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德意志意识形态对意识的处理(第2页)
这里笔者首先想指出“自由的自觉的活动”是被作为人的“类特性”来认识的。其次,这种“类特性”存在于生命活动的形式之中。
第一,人在活动之前,能首先在头脑里构思活动的目的,接着按照这个目的来开展活动。也就是说,自觉的活动就是遵循自己的目的的活动。所以人才有可能是自由的。例如,海狸、蜜蜂等动物也生产,但它们只生产肉体直接需要的东西。而人不受肉体需要的支配也可以自由地生产。这里存在意识的目的性。第二,人意识到活动的对象时,不仅仅意识到眼前的个别的对象,而且能够意识到这个对象的类。所以我们说,人也可以意识自身的类。第三,人能意识到自己是什么,此时的意识是自我意识。并且,这种意识是作为人的类特性存在于生命活动之中的。
综上所述,意识是人与动物的不同点之一。动物和人都是在与自己周围的自然、环境(如果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语言来形容,就是“非有机的身体”)的相互关系中生存,这种关系对于生存来说是必然的、不可欠缺的。说得更为直接一点的话,生存就是与这种关系的结合。
但是,动物只是拥有这种关系,而人“把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作为自己的欲望和意识的对象”。把生命活动作为意识的对象指的是,意识到生命活动这一对象,在拥有关于自己这个生命活动的主体的意识(自我意识)的同时,也意识到生命活动这一对象和自己的关系。也就是说,人是与这种关系发生联系,并意识到这种联系的存在物,是自觉的存在。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人是类存在物。
整理一下上述内容我们得出,第一,意识是人的类特性;第二,虽然人和动物都是在与环境、周围的自然的关系中进行生命活动,但人是意识到自己与环境、周围自然的关系——生活的存在物;第三,因为人是类存在物,所以他拥有以这种关系,即生活为对象的意识。也就是说,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是把意识作为人与生活的媒介来认识的。
正如马克思指出“一般地说,人对自身的任何关系,只有通过人对他人的关系才得到实现和表现”[14]的那样,只要人的自我关系依存于同其他人的关系,以自己和自己的生活为对象的意识,也是以其他人为前提成立的。
另一方面,正如我们从《英国工人阶级现状》等作品中了解的那样,恩格斯通过自己的眼睛亲自体验了发达工业国家的实际情况。可以说,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现实的认识和马克思的意识把握交织在一起,以德国的意识形态批判为目标完成的作品正是《德意志意识形态》。
[1]在后文提及的唯物主义研究所的民意调查的回答里已经有这种指摘。例如,森山启的《双关语不能说明》(《唯物主义研究》第55号(1936))、赖阿佐夫的《翻译经院论争》(同前杂志刊号)等。
[2]H。29,29。
[3]《德意志意识形态》第1分册,唯物主义研究会译,15页,ナウカ社,1935。另外,战后古在由重翻译的岩波文库版也采用了“意识的存在”译法。《德意志意识形态》,古在由重译,32页,岩波文库,1956(1978年改版)。
[4]《征集大家的意见——关于意识的问题》,载《唯物主义研究》第44号(1936)。对该调查的回答:《大家关于意识的问题的意见》,载《唯物主义研究》第45号(1936)。
[5][日]中野彻三:《历史唯物主义的再构成及其课题》,载《现代和思想》第21号。
[6][日]秋间实:《“dasbewuβteSein”是什么?》,载东京都立大学《人文学报》第174号。
[7][日]石井伸男:《社会意识的结构》,青木书店,1986。
[8][日]秋间实:《对“dasbewuβteSein”的再认识》,载《唯物主义研究年报3现代思想的境位》,白石书店,1988。[日]石井伸男:《马克思的“意识的问题”》,载《唯物主义研究年报4日本文化的诸相》,白石书店,1988。
[9][日]田畑稔:《马克思的意识论》,载《季报唯物主义研究》,大阪唯物主义研究会编,33、34合并号。
[10][日]石井伸男:《马克思的意识论的范围》,载《情况》,1991年9月号。
[11]唯物主义的解释产生的背景是,第一,一般西方近代哲学对认识论的重视;第二,20世纪以来,自然科学特别是物理学领域出现了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为哲学的认识论提供了一定的启示;第三,在马克思主义内部,还存在列宁对认识论的影响。与以上背景相关还发生过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论争。以前有必要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对认识论进行展开,现在仍然有这个必要。
[12]MEW。Bd。40,51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162页。
[13]Ibid。。
[14]MEW。Bd。40,51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16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