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姨娘之死(第2页)
两人闻声回头,只见余黎的贴身丫鬟秋月小跑着过来,气息微喘。
在余黎面前站定,福了一礼,忙道:“小姐,夫人派人来传话了,说是家宴即将开始,各房都已到得差不多了,请您即刻过去呢。”
余黎微微蹙眉,视线在幽深的院门和秋月之间流转了一瞬。
院内仿佛萦绕着无形的寒意,与不远处隐约传来的家宴喧闹声显的格格不入。
她略一思忖,心下明了母亲的传唤不可耽搁。
便转向裴砚,语气带着些许无奈与郑重:“看来我得先过去一趟。你……先进去查看,一切小心。若发现了什么不寻常之处,我们明日再细说。”
“好。”裴砚应得干脆,他深邃的目光掠过余黎略显担忧的脸庞,随即再次投向那洞开的院门,那里仿佛一张沉默的巨口,吞噬着光线与声响。
他没有再多言,只朝余黎微微颔首,便转身,步履沉稳地踏入了那片被阴影与悲伤笼罩的空间,身影很快消失在影壁之后。
余黎目送他进去,直到那抹挺拔的背影完全看不见,才轻轻吸了口气。
调整了一下表情,对秋月道:“走吧,别让母亲等急了。”
“是,小姐。”秋月乖巧应声,主仆二人转身,朝着灯火通明、人声渐起的宴客厅方向走去。
余黎一边走着,心头却依旧萦绕着柳姨娘院前的种种疑云,以及裴砚白日说的那些话。
她忍不住回头又望了一眼那被白幡包裹的院落,夜色中,它静默得如同一座孤坟。
秋月在一旁小声说着家宴上都有哪些人,余黎心不在焉地听着,脑中却在飞速运转。
府医夜半徘徊、侍卫看到的模糊人影、柳姨娘死亡的蹊跷……这些碎片,正在余黎的脑中慢慢拼凑。
厅内觥筹交错,丝竹悦耳,与柳姨娘院落的凄清恍如两个世界。
余黎端坐席间,唇角噙着得体的浅笑,心思却如绷紧的弦,目光似有若无地扫过在场众人。
管家周伯一如往常,指挥着下人布菜斟酒,事事躬亲,显得沉稳干练。
但细看之下,他额角似乎比平日更光亮些,像是沁着一层细密的汗珠。
定国公余承渊坐于主位,面容带着一丝的悲戚,正举杯向几位族老感慨:“柳氏福薄,未能为家门添丁,实在令人痛心……望她早登极乐。”言辞恳切,神情说到此处更加悲痛。
段长锦的脸色有些难看,看着定国公如此关心的样子,忍不住抱怨道:“一个柳姨娘,竟闹得府里乱成这样,又是大理寺卿又是世子的,这几日家里吵死了。”
闻言余承渊执筷的右手几不可察地顿了一瞬,随即若无其事地夹向另一道菜。
仿佛那名字是一根细小的刺,不经意间扎了他一下。
“已死之人,不要再说了”。余承渊的语气带着不悦,但眼神却掠过侍立在侧的管家身上。
席间,母亲似是无心,柔声对余黎提了一句:“黎儿,方才听闻你与裴公子往柳氏院子的方向去了?那边如今冷清,莫要冲撞了。”
此言一出,余黎明显感觉到,父亲执杯的动作微微一顿。而正在不远处低声吩咐丫鬟的管家周伯,话音也极其细微地滞涩了半拍。
虽然立刻恢复了正常,但那双精明的眼睛,却极快地抬起来,在她脸上掠过一瞬。
那眼神深处,竟藏着一丝来不及完全掩去的惊疑。
余黎心中雪亮,面上却只作懵懂,乖巧应道:“女儿知晓了,只是路过,并未久留。”她低头抿了一口汤,掩去眸中思绪——
次日清晨,天光微熹,一层薄雾尚未完全散去,给庭院笼上朦胧的纱衣。
余黎因心中记挂着宴席上的异常与裴砚昨夜的探查,睡得并不踏实。
早已醒来,正对窗凝神,梳理着家宴上观察到的种种异状。
“叩、叩、叩。”
轻轻的敲门声打破了清晨的寂静。
“小姐,您醒了吗?”是秋玉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急切。
余黎收回思绪,扬声道:“进来。”
秋玉推门而入,步履比平日稍快,她先是行了一礼,随即压低声音禀告:“小姐,世子和谢公子来了,此刻正在院门外,说是有要事需即刻与小姐相商。”
她的眼神里透着一丝紧张,显然也意识到两位公子这般早前来,定非寻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