贩卖日落的地方(第1页)
接下来的几天,若邻俨然成了一个最称职的导游。她带着他穿梭在博洛尼亚的古老街巷,走过博洛尼亚大学古老的回廊,在马乔列广场上仰望海神雕像,在双塔下驻足。
她不再是那个需要他牵着手的女孩,而是从容地走在他身侧,为他讲解建筑的历史,分享求学的趣事,偶尔会用流利的意大利语与街边的商贩或咖啡馆的老板交谈几句。
吴之遥大多时候只是沉默地跟着,听着,看着。看着她自信地与人交流,看着她对这座城市如数家珍,看着她偶尔流露出的活泼与狡黠。
他发现,自己一直紧绷的内心,正在这种无声的陪伴和异国他乡舒缓的节奏中,一点点松弛下来。那些盘踞在心底的阴霾,虽然没有全部散去,但至少,在这里,在若邻身边,他得以喘息。
他们常常在午后,随意找一家拱廊下的咖啡馆坐下。若邻会点两杯咖啡,有时再加一份甜点,然后两人就那样静静地坐着,看人来人往,享受这难得的宁静。
一天傍晚,若邻带他登上了博洛尼亚南郊的圣卢卡圣殿。长长的拱廊柱一路延伸至山顶,他们并肩站在教堂前的平台上,俯瞰整个博洛尼亚。夕阳将整座城市染成了温暖的金红色,连绵的红色屋顶在余晖中如同燃烧的海洋,古老而安详。
“听说在这里看日落,能忘记所有烦恼。”若邻轻声说,风吹起她的发丝,她的侧脸在夕阳下闪着细细的光。
吴之遥没有看日落,他的目光,长久地落在若邻的侧脸上。那一刻,万籁俱寂,仿佛整个世界只剩下他们两人,以及这动人心魄的暮色。
“有点冷了,我们下去吧。我知道附近有家咖啡馆,视野很好,可以看到完整的夜景。”
她自然地引领着他,沿着来时的拱廊柱廊往下走。
那家咖啡馆坐落在半山腰一个相对僻静的转角,有着一个极其贴切又浪漫的名字——“贩卖日落的地方”。木质的老旧招牌在渐浓的夜色里亮起暖黄的灯光。
推开门,温暖的气息夹杂着咖啡豆的醇香和甜点的奶香扑面而来。店内空间不大,布置得却极具情调。裸露的红砖墙,深色的木质桌椅,墙上挂着一些抽象的油画和黑白摄影作品。舒缓的爵士乐如同背景里流淌的溪水,低声吟唱着异国的浪漫。
最吸引人的是那一整面巨大的落地玻璃窗,窗外,博洛尼亚古城的夜景如同铺开的黑色天鹅绒,上面缀满了温暖闪烁的灯火,一直蔓延到视野的尽头。
若邻显然是这里的常客,她熟稔地和吧台后留着络腮胡的老板打了个招呼,用意大利语交谈了几句,然后领着吴之遥走向窗边一个最角落的位置。这里视野极佳,又相对隐蔽,仿佛一个独立于世界之外的安静角落。
坐下后,侍者送来菜单。若邻直接为他点了一杯招牌的意式浓缩和一份本地的特色甜点,自己则要了一杯热可可。
“这里很安静,适合发呆。”她脱下大衣,露出里面柔软的米白色毛衣,整个人在昏黄灯光下犹如一篇散文诗。
吴之遥靠坐在舒适的皮质沙发里,目光从窗外璀璨的夜景缓缓移回到若邻脸上。咖啡馆内的光线朦胧而暧昧,柔和地勾勒着她的轮廓。音乐、咖啡香、窗外遥远的灯火,还有对面这个他熟悉又仿佛重新认识的人……所有的一切,共同构成了一个奇异的、脱离现实的空间。
在这里,没人知道他是她的舅舅,更没有所谓的伦理框架。剥离了所有熟悉的社会关系和身份标签,他仿佛也卸下了一层厚重的穿了太久的盔甲。
以往在国内,每一次和若邻单独相处,哪怕只是普通的吃饭、聊天,他内心深处都绷着一根弦,提醒着自己要保持距离,要注意言行,不能越界。那声“舅舅”像一道无形的屏障,也像一句紧箍咒,时时刻刻禁锢着他的思想和情感。
而事到如今,当他经历了婚姻的荒唐,又曾错过她的成长,此时此刻,那根紧绷了多年的弦,“啪”的一声,断了。
他不再需要伪装。
不再需要在她依赖他时,刻意压下心中那份异样的悸动。
不再需要在她对他展露超越亲情的亲密时,仓皇地移开视线或转移话题。
不再需要用严肃和疏离来掩饰内心汹涌却不敢承认的情感。
一种近乎新生的赤裸而真诚的自我审视,取代了过往所有的挣扎。
“这里……很好。”他开口,声音比平时柔和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