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鬼魂帮商人算账 让他的生意越做越好(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南城的夏天总是黏腻得让人难受,知了在老槐树上扯着嗓子叫,柏油路被太阳晒得发软,踩上去像踩着一块融化的黄油。我站在“诚信杂货铺”的柜台后,看着街上稀稀拉拉的行人,手里的算盘拨得“噼里啪啦”响,可越算心里越堵得慌。

这已经是我接手杂货铺的第三个月了。铺子是我爹传下来的,他经营了大半辈子,原本是南城小有名气的旺铺,可自从他去年冬天突发脑溢血走了,铺子就像被抽走了主心骨,一天比一天冷清。我跟着爹学过三年生意,可真到自己上手,才发现满不是那么回事——进货看不准行情,要么积压一堆卖不动的货,要么紧俏的东西一早就断了货;记账更是一团糟,应收的账款记混了,该付的货款忘了结,上个月盘点,账面竟然亏了两千多块,把我爹留下的那点积蓄都快填进去了。

“唉。”我重重地叹了口气,把算盘推到一边,从抽屉里翻出厚厚的账本。账本上的数字密密麻麻,像一群调皮的小虫子,看得我眼花缭乱。我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拿起笔,想把这个月的收支理清楚,可刚写了两行,就发现上个月的一笔货款和这个月的混在了一起,越理越乱,最后索性把笔一扔,趴在柜台上发起了呆。

铺子的门是敞开着的,一阵穿堂风刮进来,带着些许凉意,也吹起了账本的纸页,“哗啦哗啦”地响。我抬头看了看天,乌云渐渐聚了起来,看样子是要下雨了。街上的行人更少了,偶尔有几个路过的,也只是匆匆瞥一眼铺子的招牌,脚步不停。

就在这时,我眼角的余光瞥见柜台对面的椅子上,不知何时多了一个人。

我心里一惊,猛地抬起头。那是个穿着青灰色长衫的男人,头发梳得整整齐齐,脸上带着一副圆框眼镜,看起来文质彬彬的。他的脸色有些苍白,嘴唇也没什么血色,身上透着一股淡淡的、说不清的凉意。

“您……您要点什么?”我站起身,警惕地问。这男人来得太突然了,刚才街上明明一个人都没有,他就像凭空冒出来的一样。

他没有回答我的问题,只是微微一笑,目光落在我桌上的账本上:“老板,看你愁眉苦脸的,是账目算不清楚?”他的声音温和,却带着一丝飘忽,像是从很远的地方传来。

我愣了愣,点了点头,心里有些纳闷。这人看起来不像是来买东西的,倒像是来看热闹的。可我现在心烦意乱,也没心思跟他客套,便随口说道:“是啊,乱七八糟的,越算越糊涂。”

他站起身,走到柜台前,伸出手,指了指账本上的一处:“这里,上月三号的进货账,你把单价算错了,一斤白糖进价三块二,你写成了三块五,多记了三十块。”

我顺着他指的地方看去,拿起算盘噼里啪啦一算,还真如他所说,确实多记了三十块!我心里一阵惊讶,抬头看着他:“您怎么知道?”

他笑了笑,没解释,又指了指另一处:“还有这里,十五号卖给张大户的两袋面粉,他当时说过两天付款,你记成了现金收款,这笔账应该记在应收款里。”

我赶紧翻到那一页,仔细一看,果然是我记错了!张大户确实说过两天来结账,我当时忙着招呼别的客人,随手就记成了现金,后来也忘了改。

“您……您到底是谁?”我心里的警惕更重了,这个人对我的账本了如指掌,实在太诡异了。

“我叫李善之,以前也是做买卖的。”他温和地说,“路过这里,看你对账发愁,就多嘴说了两句。”他顿了顿,又说,“你这账本记得太乱了,收入、支出、应收、应付混在一起,没有分类,也没有日期排序,难怪算不清楚。”

我脸上一红,有些不好意思。我爹在世时,账本记得清清楚楚,分类明确,一目了然,可到了我手里,就变成了这副模样。

“要是不嫌弃,我帮你理一理?”李善之看着我,眼神里带着一丝善意。

我犹豫了一下。眼前这个男人虽然来历不明,但他刚才指出的两处错误都很准,而且看他的样子,不像是坏人。现在我确实无计可施,不如让他试试。于是我点了点头:“那就麻烦您了。”

我把账本推到他面前,又拿出算盘和笔。李善之拉过一把椅子坐下,开始仔细翻看账本。他看得很认真,时不时用手指点着纸面,嘴里念念有词,偶尔还会用算盘核对一下数字。他的动作很熟练,显然是个行家。

不知何时,外面下起了雨,豆大的雨点砸在屋檐上,发出“噼里啪啦”的声响,屋里的光线也暗了下来。我起身去开灯,回头一看,却发现李善之的身影在灯光下显得有些透明,就像蒙上了一层薄纱。我揉了揉眼睛,以为是光线的问题,可再仔细一看,还是一样。

我心里咯噔一下,一个荒谬的念头涌上心头:难道他不是人?

这个念头让我浑身一僵,手脚都有些发冷。我不敢再看他,只好假装整理货架,心里却七上八下的。

“老板,你这铺子的问题,不光是账目乱。”李善之的声音打断了我的思绪,“我看了一下你的进货记录,很多货都是跟风进的,比如上个月流行的那种花布,你进了五十匹,可咱们南城的人偏爱素色,现在只卖出去三匹,都积压在库房里了吧?”

我心里一惊,连忙点头:“是啊!当时我看别的铺子都在进,就跟着进了一批,没想到根本卖不动。”

“还有这些糕点,保质期只有十五天,你一次进了二十斤,现在还有大半没卖出去,再过几天就该坏了。”他又说。

“您说得太对了!”我忍不住感叹道,“我就是不知道该进什么货,每次都凭感觉,结果要么积压,要么断货。”

李善之合上账本,看着我:“做买卖,讲究的是‘知己知彼’。知己,就是知道自己的铺子适合卖什么,有多少周转资金;知彼,就是知道街坊邻居需要什么,行情怎么样。不能盲目跟风,也不能凭感觉进货。”

他顿了顿,又说:“我帮你重新整理了账目,分成了收入、支出、应收、应付四类,每一笔都标好了日期和明细。另外,我根据你这三个月的销售记录,统计了一下哪些货卖得好,哪些货卖得差,给你列了一个进货建议,你可以参考一下。”

我接过他递过来的账本和一张纸,只见账本上的字迹工整清秀,分类清晰,每一笔账目都记得明明白白,一目了然。那张进货建议上,详细列出了每种货物的建议进货量,甚至还标注了进货的最佳渠道和大致价格。

“太谢谢您了!李先生!”我激动得有些语无伦次,“您真是我的贵人!”

李善之笑了笑:“举手之劳而已。你爹当年做买卖,可是出了名的实在,我当年还跟他打过交道呢。”

“您认识我爹?”我惊讶地问。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