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共产主义社会的自由与平等(第2页)
虽然是同样强调以“高度的”生产力为前提的“按需分配”原则,但是,一方面(《哥达纲领批判》),这一原则在“高度的”生产力实现以前被看成是必需的;另一方面(《德意志意识形态》),这一原则遭到了否定。为了同时理解这两个方面,我们必须认识到,《德意志意识形态》与《哥达纲领批判》对这一“高度的”生产力的理解,特别是对旧社会的生产力与这一“高度的”生产力之间的“距离”的理解是不同的。也就是说,与《哥达纲领批判》相比,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未来社会中的“高度的”生产力被设想为离旧社会的生产力非常近的东西(或者旧社会的生产力本身)。这意味着,对未来社会中平等论内容的生产力理解,与上一节第2项末对创造未来社会主体的形成的生产力理解是一致的。这样一来,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平等论内容来说,未来社会的生产力(“理念”)规定与旧社会的生产力(“运动”)规定的混淆也就是必要的了。[18]
顺便说一句,这一对离现存生产力比较近的未来社会的“高度的”生产力的设想,虽然说与巴贝夫不同,承认了其“差异”,但是,适用于“按需分配”这一原则的例子,却是在与巴贝夫共通的“胃和肉体的需要”这一水平上说的,两者之间决不是没有关系。也就是说,因为不仅原本就难以表现出“差异”,而且如果在很难想象会有什么量的飞跃的“胃和肉体的需要”的水平上,通过与现存生产力没有多大“差距”的生产力来废除私有制就可以满足“按需分配”的原则,这种设想就不是不可思议的了。所以这一点还揭示了《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主义论与巴贝夫式的共产主义论的相近性。
如此,前面所述的共产主义社会的自由论内容与平等论的内容,就都包含在生产力规定及其“高度性”这一论点当中,因此可以说二者大致上是整合的。然而,通过上述《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高度的”生产力——具体内容如引用——人格的自由和各个人的自由活动能够实现吗?另外,关于平等论的内容,通过这种“高度的”生产力,能够实现超越了胃等肉体水平的“按需分配”吗?这些疑问仍挥之不去。要解决这些疑问,就有必要对自由概念和需要概念作更进一步的严格规定,使它们向上述生产力概念的质上转变,但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作者们是不可能找到这一契机的。
[1]H。116-117,122-123。《文献学语境中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广松涉编,彭曦译,116~118、122~123页。
[2]H。126-127,134-135。《文献学语境中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广松涉编,彭曦译,126~128、140~142页。
[3]W。528,586-58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3卷,637~638页。
[4]M。Domma,PageschoisiesdeBabeuf,Paris,1935,pp。258-259。《巴贝夫的阴谋》,242页,柴田三千雄译,岩波书店。
[5]其本身属于下一节探讨的《哥达纲领批判》中的说法。
[6]巴贝夫虽然也重视技术和生产性,主要讨论了以缩短痛苦和劳动时间、维持总生产量等问题,但却没有讨论大工业论。参见《巴贝夫的阴谋》,268~271页。
[7]W。527,58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3卷,636页。
[8]“对才能等用暴力的方法予以度外视”、“对教养与文明世界全体进行抽象的否定”、“人向贫穷的、没有需要的、不自然的纯粹世界复归”(MEW。Erg?nzueil,534f)。
[9]M。Domma。,pp。250-252。译文根据《巴贝夫的阴谋》,254页。
[10]虽然是马布利说的,但巴贝夫经常引用它。参见《巴贝夫的阴谋》,241页。
[11]关于这种整理,参见[日]后藤道夫:《共产主义理念的再研究》,528~549页,载《权威的秩序与国家》,藤田勇编,东京大学出版社,1987。
[12]譬如,对能力主义、社会主义的精英阶层、中间阶层的能力的肯定。
[13]可以说法兰西《人权宣言》的第6条实际上就是典型的例子。请参照[日]安藤悠(竹内章郎):《对现代平等论来说的法国革命》,83~87页,载《思想与现代》16号。
[14]W。526,58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3卷,635页。
[15]W。494,55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3卷,598页。
[16]MEW。Bd。19,2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434页。
[17]MEW。Bd。19,2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435~436页。
[18]前面提过,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以后所作的经济学研究,显然促进了《哥达纲领批判》中共产主义低级阶段的设想,但是,从有关生产力“高度性”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与《哥达纲领批判》存在着差异这一事实出发,我们应该看到,他们对未来社会——作为消除生产力主义的平等社会——及其生产力的规定具有很大的灵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