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一德意志意识形态对意识的处理(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一、《德意志意识形态》对意识的处理

1。“dasbewuβteSein”的翻译问题①

关于《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意识,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前“dasbewuβteSein”的翻译问题就被屡次提出。“dasbewuβteSein”的由来一般被认为是根据德语的意识(Bewuβtesein)一词中包含的存在(Sein)而来的“双关语”[1]。它之所以成为问题,是因为对这个翻译问题的解释与如何理解《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意识概念是相关的。与其在这里对这个翻译问题作出结论,笔者更想简单回顾一下这个翻译问题的来历,从而明确《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意识论的问题性。

这里首先引用一下出现问题的德语原文。

“DasBewuβteseiwasandresseinalsdasbewuβteSein,uuddasSeinderMeihrwirklisprozeβ。”[2]

——意识不可能是dasbewuβteSein之外的任何东西。人类的存在,是他们的现实的生活过程。——

对于“dasbewuβteSein”,一直到岩波文库出版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三版,三木清都将其翻译为“被意识的存在”,但到了第四版他“改译”为“有意识的存在”,这就产生了上述的翻译问题。战前的唯物主义研究会建议将其翻译为“意识的存在”[3],这是“被意识的存在”和“有意识的存在”二者的妥协之物,该研究会的机关杂志《唯物主义研究》还针对这个词的翻译进行过民意调查。[4]

当然,翻译的问题和对它的解释不能分开。但是,关于“dasbewuβteSein”,选择哪种翻译和如何解释不一定是一致的。上述民意调查的回答也没有把译语和解释对应起来。例如,有人提出要将意识和反映同等对待,而译语既有“被意识的存在”,也有“有意识的存在”;相反,有人认为意识由生活过程即存在决定,但同样存在两种翻译方法。

我们需要关注的一个事实是,在民意调查的回答者中,既有人指出这是一种“双关语”,也有人的解释是生活对意识的决定意义。

2。“dasbewuβteSein”的翻译问题②

上述翻译问题一直持续到战后。中野彻三认为,“被意识的存在”这种译法,是带入了认识论的解释的误读。[5]这种译法是把意识和意识的对象对等起来,是从“反映论”来解释意识是意识对象的意识的,他提倡“意识到的存在”这种译法。但是,采用“被意识的存在”这种译法也不一定就是“反映论”的解释,这一点已经在民意调查中清楚地表明了。对于这里是否是“双关语”,中野并没有提及。

另外,在考虑到战前开始的争论的同时,秋间实以德语的语言学为依据,提出“存在是被意识之物”的译法。[6]虽然笔者没有评论有关德语语言学上的议论的能力,但秋间实也不赞同认识论的反映概念的解释,而提出意识决定于生活的解释,在这一点上,笔者没有异议。

之后,石井伸男在《社会意识的结构》[7]中以和中野几乎一样的理由,主张中野提出的“意识到的存在”译法,并批判了秋间实的“存在是被意识之物”的译法。秋间实、石井伸男二人的争论在《唯物主义研究年报》[8]杂志上得以展开。后来,石井伸男在田畑稔的论文“马克思的意识论”[9]的影响下,撤回了自己的“意识到的存在”这一译法,而开始主张拥有意识到和被意识到两层含义的“意识的存在”这种译法了。[10]

如果“dasbewuβteSein”是“双关语”,那为什么写法也会成为大家争论的问题呢?它为什么会被大家看成是一个超越了选择哪种译法这种翻译技术问题的问题呢?

直截了当地说,这是因为它涉及如何把握意识和物质的认识论关系,和存在决定意识这一唯物史观的根本命题之间的关系问题。也就是说,唯物史观和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关系问题被带到了这个翻译问题之中。

所以,这个翻译问题带出的是与马克思主义的体系构成有关的问题,它不是翻译技术上“不存在没有误译的翻译”这一由于疏忽而造成的错误的说法就能解释的。

的确,这里的解释把认识论的意义加入其中,从文脉来考虑的话会被认为是不合理的。这仅从后半部分“人类的存在,是他们的现实的生活过程”来看,也能明白这里说的是意识被生活决定。问题所在的前半部分,真的是为了指出德语的意识(Bewuβtesein)一词中包含存在(Sein)而使用的“双关语”吗?关于这一点,战前暂且不论,最近已经没有异议了。无论如何,以意识形态批判为目的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这个地方用之后展开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来解释被认为是不合理的。[11]

如果说从《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寻求认识论的命题不合理的话,那么《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意识论到底是什么呢?所谓的生活决定意识又是指的什么?另外,其中的意识形态是如何出现的呢?特别是在与近代社会的联系中意识为什么颠倒了?近代的意识形态是在和近代怎样的生活的关联中产生的?接下来,笔者想从不同于翻译问题的视角,对上述问题,即《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意识把握的特征,以及基于这种意识认识的意识的颠倒结构进行探讨。

3。《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意识论

对生活决定意识的认识,并非开始于《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已经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意识是以人的生命活动为对象的观点,“一个种的整体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12]。“动物和它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动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它就是这种生命活动。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他的生命活动是有意识的。这不是人与之直接融为一体的那种规定性。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正是由于这一点,人才是类存在物。或者说,正因为人是类存在物,他才是有意识的存在物,也就是说,他自己的生活对他是对象。”[13]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