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日本德意志意识形态研究的路径及着眼点关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世界的译者解说(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渡边宪正认为,如果按照马克思的本意,单个人只有被纳入到阶级的各种关系中才会是现实的。马克思批判施蒂纳等哲学家们并且想要阐明的是个人本身的分裂,即以形成于阶级的个人的各种现实关系和需要为基础的自我关系的分裂。一个人的需要在现实的各种关系中没有获得实现是每个人生活中的基本矛盾,而这种矛盾其实就是马克思所谓的“异化”。

渡边宪正将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概念,看作是人的自我关系中的现实矛盾。他认为这里的矛盾指的是,产生于私人所有条件下的、对象化的事物(自然)、劳动、类的共同性(类的本质)与人的关系对人的本质特性(需要、个性)的否定。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是从这种社会的各种关系与人的本质特性的矛盾角度来理解异化的。在渡边宪正看来,这种现实的异化是“圣麦克斯”篇的关键,“圣麦克斯”篇通过揭露社会的阶级分裂和基于此的各种意识形态的结构性分裂来抛弃施蒂纳的二元论。针对施蒂纳关于人的“本质”和与之对立的个人享受自己的固有性这一理论框架,马克思沿用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论的理论结构,并将人的自主活动与交往形式的变革结合了起来。

通过上述文本研究,渡边宪正的结论是,“圣麦克斯”篇所讨论的问题是无产阶级的存在和各种需求的矛盾,概括为一句话,就是现实的异化。马克思在这里虽然没有采用费尔巴哈的理论框架,但是也并没有抛弃《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论,而是把它作为自己的基本框架。他进一步指出,如果不对“费尔巴哈”篇进行探讨,就只能对费尔巴哈批判的意义理解一半。如果脱离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理论积累,至少我们就不能从新的主体概念的形成、实证“科学”的产生等意义上把握费尔巴哈批判。在渡边宪正看来,批判一般的哲学框架,展示“新唯物论”的元素是与对费尔巴哈的批判相连的,这就是费尔巴哈批判的重要意义。

三、关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概念解读

无论是从发表情况,还是从之后的发展来看,《德意志意识形态》都是一部“未完成的作品”。对于这部马克思恩格斯生前未完成的作品,我们应该如何去解读和把握它所提出的各种原理性概念呢?岩佐茂在“人类社会及其历史唯物主义基础性”这篇论文中,首先提出了解读的原则,即不能轻易地将《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展开的各种概念一般化,而是必须站在它们被提出的思想史背景中来确定它们的意义。也就是说,这些概念的含义远比它们的字面意思要丰富得多。

关于“现实的个人”。对于这个概念的重要性,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明确指出过,即历史的“现实前提”是“活着的人类个体的存在”。也就是说,《德意志意识形态》把唯物史观的出发点放在了“个人”这个概念上。但是根据考证,在最初的底稿里,与“个人”概念一起使用的还有“人们”这一概念,只是后来马克思恩格斯对底稿进行了修改,除了论述人和其他动物的区别时使用“人们”外,其他时候全部使用的是“个人”概念。岩佐茂认为,这个“个人”概念,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写作《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过程中自觉地使用的。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这里的“个人”概念是在批判施蒂纳的“利己主义”的基础上,同时明确与施蒂纳所批判的费尔巴哈的“类”概念保持距离而提出的。岩佐茂还指出了马克思恩格斯的“个人”概念与赫斯的“现实的类存在物”概念的区别。即赫斯将个人实现人类特性的场所抽象地论述为“社会”就停滞不前了,而马克思恩格斯在此基础上更进了一步,明确了个人在生活过程中发展自己的人类素质、能力的“物质前提”。《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个人”概念,被加入到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中,并作为这些关系的承担者形成各种社会关系,意味着“在一定的物质的、独立于他们意愿的各种限制、前提、条件下活动的个人”。所以,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个人的发展,受到与他直接或者间接发生交往的所有其他个人的发展的制约”。

秋叶节夫在“‘阶级的个人’的诸相和各个人”一文中也把“个人”作为了考察对象,并尝试将其中的个人的发展作为独自的逻辑提出。在他看来,一方面马克思恩格斯为了批判德国的意识形态,尤其是施蒂纳的“唯一者”,所以提出了有别于“唯一者”的“个人”概念;另一方面是因为现实的历史社会是个人的经营之物,正是通过他们的力量的展开才得以存在和发展。而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自我力量的自由发展这种个人的理想的存在状态,也是与使其成为可能的社会条件一起作为不可分割的整体来把握的。然而,个人的相互关系行为演变成分工,在这种分工的内部由关系行为产生的社会关系作为“物质力量”从他们之中独立了出来。并且,在这种社会关系下,个人在生产活动中的理想的存在状态不再存在了。所以马克思恩格斯将近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个人的这种状态作为“偶然的个人”、“普通的个人”、“抽象的个人”这些不同的形态来把握。在共产主义论中,马克思恩格斯展望了这些不同形态的“个人”的最终发展。即,以分工和国家的废除为前提,个性和共性相互融合的新的共同社会里,“偶然的个人”、“普通的个人”这些各个个人的存在状态将被扬弃。从这个意义出发,“在真实的集体的条件下,各个个人在自己的联合中并通过这种联合获得自由”[12]。

