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肖燃在苏州过除夕(第2页)
“是的。嗯……他,在这边有个好朋友,是,过来找朋友过年的。”若邻支支吾吾,她不习惯撒谎,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要撒谎。
“这么巧?”吴之遥的声音暗藏着警惕,“他什么时候去的上海?”
“这我怎么知道,舅舅,我又不是警察局的,我只是刚好碰见他!”她脸颊发烫,有些着急起来,心里有点责怪舅舅,跟查户口似的。
对面一阵沉默。
“邻邻,我希望你明白,你才刚成年。还是适当跟男孩子保持必要的距离。”他尽量把语气放平缓。
“我知道,我还是个孩子。在你们眼里,我不一直都是吗?”
“邻邻……”没等吴之遥开口,若邻已经挂断电话。
这是她第一次挂断舅舅的电话。
吴之遥看着暗下去的屏幕,紧抿着嘴唇,抚了抚额头,深吸一口冷气。看来这个小丫头是到叛逆期了,连他这个舅舅的话也不想听了。这个肖燃,很明显是通过内部消息,打探到若邻的行踪,故意跟过去的。
他明知道,什么“大学同学一起参加”“高中同学家过年”都是借口。难道这个春节,她是跟肖燃单独在上海?
他们住哪里?会不会住同一个酒店?甚至……
他不敢想!他当然相信若邻会洁身自好,但是对那个长袖善舞的肖燃,他显然不信任。
若邻太单纯!
这一切太可怕了!
想到这里,他开始变得烦躁,甚至极度担心!
他想马上买一张机票飞过去!
可是,他凭什么呢?若邻好像明显对他今晚的“多管闲事”有点不耐烦了。
七里山塘的红灯笼与河水中的倒影相映成趣,乌篷船里传出姑苏韵味的民谣。挂断电话,若邻朝着肖燃的方向小跑过去,他买了一个异域风情的面具,戴在脸上。想到北京的秦家,一家子长辈正在商量大人们的要事,而她就像个上不了桌的孩子,一个……局外人。那么,索性,就当个孩子吧,她这个年纪,不正是该像肖学长一样,青春疯狂、不留遗憾吗?
“我见了他假惺惺,嗐……别了他常挂心……”临河的茶馆飘出气无烟火的水磨调,《玉簪记》里陈妙常唱出了所有情窦初开女子的心声。从小到大,父母对她管教严格,再加上心里始终住着一个让她仰望的人,她几乎没有跟任何男孩子近距离接触。
肖燃,算是第一个吧。
“真是惭愧,我整天研究国外的戏剧。却没想到,咱们老祖宗留下的戏曲才是宝贝。”生平第一次实地听昆曲的肖燃,被美到极致的中国传统艺术惊艳到了。
“昆曲这样美的艺术,就适合在小剧场、小茶馆、小书场里听。视频里,或者大剧院,根本享受不到那种韵味。”若邻从小就是昆曲迷,只可惜家里人都喜欢评弹,理工科出身的舅舅,对这些传统文化更是不怎么上心。中学时,每个周六下午,她就去昆曲博物馆听戏。到了北京,她也去北方昆剧院看过,但这南方的艺术到了北方,味道就完全变了。
“若邻,其实你可以在学校组建一个昆曲社团,你担任社长,我帮你招募社员。”肖燃突发奇想。
“还是,算了吧……”她始终觉得,昆曲还是应该在江南,在苏沪宁杭。
若邻给爷爷奶奶、爸妈和秦越都分别发了祝福信息,又给妈妈打了电话,说跟高中同学在一起,请他们放心。想了一下,又复制了一个群发的祝福模板,转发给舅舅。连称谓也没有。
长辈们都给她转来压岁钱,舅舅也不例外。但她偏偏没收他的转账。
【邻邻,不要在外面玩太晚。不管你跟谁在一起,早点回去睡觉】
【睡前给我信息】
两条未读消息躺在微信置顶头像后面。若邻没有点开。跟他的转账一起,冻在那里。吴之遥一边耐着性子回复各种商业往来信息,一边忧心忡忡。家人们都在秦家客厅看春晚,不时传来笑声。他却不知道,除夕夜一个人逃出去的若邻,此刻是孤单一人,还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