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理念与运动1(第2页)
[8]NEW。Erg?nzueil,546。《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9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9]“理念”及“运动”的内容极其多样。另外,马克思不是批判理念一般,而是批判理念的抽象形态,关于此,参见包含有论述后期马克思理论的优秀著作,[日]中西新太郎:《过渡期社会的共产主义理念》,《一桥论丛》第83卷第5号。
[10]关于这一论点,遵从以下观点。参见[日]石井伸男:《关于望月清司〈马克思历史理论的研究〉的批判备忘录》,86~87页,载《唯物论》46号,东京唯物论研究会编。
[11]Vgl。,H。126-127,134-135。《文献学语境中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广松涉编,彭曦译,128、138页。
[12]《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最后依赖于其论敌真正社会主义者的力量去尝试刊行的一本书。参见[日]良知力:《马克思与批判者群像》,230页,平凡社,1971。
[13]关于此,从执笔时期的角度,有人认为,这不是恩格斯的见解而是在马克思的影响下出现的,这一见解是成立的(参见细谷昂,前引书,188页),但是,这样一来,整个《德意志意识形态》就变成了马克思与恩格斯合意的产物。
[14]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的图景和将来人类的图景,与德意志意识形态者和“哲学家们”的应然理想不是一回事。因为他自身立足于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运动”规定),提出并论述了“哲学家们在不再屈从于分工的个人身上看到了他们名之为‘人’的那种理想”(H,142-145,152-153)。
[15]NEW。Erg?nzueil,546。《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92~93页。
[16]Vgl。NEW。Erg?nzueil,534。《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79~81页。
[17]参见良知力,前引书,178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收录了1847年6月9日《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一次代表大会致同盟盟员的通告信》、9月14日《中央委员会告共产主义者同盟书》等文件,但未收录此“告同盟书”。可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2卷,424~457页。——译者注
[18]H。38-39,38-39。《文献学语境中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广松涉编,彭曦译,39页。
[19]Vgl。MEW。Bd。4,161,u。s。w。顺便指出,在《哲学的贫困》中,共产主义这一用语还没有出现。如果非要举出与它对应的用语来,那就是“工人的联合”、“同盟”(MEW。Bd。4,18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卷,19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20]Vgl。MEW。Bd。4,17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卷,194页。关于这里提到的“社会主义者”,恩格斯在1885年德文版上加了一个注:指当时的社会主义者,在法国是傅立叶主义者,在英国是欧文主义者。——译者注
[21]Vgl。H。34-35,34-35。《文献学语境中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广松涉编,彭曦译,35页。
[22]H。35-37,35-37。《文献学语境中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广松涉编,彭曦译,36~37页。下划线部分是马克思加的。——译者注
[23]在这一民主制理论中,包含了在下一项中将阐述的二阶段革命战略。
[24]即使围绕着生产力规定等,也存在着可归纳为特殊利益与共同利益的关系的问题。
[25]关于革命运动与战略,主要参照良知力的前引书第8~188页。
[26]参见1844年8月马克思在《普鲁士国王与社会改革》一文中对卢格的批判。
[27]MEW。Bd。1,10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2版,第3卷,39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8]MEW。Bd。4,49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卷,503页。
[29]MEW。Bd。4,49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卷,503页。
[30]良知力,前引书,187页。
[31]MEW。Bd。4,49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卷,503页。
[32]全面革命和沾满鲜血的矛盾、激烈的白刃战,在以乔治·桑的小说的一节作为结尾的《哲学的贫困》和主张“共产主义作为主要国民的行为,只有同时一下子取得胜利”的《德意志意识形态》(H。36-37,38-39)中,革命的特殊条件和革命战略也不是直接的主题。但是,笔者认为,在“运动”这一过程的议论中,从对革命运动的参与中产生出来的革命战略论,在阐述中变得明显化了。
[33]这是马克思与恩格斯参加“正义者同盟”的时期(1847年1月)。
[34]MEW。Bd。4,43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2版,第19卷,13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5]如同良知先生所示(参见良知力,前引书,138~142页),这一时期的恩格斯也怀有二阶段革命论的看法。他在1845年年末,阐述了“民主主义在今天就是共产主义”、“与从来的一切民主主义不同的、完全特殊的民主主义”在资产阶级革命内部也可以成立,同时阐述了“与法国的共产主义、英国的宪章运动发展了的现代民主主义”,强调与反资产阶级的共产主义革命直接相联的民主主义(MEW。Bd。2,611f)。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改变了民主主义革命处于共产主义革命战略之中这一立场。
[36]如第三章所见,共产主义的低层次与高层次的区别这一“理念”规定与“运动”规定的变化相比,其变化是微不足道的。另外,晚年恩格斯说过“我们没有终极目的”,但是以此发言为理由而得出他们放弃了“理念”规定的结论也是不可以的。因为在那里,仍然存在着与废除私有制同义的“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这一“理念”,而被否定的只是对“未来社会的详细组织”的描写(Vgl。MEW。Bd。22,538)。
[37]应当特别留意的第一点,是《共产党宣言》的“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的共同社会”这一“理念”与民主制下的自由和共同性的关系。第二点,与国家的废除和“对人的统治代之以对物的管理”这一“理念”相关,是在未来社会废除政治制度这一“理念”与民主制下的政治之间的关系(参见[日]加藤哲郎:《东欧革命与社会主义》,108~217页,花传社,1990)。第三点,是“要求超出废除阶级以外的平等都必然流于荒谬”(MEW。Bd。20,99)的议论与民主制下即使是形式上但被明确规定了的平等概念之间的关系问题(参见[日]竹内章郎:《关于能力与平等的一个视角》,《权威的秩序与国家》,藤田勇编,东京大学出版会,1987)。
[39]存在着与民主制等同样的言论,即新的劳动组织(共产主义)是“为了达到目标的手段”,对这些言论的详细论述在这里只能割爱了。
[40]MEW。Bd。19,26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266页。
[41]关于形式包含与实质包含的讨论,基本上是依据平子友长的(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唯物史观公式的盲点》(载《思想与现代》第23号,白石书店)以及(b)《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恩格斯资本主义认识论的盲点》(载东京唯物论研究会编《唯物论》,第64号)而展开的。
[42]平子(a)论文,47页。
[43]同上。
[44]《1848—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1895年版导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540页。
[45]MEW。Bd。23,35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23卷,370页。
[46]Marx,Gruikderpolitisie,DietzVerlag,S。42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2版,第30卷,479~48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