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舅舅不喜欢傅先生(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北京的初春,仍有寒意,但“天涯科技”的办公室里,却蒸腾着一股近乎燃烧的热意。

吴之遥把这里当成了他的堡垒,也将全部的心力与时间都倾注于此。与上次和秦越分手恢复单身后不同,这一次,不再有那些着急对他示好的花花草草,或者热情主动的牵线红娘。

毕竟“家暴”“功能障碍”这类的标签,已经足以在感情和婚姻的世界里,宣判一个男人的死亡。但这种“清净”反而让他感到一种异样的轻松。

他将每一分精力都投入到“天涯科技”的初创艰难中。他与周铭,一个主内,深耕技术架构与核心算法,常常对着一行行代码鏖战至深夜;一个主外,靠着那张厚脸皮和三寸不烂之舌,四处奔走,磕下一个个看似不可能的早期客户和天使投资。

挫折是家常便饭,技术瓶颈、客户刁难、资金链随时可能断裂的恐慌……但两个男人谁也没有抱怨。周铭插科打诨,用粗话化解压力;吴之遥则沉默以对,用更疯狂的工作来攻克难题。

他们像两头受伤后舔舐完伤口的狼,目光重新变得锐利,紧紧盯着猎物,在凛冬的荒原上,为了生存和复仇,蛰伏并积蓄着力量。

与此同时,亚平宁半岛的艺术之都佛罗伦萨,则是另一番火热景象。

若邻同样将自己投入了高速运转的漩涡之中。有了傅匀声充足的资金支持和充分的信任背书,“沉默的对话”展览的筹备工作进入了最紧张也最关键的阶段。她不再是团队里那个只是提出想法的新人,而是承担了大量核心工作的策展助理。

工作强度极大,常常是白天在各个机构之间奔波,晚上则对着大量的文献资料和设计图纸加班到凌晨。但她乐在其中,眼眸因专注和投入而熠熠生辉。

傅匀声偶尔会出现在筹备现场,他话不多,只是静静观察,但总能在他认为关键的地方,提出一针见血的意见,或是用他广阔的人脉,轻描淡写地解决掉一些棘手的难题。

他对若邻的欣赏与日俱增,不仅仅是因为她的才华和努力,更是因为她身上那种沉静而坚韧的气质。她在面对意大利方面某些固执己见的专家时,不卑不亢,既能坚持策展理念,又能以充分的论据和流畅的沟通赢得尊重;她在处理千头万绪的琐碎事务时,条理清晰,耐心十足。

他对若邻说:“你的感觉很好,保持它。在艺术领域,有时直觉比经验更接近真理。”

这样的认可,让若邻的信心更加坚实。而她与舅舅之间的联系,在各自忙碌的日子里,变得稀疏而简短。

他们仿佛行驶在两条平行轨道上的列车,一艘在商海的惊涛骇浪中破浪前行,一艘在艺术的深海中探索瑰宝。目的地未知,前路漫漫,但他们都心无旁骛,全力以赴地奔向各自的星辰大海。

不久,“沉默的对话”展览如期在佛罗伦萨盛大开幕。展场选址极富巧思——一座由古老银行建筑改造而成的现代美术馆。厚重历史感的高挑穹顶、裸露的原始石墙与极简主义的金属展架、精准的轨道射灯并置,本身就成为展览主题绝佳的注脚:古典与现代,在此处进行着一场无声的交流。

吴之遥和周铭因公务至米兰,特意中途停留佛罗伦萨。甫一踏入展厅,即便是对艺术感知粗线条的周铭,也不由得被现场凝练而富有张力的氛围所慑,收敛了平日的喧哗。

展厅内,观者如织,却秩序井然。光线被精心调控,如同舞台追光,引导着视线聚焦于每一组精心编排的“对话”。这并非简单的并置,而是深度的精神叩问。

明代徐渭酣畅淋漓的泼墨大写意荷花,与提香晚年笔触奔放、色彩浓烈的肖像画并置,竟有种跨越时空的狂放共鸣;宋代佚名画师的《寒江独钓图》其间的空灵寂寥,与达·芬奇笔下《岩间圣母》背景中神秘幽深的岩洞,共同营造出一种引人冥想的静谧。展墙上的解说词精准而富有诗意,引导着观者去探寻形式之美背后的精神联结。

“了不得啊!”周铭低声赞叹,用力拍了拍吴之遥的肩膀,“邻邻这丫头,真是出息了!这排场,这格调!”

