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二章 苦水(第2页)
秋分时节,朝廷举办首届“跨文明科技博览会”,邀请海外诸国共襄盛举。奥斯曼帝国送来星盘与液压钟,印度学者展示精密的三角函数表,日本遣使带来改良版造纸机。而大明展出的,则是一整套“灾害应对体系”:从地震预警网络到空中救援无人机,从远程诊疗平台到AI辅助教学系统。
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座名为“共语亭”的互动装置。参观者进入亭中,说出母语问题,亭内机器便会自动翻译成十余种语言,并调取相关知识库作答。一名波斯商人用阿拉伯语问:“何谓仁政?”
亭中传出温和女声:“使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幼有所教,贫有所助,冤有所申,言有所应。”
全场肃然。
展会闭幕当晚,朱文奎设宴款待各国使节。席间,帖木儿王子起身敬酒:“贵国以技术利民而非耀武,令我等汗颜。我愿带回‘风险公示’制度,在我国试行。”
另有罗马教廷使者低声询问:“贵国是否相信上帝?”
他答:“我们不信虚妄之神,但我们信人心中的善,信手中创造的力量,信一代代传递的光明??这或许,就是你们所说的神性。”
寒冬将至,一场关于“未来教育”的辩论在全国掀起热潮。起因是一位教师在课堂上讲解“人工智能伦理”,提出“若AI能完成所有工作,人类价值何在?”学生们反应两极:有人认为应加强编程与逻辑训练,以驾驭技术;也有人担忧人性将在效率崇拜中消亡。
阿禾受邀赴京师大学演讲。她站在讲台上,身后投影映出一张照片:一个小女孩坐在轮椅上,操作语音控制系统点亮教室灯光。标题是:“她不能走路,但她的声音可以开关世界。”
“我们常问,机器会不会取代人?”她缓缓说道,“可我想告诉你们,真正的问题从来不是‘会不会取代’,而是‘我们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如果一个人只会背诵标准答案,那确实会被取代;但如果他会怜悯、会创造、会在别人痛苦时流泪,那么哪怕全世界都是AI,他也永远不可替代。”
台下鸦雀无声,直至掌声如潮。
年后春初,海南农场传来喜讯:陈砚舟团队培育出第三代抗盐碱水稻,亩产突破八石,且可在海水倒灌区稳定生长。更惊人的是,他们利用基因编辑技术,使稻米富含维生素A与铁元素,有望彻底解决偏远地区的营养不良问题。
他在报告中写道:“十年前,我是罪人之子;今日,我是土地的儿子。我不求赦免,只求让每一粒米都带着希望落地生根。”
与此同时,允文学院迎来第一批外国留学生。他们来自越南、琉球、暹罗等地,学习内容不限于技术,更包括公民议事规则、基层治理模式与公共辩论技巧。一名琉球学子在日记中写道:“在这里,老师不怕学生反驳,官员接受百姓质询,连皇帝也会道歉??原来治理国家,是可以讲道理的。”
这一年七月十五,中元节。按照旧俗,百姓放河灯祈福亡魂。但在金陵秦淮河畔,出现了一幕新景:数百盏莲花灯中央,漂浮着一艘微型蒸汽船模型,船上载着齐泰、方孝孺、景清等建文旧臣的牌位,缓缓驶向下游。岸边有人诵读《匠人十问》全文,有人合唱新编歌曲《光不灭》:
>“你在深渊点灯,
>我在黎明拾薪。
>火种从未熄灭,
>它藏在每个不肯低头的灵魂。”
沈清澜站在桥头,望着灯火远去,轻声对阿禾说:“他们终于不再是禁忌的名字,而是可以被怀念、被谈论、被继承的人。”
阿禾点头:“只要还有人记得为什么出发,我们就不会迷路。”
年末,朝廷颁布《科技伦理宪章》,明确规定:任何新技术应用必须通过“三审”??安全性评估、社会影响听证、弱势群体权益保障审查。首例受审项目是“脑机接口辅助学习系统”,因存在加剧教育不公的风险,被暂缓推广,责令修改方案。
朱文奎在诏书中写道:“进步不该是少数人的特权,而应是全体百姓的阶梯。我们不怕慢,只怕丢下任何人。”
除夕之夜,暴风雪再次来袭。但这一次,北方各州县早已建成“智慧应急网”:AI调度物资配送,无人机巡查危房,社区中心全天供暖。一位牧民通过视频连线向皇帝拜年:“陛下,今年我家羊圈通了电,小羊羔全活了下来。我给孩子起名叫‘明光’,意思是??明朝的光,照亮草原。”
朱文奎含笑回应:“名字很好。但你要告诉他,那光不是来自朝廷,而是来自你们自己建起来的电站。”
零点钟声敲响,一百零八响回荡天地之间。全国各地,人们在同一时刻点燃莲花灯,写下新年心愿。在允文学院的新年墙上,一张纸条格外醒目:
>“我希望,一百年后的中国,依然有人愿意为一句真理冒死上书,也依然有人愿意为一个普通人安静改错。”
>??匿名
阿禾站在钟楼顶层,手中握着一封未寄出的信。信是写给朱允?的,虽明知无人能收,但她每年都会写。
>“爷爷:
>今天有个小女孩问我,‘过去的人真的不能随便读书吗?’我告诉她,是真的。
>她哭了,然后说,‘我要把课本念给石头听,这样它们也不会孤单。’
>我知道,您看得见这一切。
>这个国家,正在慢慢变成您梦里的样子。”
沈清澜走来,递给她一杯热茶。“明年还想听故事的人更多了。”她说。
远处,第一缕晨光照亮大地,照在田野间运转的水泵上,照在孩子们奔跑的校门口,照在那一块块静静矗立的石碑上。
风穿过梨花林,簌簌作响,如同历史低语。
而未来,仍在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