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夜询忠仆初探积弊 昼察锦坊巧遇良才(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贾琏又叮嘱了几句,让林之孝留下安排分组的事,自己则骑马回府。

第二节

回到荣国府,已经是下午,刚进荣国府大门,就见平儿带着个小丫鬟迎面走来,手里提着个食盒。“二爷回来了?”平儿笑着迎上来,“二奶奶知道您去织锦坊要耽搁许久,上午让小厨房做了您爱吃的水晶肘子和粳米粥,在书房温着呢。”

贾琏跟着平儿往书房走,随口便问:“二奶奶呢?”

平儿笑着回答:“还好你记得二奶奶。正在跟太太一起向老祖宗请安呢。”

贾琏路上想起织锦坊的事,问道:“平儿,你可知府里采买染料、生丝的渠道?”

平儿想了想:“以前是周瑞家的管采买,后来赖大的小舅子掌了织锦坊,就改成他自己采买了。听说他常去城南的‘利源杂货铺’买染料,生丝也是从那家铺子里进的。”

贾琏记在心里,打算明日让林之孝去查查那家杂货铺。

到了书房,平儿摆好饭菜,又端来茶水:“二爷慢用,若是有别的吩咐,就让小丫鬟来叫我。”

贾琏点点头,待平儿走后,拿起筷子夹了块水晶肘子,却没什么胃口。

今日察织锦坊,虽摸清了积弊,也寻到了二丫头这样的良才,可赖大的小舅子、周瑞家的这些人,还有府里盘根错节的关系,都不是轻易能撼动的。他放下筷子,走到窗边,望着院里渐暗的天色,忽然想起腰间的玉佩——这玉佩是穿越后就戴着的,玉质温润,雕着蝙蝠衔钱的纹样,或许往后在红楼行事,还得靠这份“通透”,才能在积弊中寻出条活路来。

不多时,林之孝从织锦坊回来,躬身进了书房:“回二爷,织锦坊的分组已安排妥帖——进料组让王工匠的儿子牵头,他打小跟着父亲辨丝煮练,最是可靠;挽花组交给李婶子,她挽花三十年,花本上的丝线错一根都能瞧出来;织工组这边,二丫头虽年轻,却懂机子懂纹样,让她协助调配,工匠们都服帖。明日一早,就按新规矩开工。”

贾琏听他说得条理分明,心里更添了几分认可,抬手示意他坐下:“你办事倒周全。今日辛苦你了,往后织锦坊的事,还要多劳你费心。”

林之孝忙欠身回话:“奴才分内之事,不敢言辛苦。只是……奴才今日来,还有件私事想求二爷恩典。”他说着,声音低了几分,神色也添了些拘谨。

贾琏鼻子嗯了一声,道:“你说。”

林之孝欠身说道:“奴才的女儿小红,如今在太太院里当差,每日不过是洒扫打杂,难有进益。那孩子打小伶俐,识些字,又懂规矩,奴才想着……若是能让她去怡红院服侍宝兄弟,既能在跟前学些体面,也能替奴才多尽些给府里效力的心。只是这事需二爷点头,奴才才敢开口求。”

贾琏闻言,心里一动——他本就有意拉拢林之孝作为经营班底,如今林之孝主动求到跟前,正是收揽人心的好机会。且小红在原著里本就与怡红院有渊源,让她去服侍宝玉,既能让林之孝安心,也能在宝玉身边安个可靠的人,往后府里有什么动静,也能多些知晓。

他故作沉吟片刻,随即笑道:“你倒会替女儿打算。不过,这也是好事。宝兄弟身边的丫鬟,有的太娇气,有的不甚懂眼色,小红既是你教出来的,想来是个稳妥的。这事不难,我这就叫平儿来,让她去跟二奶奶说一声——怡红院的人事调动,二奶奶点头便可。”

说罢,贾琏便扬声唤道:“平儿!”

平儿在外间应了一声,很快掀帘进来:“二爷唤奴婢,有什么吩咐?”

“你今儿个跟奶奶回禀一声,”贾琏对她吩咐道,“林管家的女儿小红,如今在太太院打杂,人伶俐懂规矩,让她调去怡红院服侍宝兄弟,也好给袭人她们搭个手。”

平儿虽有些诧异,却也不多问,躬身应道:“晓得了。”

林之孝没想到贾琏竟如此痛快应允,还当即安排平儿去办,惊喜得站起身,连连躬身磕头:“奴才多谢二爷恩典!多谢二爷恩典!小红若是知道了,定要感念二爷的提拔之恩,在怡红院好好当差,绝不给二爷丢脸!奴才往后也定当肝脑涂地,报答二爷!”

贾琏身子不动,只说了句:“快起来,不必多礼。”

然后再温言说道:“你是个有才干的,往后府里的产业,我还想多倚重你。以后你好好干。”

“奴才省得!奴才省得!”林之孝站起身,眼眶都有些发红,又躬身行了一礼,“织锦坊还有些收尾的事,奴才先回去盯着,明日一早再向二爷禀报开工情况。”

贾琏点头应允:“去吧。”

林之孝又躬身谢过,才脚步轻快地退了出去。看着他的背影,贾琏嘴角露出一丝浅笑——今日不仅理清了织锦坊的积弊,寻得二丫头这等良才,还收了林之孝的心,整顿贾府的第一步,总算是走得稳当了。

夜色渐深,荣国府的灯笼次第亮起,映着朱红廊柱与雕花窗棂,静谧中透着几分肃穆。贾琏坐在书房里,手里捏着那本补好的缠枝莲纹花本,指尖拂过细密的丝线——这花本上的每一根线,都连着织锦坊的生计,连着贾府的进项,往后这红楼路,怕是要在这一针一线的算计里,慢慢走下去了。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