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爷的封笔创作(第2页)
若邻唯有骗她,说舅舅虽然离婚了,但目前已经有交往的对象,她这才稍微收敛了些。
协议签订后,若邻片刻未停,带着美术馆指派的专业艺术运输团队以及傅匀声基金会安排的策展执行人员,一同南下苏州。此行目的明确——亲自护送爷爷筛选出来的近百幅珍贵作品进京。
苏州老宅,那间朝东的小书房里,阳光透过古老的窗棂,在铺着毡毯的画案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空气中弥漫着陈年宣纸和松烟墨的清香。吴宾翃老先生特意换上了一身深青色中式褂衫,银发梳理得一丝不苟。他站在宽大的画案前,神情庄重,带着几分神圣的仪式感。
“邻邻,来。”他温声唤道。
若邻会意,走到案边那方祖传的端砚前,挽起衣袖,露出纤细的手腕。她执起那锭徽墨,注入少许清水,然后以均匀的力道,不疾不徐地开始研磨。
这是一个需要耐心与静心的过程,墨汁在圆融的研磨声中渐渐变得浓稠乌亮,幽兰般的墨香在静谧的书房里愈发浓郁。
吴宾翃静静地看着孙女的动作,目光柔和。他没有催促,只是耐心地等待着,调整着自己的呼吸。当若邻轻声说“爷爷,墨好了”时,他微微颔首。
他走到案前,目光扫过那张展开的六尺宣纸,眼神瞬间变得锐利而专注,周身的气场也随之改变,仿佛一位即将出征的将军。他深吸一口气,执起那支惯用的特大号狼毫笔,在若邻稳稳捧着的砚台里饱蘸浓墨。
笔锋触及纸面的刹那,仿佛有金石之声。
“江——”起笔如高山坠石,雷霆万钧。他运笔如风,手腕时而沉稳如山,时而轻盈若燕。枯湿浓淡,尽在掌控之中;提按转折,皆显深厚功力。
那已不是在写字,而是在泼洒胸中的丘壑,倾泻一生的感悟。笔墨在他手下仿佛有了生命,化作了奔流的江河、巍峨的群山、舒卷的云霞。
当最后一个“画”字的飞白如流星划过天际般收住笔势时,吴宾翃凝立片刻,才缓缓将笔搁回笔山。他退后一步,审视着这幅一气呵成的《江山如画》,目光中有欣慰,有释然,也有一丝不易察觉的怅惘。
落好姓名,盖好印章,他满意地点了点头,将印章交给若邻的奶奶。
“好了。”他轻轻说道,声音里有隐隐的疲惫。
若邻看着案上墨迹未干的巨作,那四个大字气象万千,仿佛容纳了天地。她知道,这不仅是一幅书法,更是爷爷艺术灵魂的凝结。
“爷爷,这幅《江山如画》,将在开幕式上由您亲手赠予中国书法协会,作为您‘封笔大展’最隆重的献礼,也作为您对书法界最后的馈赠。”若邻轻声复述着展览流程中这最重要的一环。
吴宾翃缓缓点头,目光再次落在那磅礴的字迹上,像是完成了一场漫长的告别。
第二天,大展最后的准备工作紧张而有序。吴宾翃老先生亲自坐镇,对每一幅即将远行的“孩子”做最后的检视。
当工作人员戴着白手套,极其小心地将那幅《江山如画》放入特制的防潮防撞画匣时,老爷子凝视良久,目光深沉。他亲手合上匣盖,落锁,将钥匙郑重地交给了现场负责人,又细细叮嘱了运输途中需要注意的诸多事项。
若邻全程紧跟,神情专注,不敢有丝毫懈怠。她知道,这些墨宝不仅是爷爷的艺术生命,更是吴家的瑰宝,不容有失。
看着满载画作的专用运输车队缓缓驶离,吴家众人心情复杂,既有期盼,也有一丝隐隐的不安。毕竟,如此大规模、高价值的藏品运输和展览,环节众多,容不得半点差错。
只有若邻,清丽的脸上带着坚定的光芒。她相信傅先生团队的专业,也相信自己周密的计划。这是她向家人、向爷爷,也是向那个远在北京却刻意保持着距离的人,证明自己能力的最好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