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三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人类观(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11]EE。231,下87。

[12]KS。358。

[13]EE。171,下8。

[14]Feuerbach,FGW,Bd。9,441。《基督教的本质》下册,369页。

[15]KS。368。

[16]KS。245。

[17]KS。349。

[18]EE。192,下35。

[19]EE。194,下38。

[20]EE。199f。,下45。

[21]KS。358。

[22]EE。410,下321。Vgl。EE。194,下38。

[23]HenriArvon,Auxsourcesdel'existeirner,PressesUairesdeFrance,1954,p。177。以及[日]广松涉:《马克思主义的地平》,126页,未来社,1969。

[24]在《经济学批判》的序言里马克思提到,不是对“幻想”的成立根据的探讨,而是“必须给法国的这些思潮(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作出一个判断”引导自己走向了唯物论。笔者认为两者都是马克思走向唯物论的契机。

[25]W。217f,236f。《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3卷,261~262页。

[26]MEW,Bd。1,35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27页。

[27]同上书,31页。

[28]同上书,36~37页。

[29]到这个部分为止,马克思一直试图对“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本身是被再生产的过程”([日]服部文男:《马克思主义的形成》,162页,青木书店,1984),即异化的存在结构进行探讨。从这里,马克思开始注意并试图说明“私人所有的形成和扬弃这一人类史展望中的位置问题”(细谷昂,前揭书,51页)与异化劳动的关系。

[30]H,31,3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525页。

[31]MEW,E1,537。

[32]H。31ff。31ff。《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525页。

[33]W。274,30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3卷,331页。

[34]Ebd。FranzvonMagnis,NormativeVoraussetzungenimDenkendesjungenMarx,VerlagKarlAlberGmbH,1975,S。327ff。他没有充分理解马克思对施蒂纳的意义问题的考察,但认可从分工和阶级关系中重新认识意义固定化并批判施蒂纳的视角。

[35]H。59。5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549页。

[36]EE。171,下8。

[37]W。282,3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3卷,341页脚注①。

[38]H。120,12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3卷,87页。

[39]W。423,47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3卷,515页。

[40]H。128,136。

[41]H。128ff。,136ff。

[42]H。142,150。Vgl。MEW,E1,539。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