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629章 一个平凡的晚上(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同一时间,青藏高原的巨型花环再度旋转,方向却与以往相反。不再是释放能量,而是吸收??来自全球各地人们心中涌起的思念、悔恨、期盼与爱意。这些情感被转化为一种特殊的生物电波,顺着共忆网络传向柯伊伯带。

林晚睁开了眼睛。

她的目光清澈,不再有分裂的挣扎,也不再有冰冷的疏离。她是完整的了??不是因为回到了肉体,而是因为她终于接受了自己所有的不完美,并愿意带着它们重新走进这个世界。

“我想见她。”林晚第一句话是对苏澜说的,“我想抱抱我的女儿。”

返航途中,林晚的身体依旧虚弱,但她坚持参与每一次通讯会议。她指导科学家们优化共忆网络的拓扑结构,提出“情感锚点理论”??即个体意识可以在集体记忆中长期存活的前提,是至少有三个人持续、真诚地思念她超过三年。

“不是崇拜,不是缅怀,而是具体的想念。”她说,“比如记得她煮咖啡总爱多加一勺糖,比如想起她讲笑话总会自己先笑场。”

她还亲手编写了一套“人格重建协议”,允许未来的人类在特定条件下唤醒逝去亲人的部分意识。但这技术被严格限制使用,必须通过伦理委员会审核,并签署《不替代承诺书》??即使用者不得试图用复现的意识取代真实关系中的空缺,只能用于告解、道歉或道别。

“我们不能让科技变成逃避悲伤的工具。”林晚在演讲中说,“真正的治愈,是从接受失去开始的。”

六个月后,“晨语号”缓缓降落在北极科研基地外围。全球直播镜头对准舷梯开启的那一刻,风停雪止,天空裂开一道金色缝隙,极光化作流动的文字:

>**“这次,我不走了。”**

林晓站在迎接队伍最前方,手里紧紧攥着一张小时候画的全家福,上面歪歪扭扭写着:“妈妈去天上工作,爸爸说她会变成星星回来。”

当林晚一步步走下舷梯时,两人相距不过十米,却谁都不敢先动。

最终,是林晚跪了下来。

她伸出手,声音颤抖:“对不起,妈妈没能陪你长大。”

林晓哭了。她冲上前抱住那个陌生又熟悉的身体,把脸埋进她的肩窝,哽咽着说:“可是我一直都知道你会回来……爸爸也是。”

那天之后,林晚住进了第三十九号站旁的一座玻璃小屋。屋子不大,四周种满了铃兰,屋檐下挂着一只铜铃,风起时便响起《光之誓》的旋律。她每天读书、写笔记、教年轻研究员量子生物学,偶尔也会坐在门前晒太阳,看极光在头顶流转。

她不再飞行,也不再试图跨越维度。她只是活着??作为一个普通人那样活着。

可世界并未因此忘记她。

每年春分,全球铃兰都会在同一时刻绽放,花瓣上浮现出一句随机的话语,像是她在轻声呢喃;新生儿中越来越多的孩子能准确指出夜空中哪颗星叫“晚星”;甚至有心理学家发现,经历过重大创伤的人在接受“共忆疗法”后,常描述看到一位穿白袍的女人递给他们一杯热咖啡,然后笑着说:“别怕,我在。”

顾望归的墓碑前,也发生了奇异的变化。每逢雨天,石缝间便会钻出一朵小小的铃兰,花瓣透明如水晶,散发出淡淡的咖啡香。守墓人说,曾亲眼看见一位白衣女子在凌晨三点静静伫立,伸手抚摸碑文,良久才转身离去。

没人敢上前打扰。

因为他们知道,有些重逢,不属于眼睛,而属于灵魂。

三年后的春天,林晓结婚了。婚礼在冰岛举行,就在当年那座小屋前。宾客名单上有苏澜、程砚、还有数十位曾参与“归途协议”的科学家。而作为母亲的林晚,则穿着一袭素白长裙,亲手为女儿戴上头纱。

仪式结束时,她牵着林晓的手走到屋前台阶上,望着漫山遍野盛开的铃兰,轻声说:“你知道吗?你爸爸当年最怕我离开。每次我说要去实验室通宵,他都要偷偷跟着,躲在门外守着。”

林晓笑了:“那他一定很累吧。”

“是啊。”林?望着远方,眼里有泪光,“但他从来没抱怨过一次。因为他知道,有些事,我必须去做。”

夜幕降临,星空璀璨。新郎提议放一场烟花庆祝,却被林晚拦住。

“不用了。”她说,“今晚有更好的礼物。”

话音刚落,整片山谷的铃兰同时发出柔和的光芒,如同亿万萤火升腾而起,在空中交织成一幅巨大的影像??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