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圣麦克斯篇的异化论(第1页)
三、“圣麦克斯”篇的异化论
从前一节的结论来看,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已经从本质上对费尔巴哈进行批判了。即使马克思是在意识形态论争的过程中将费尔巴哈批判为自己所用,但这并非意味着此时马克思出现了根本性的理论转换。但是,马克思到底有没有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采用了异化论的理论框架呢?笔者想通过分析“圣麦克斯”篇来对这个问题进行探讨。“圣麦克斯”篇被认为基本上是出自马克思之手,与“费尔巴哈”篇相比,从文本上它也更容易接近,而且也可以使我们更能理解前一节所述的马克思与意识形态论争之间的联系。
“圣麦克斯”篇随着《唯一者及其所有物》的内容而不断展开,论点涉及的范围很广。这里只想列举对施蒂纳批判中的两个论点。
对施蒂纳批判的第一个论点,是人的意识(观念、表象)与存在的关系。
“不言而喻,人们的观念和思想是关于自己和关于人们的各种关系的观念和思想,是人们关于自身的意识[1],关于一般人们的意识(因为这不是仅仅单个人的意识,而是同整个社会联系着的单个人的意识),关于人们生活于其中的整个社会的意识。”[2]
“由于人们的生活条件各不相同,所以他们创造出各种不同的关于自己即关于人的观念。”[3]
施蒂纳将人的理念和个人的存在对立起来。但是,个人观念(表象)所表现的内容首先就是每个个人的存在条件和各种关系。笔者将个人的全部各种生活关系定义为“自我关系”[4]。自我关系虽然不可能是单个人自发形成的,但是无论这种关系受到怎样的客观制约,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自己的生命和生活,是个人的存在本身。并且,作为这种自我存在的表象,人的意识(理念)产生了。马克思在“圣麦克斯”篇确认了这一点。意识=思维是自我关系的感知,因此随着各种生活关系的不同而千差万别。
“正因为思维是这一确定的个人的思维,所以这个思维就是他的由他的个性和他在其中生活的那些关系所决定的思维。”[5]
也就是说,意识=思维经常受到意识主体,即单个人的存在的限制,是其存在中的各种关系的表现,意识与其主体的存在不可能完全对立。这虽然可以说是“人”或者“人的本质”概念,但也不是例外,它只不过是今天各种关系本身的观念上的表现而已。
“人们在其中生产自己生活的并且不以他们为转移的条件,与这些条件相联系的必然的交往形式以及由这一切所决定的个人的关系和社会的关系,当它们以思想表现出来的时候,就不能不采取观念条件和必然关系的形式,即在意识中表现为从一般人的概念中、从人的本质中、从人的本性中、从人自身中产生的规定。”[6]
对施蒂纳批判的第二个论点,与他所谓的“固有性”有关。施蒂纳承认与“本质”对立的“固有性”的现实性。但是,他忘了单个人的个体性只能在各种关系之中才得以实现这一点。
“在任何情况下,个人总是‘从自己出发的’,但由于从他们彼此不需要发生任何联系这个意义上来说他们不是唯一的……所以他们必然要发生相互关系。”[7]
因此,个人所结成的自我关系要受到现实的各种社会关系的限制,从而无法自由地享受“固有性”。可以说,施蒂纳将现状的二元论,即观念的各种条件和现实的自我关系之间的分裂固定化了。
那么,“圣麦克斯”篇是如何说明意识形态论争的主题,即人的本质和个体性的关系问题的呢?
施蒂纳否定本质,将其与基于本质的使命、任务和固有性对立起来。也就是说,施蒂纳采取的是本质和固有性的二元论结构,并企图抛弃其中的一元,而马克思的“圣麦克斯”篇则废弃了施蒂纳的这种二元论。关于这一点,请参考以下引文。
“反之,在现实世界中,个人有许多需要,正因为如此,他们已经有了某种职责和某种任务,至于他们是否也在观念中把这一点当作自己的职责,这在一开始还是无关紧要的。显然,由于个人都是具有意识的,他们对于自己的经验生活所赋予他们的这种职责也会形成一种观念……譬如说无产者吧,他的职责就是要像其他任何人一样满足自己的需要;他连他那些和大家一样的需要都不能满足……因此这个无产者已经有了现实的任务:使现存的关系发生革命。”[8]
这里有几个需要作基本区分的关系层。
首先,在存在这一维度上:
(1)从资产阶级的存在条件中产生的现实的无产阶级个人的自我关系。
(2)与基于需要的对象世界的关系。需要被认为是个人“从直接的人类自然中产生的各种需要”,拥有不依赖于意识的现实性。
(3)对无产阶级的自我关系的否定态度。或者,变革自己的各种关系的活动。
在意识这一维度上:
(4)从资产阶级的存在条件中产生的意识的各种形态。[9]
(5)无产阶级关于自我需要的意识。
(6)无产阶级在自我关系中的矛盾意识以及对应该变革自己的各种关系的任务意识。
重要的是,这里所指的被意识到的事物,隶属于存在本身。而且,存在对于无产阶级来说具有二重性。无产阶级一方面生活在各种带有阶级性的关系中,作为阶级的个人存在;另一方面,只要他拥有需要,与世界发生个体性关系,他就是作为所谓的“有个性的个人”而存在。但是,这里的有个性的个人被阶级的个人的各种关系牵制,甚至被否定。
“然而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在每一个人的个人生活同他的屈从于某一劳动部门和与之相关的各种条件的生活之间出现了差别,——这正是由于在分工条件下社会关系必然变成某种独立的东西。……有个性的个人与阶级的个人的差别,个人生活条件的偶然性,只是随着那个自身是资产阶级产物的阶级的出现才出现的。”[10]
单个人随着其所属的阶级而不同,他只有被纳入到阶级的各种关系中才会是现实的。但是,还不仅仅如此,马克思批判施蒂纳们并且积极论述的是个人本身的分裂,即以形成于阶级的个人的各种现实关系和需要为基础的自我关系的分裂。个人的存在具有二重性,一个根据是需要。这种需要在现实的各种关系中没有获得实现是每个人生活中的基本矛盾。笔者认为可以按照马克思的本意将这种矛盾定义为“异化”。
笔者将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概念,看作是人(单个人)的自我关系中的现实矛盾。这里的矛盾指的是,产生于私人所有条件下的、对象化的事物(自然)、劳动、类的共同性(类的本质)、与人的关系对人的本质特性(需要、个性)的否定。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是从这种社会的各种关系与人的本质特性的矛盾角度来理解异化的。
如果可以从这种二重性中去把握异化的话,那么“圣麦克斯”篇中所讨论的关系问题也就可以归结为异化。对象化的事物,或者类的本质现在被定义为“生产力”,另外,由于本质力量表现为需要,作为整体的“人的本质力量”这一概念消失了。但是,马克思在自我关系的二重性矛盾中所认识到的事态,以及认识它的视角都没有变化。例如,马克思这样谈道:
“哲学家们关于现实的人不是人这一荒谬的判断,只是实际上存在于人们的关系和要求之间的普遍矛盾在抽象范围之内的最普遍最广泛的表达。”[11]
马克思在这里否定的是哲学家在异化的抽象中形成了判断这一点。他强调的是,我们应该将存在于人们的自我关系中的矛盾作为事实予以承认,将这种矛盾规定为“个人的现实的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