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编 史学总相02(第3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37]赵光贤:《中国历史研究法》,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8年,第134页。

[38]翦伯赞:《历史哲学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175~176页。

[39]侯外庐:《中国古代思想学说史》再版序言,上海:文风书局,1946年。

[40]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自序,《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8页。

[41]周谷城:《中国史学史提纲》,《周谷城史学论文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327页。

[42]胡绳:《胡绳全书》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307页。

[43]翦伯赞:《翦伯赞史学论文选集》第三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94页。

[44]J。勒高夫等主编,姚蒙编译:《新史学》,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第9~35页。

[45]黎澍:《一九七九年的中国历史学》,《再思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第123、125页。

[46]白寿彝:《关于史学工作的几个问题》,载《社会科学战线》1979年第3期。

[47]梁启超:《新史学》,《饮冰室合集》第1册文集之九,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1、7页。

[48]翦伯赞:《翦伯赞史学论文选集》第一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382页。

[49]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自序,《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8、6页。

[50]李大钊:《唯物史观在现代史学上的价值》,《李大钊文集》(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359~365页。

[51]翦伯赞:《历史哲学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1~22页。

[52]吕振羽:《吕振羽史论选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603~615页。

[53]侯外庐:《侯外庐史学论文选集》(上)自序,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5~21页。

[54]胡绳:《胡绳全书》第3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44~255页。

[55]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饮冰室合集》第12册专集之九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26~28页。

[56]翦伯赞:《翦伯赞史学论文选集》第二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65~169页。

[57]翦伯赞:《翦伯赞史学论文选集》第三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384~399页。

[58]白寿彝:《把历史知识交给更多的人——怀念吴晗同志》,《白寿彝史学论集》(上),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404、407~408页。

[59]梁启超:《新史学》,《饮冰室合集》第1册文集之九,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10页。

[60]顾颉刚:《当代中国史学》引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3页。

[61]李大钊:《史观》,《李大钊文集》(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266~267页。

[62]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饮冰室合集》第10册专集之七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35页。

[63]范文澜:《关于中国历史上的一些问题》,《范文澜历史论文选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第77页。

[64]《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给白寿彝同志的贺信》(1994年4月25日),载《史学史研究》1999年第3期。

[65]李德:《历史学家的社会责任》,《美国历史协会主席演说集》(1949—1960),何新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年,第9页。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