再来看看“市民社会”概念。“市民社会”这一术语最早出自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广义地说,市民社会是指社会发展各历史时期的经济制度,即决定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物质关系总和;狭义地说,是指资产阶级社会的物质关系。”[13]这个定义过于简单,还有进一步深化的必要。正是因为这一概念具有两重性,还出于对日本走向军国主义的反省,以及在实践上批判日本资本主义,“市民社会”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成了日本马克思主义重点研究的关键概念,甚至形成了一个研究市民社会理论的“市民社会派马克思主义”学派[14],其主要成员除了具有代表性的平田清明、望月清司,还有森田桐郎、内田弘、山田锐夫等。

关于“市民社会”概念,岩佐茂在“人类社会及其历史唯物主义基础性”一文中认为,如果从“全部历史的熔炉”这个意义上来理解市民社会,那么“市民社会”除了表示资产阶级社会之外,还表示存在于历史的各种阶段的“构成国家其他的唯心主义上层建筑的基础”。资产阶级社会的市民社会和“全部历史的熔炉”的市民社会的关系在于,前者是后者被展开的具体形态。资产阶级社会以前的市民社会以及资产阶级社会,作为历史的“真正熔炉”,形成了国家的“基础”。如果说,在资产阶级社会以前,“国家是某个时期的市民社会整体的总括形态”的话,那么在资产阶级社会里,“国家和市民社会一起,成了它们外部的特别存在”。也就是说,市民社会作为市民社会独立了出来。这种独立进一步明确了市民社会是国家的“基础”,是“全部历史的真正熔炉”的含义。在这个意义上,作为“全部历史的真正熔炉”的市民社会概念,也是资产阶级社会的抽象物。这样一来,对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作者们而言,“市民社会”概念的二重性,实际上可以说就是“资产阶级社会”本身的二重性。马克思批判、变革近代资产阶级社会的观点,不是对近代资产阶级社会的全面否定,而是继承了通过这种否定的形式展开的肯定的因素,并试图跨越近代资产阶级社会。

田岛庆吾在“物象化论——‘理念的独立’”一文中,从物象的依存关系角度论述了市民社会。在他看来,近代市民社会以前的各种社会形态是人的直接的依存关系的社会,而马克思将近代市民社会规定为社会关系的总体。这个社会所特有的社会实体不是个人,而是独立于个人的社会关系。如何理解社会关系独立于个人呢?虽然“实际存在的各种关系是每个人本身的关系”,但是,近代市民社会是在“联结个人的共同体力量、家父长的关系、古代共同体、封建制度、同业者组合”解体后,也就是直接的共同体解体后形成的,所以个人之间直接的、有形的社会关系并不存在。然而从潜在的意义上来说,只要市民社会还是某种社会,就存在“联结个人的共同体力量”。近代社会从潜在的意义上说是一种共同体,但又不是直接的、有形存在的共同体。田岛庆吾认为这一矛盾被“个人通过物象的形态拥有社会力量”这一论断解决了:直接的社会关系中不存在的个人,以物、观念为媒介产生了相互之间的社会关系。并且,使得个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成立的东西被称为“物象”,它是“每个人本身实际存在的关系”,即它不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而是表现为物象与物象之间的社会关系,独立于关系承担者的个人而存在。也就是说,以“物象”为媒介统合的社会就是近代市民社会,物象之间的,以及个人对于物象的关系的总体就是近代市民社会的社会实体。

四、结束语

以上只是选取了《〈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世界》一书中的几个片段来作一个简单的解说,其中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去仔细研读和体会的问题路径和研究方法,例如稻生胜“意识和作为意识的颠倒的意识形态”、尾崎恭一“人类观的确立和对施蒂纳的批判”、小林一穗“‘国家=虚幻的共同体’论”、竹内章郎“共产主义论中自我否定的逻辑”等。这些论文从意识形态、人类观、共同体、社会理论等不同角度对《德意志意识形态》进行了深刻的探讨,其中的很多观点都极具独创性和启发性,只是限于篇幅的关系这里就不再一一说明了,其中的魅力就留给读者自己去发现吧。

梁海峰

2013年2月

[1]韩立新:《“日本马克思主义”:一个新的学术范畴》,载《学术月刊》,2009(9)。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2版,第31卷,41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3]关于各个版本的异同,请参考韩立新:《〈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文献学研究和日本学界对广松版的评价》,载《中国社会科学》,2006(2)。

[4]参见[日]广松涉:《文献学语境中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彭曦翻译,张一兵审定,15页,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

[5]韩立新:《〈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文献学研究和日本学界对广松版的评价》,载《中国社会科学》,2006(2)。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27卷,12~1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27卷,16页。

[8]同上书,16页。

[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11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0]同上书,199页。

[11]渡边宪正在论文中将“个人所拥有的全部生活关系”定义为“自我关系”。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3卷,8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1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76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4][日]望月清司:《马克思历史理论的研究》,韩立新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