,马克思使用的是c而不是k,从这里也能看出舒耳茨对马克思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