吴之遥没有说话,他的目光追随着不远处正在为几位重要嘉宾做导览的若邻。她穿着一身得体的米黄色西装套裙,长发挽起,露出纤细优美的脖颈,手持激光笔,从容不迫地讲解着,脸上洋溢着自信的光彩。她完全沉浸在她的专业领域里,那种由内而外散发的魅力,让他感到陌生,又无比心动。

就在这时,傅匀声步履从容地走了过来,自然地加入了解说,补充了几句关于某件意大利藏品背后收藏轶事的见解,风趣而博学,引得嘉宾们频频点头。他与若邻并肩而立,一个儒雅沉稳,一个清丽聪慧,看上去……异常和谐。

嘉宾导览结束,若邻带着傅匀声来到舅舅这边,为他们做介绍。在介绍傅匀声的时候,她的语气很是恭敬。

“吴先生,周先生,早就听若邻提起过,欢迎你们。”傅匀声微笑着打招呼,态度谦和得体,有一种主人家的范式。他主动伸出手与吴之遥和周铭相握,手掌干燥有力。

“傅先生,久仰。展览非常成功,恭喜。”周铭对这位年轻有为又照顾若邻的投资者印象不错。

“主要是策展团队的功劳,尤其是若邻,她提出了很多核心的创意,付出了极大的心血。”傅匀声毫不居功,目光赞赏地看向若邻,那眼神毫无杂质,却又带着一种特殊的专注。

周铭对傅匀声好感更甚,朗声笑道:“傅先生太谦虚了!强将手下无弱兵,还是您这位伯乐眼光独到,给了若邻这么大的舞台!”

吴之遥没有说话,始终保持着恰到好处的表情。

展览开幕式的成功,让晚上的庆祝晚宴氛围格外热烈。晚宴设在美术馆顶层一处带有露天平台的优雅餐厅,佛罗伦萨的夜空点缀着稀疏的星光,与城市璀璨的灯火交织成迷人的背景,空气中弥漫着香槟的气泡感和成功的喜悦。

吴之遥和周铭作为若邻的“家属”,自然在受邀之列。周铭显然很享受这种场合,很快就与几位性格外向的艺术家相谈甚欢。吴之遥则端着一杯香槟,站在相对安静的角落,目光却始终若有若无地追随着若邻的身影。

若邻带着难以抑制的兴奋来到他们面前,脸颊因激动和少许酒精泛着红晕。“舅舅,周叔叔,你们看到了吗?大家都说展览的构思太巧妙了!”她眼眸亮晶晶的,随即转向吴之遥,开始细数傅匀声的种种支持。

“这次真的多亏了傅先生,”她的语气充满了感激,“不仅仅是资金上的无条件支持,更关键的是,他动用他在欧洲的人脉,帮我们借到了好几件至关重要的藏品,没有它们,展览的深度会大打折扣。”她如数家珍般地列举着,“还有啊,在展陈设计遇到瓶颈时,他总能提出一些画龙点睛的建议,他对空间和光影的理解,真的非常独到……”

在提及傅匀声的履历时,她更是流露出一种毫不掩饰的崇敬:“你们知道吗?傅先生不仅精通中国书画鉴定,还在剑桥读过艺术史,独立运营着一个非常成功的艺术品投资基金,眼光精准得惊人……”

她说话时微微仰着脸,眼神里闪烁着的光芒,让吴之遥感到一阵刺眼的熟悉——那神态,竟与她小时候,踮着脚尖,满脸骄傲地向小伙伴炫耀“我舅舅考上了T大,是最厉害的大学生!”时,如出一辙。

那种毫无保留且带着仰慕的推崇,曾经只属于他一个人。

这时,傅匀声端着酒杯走了过来,温和地对若邻说:“若邻,过来一下,介绍几位朋友给你认识。”他的姿态带着前辈对后辈的提携,又似乎掺杂着一丝亲密。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