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寒梅玉露芸豆卷(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晏云昭提了一盒方才在灶房做的桂花酥烙,空着手去拜访人总归不大好。

朱门外的侍卫见了晏云昭,虽说认出了她,却不敢轻易放进去,照例验了名姓要事,唤一小厮进行通传。

不多时,小厮麻溜跑了出来,躬身道:“晏小姐,您这边请,县令在堂内等您。”

晏云昭微微点头,便跟着他一路进了内堂。

县令一身官袍还未脱下,端坐在茶案后的蒲团,见晏云昭过来,久违地露出一个和蔼的笑,示意她坐下。

“近日泉陵的暮雨蒲茶下来了,老朽刚得一饼,晏姑娘尝尝。”

县令端起紫砂壶给晏云昭倒了一盏,她颔首浅笑,便端起茶盏尝了一口。

入口苦涩,又带着一丝冰冰凉凉的清甜,很解暑热,却总让人觉得不大好品。

“此茶倒是与寻常茶叶不同。县令不妨让我烹一壶试试?”

“晏姑娘请便。”

案上一盏烧火的小茶炉,她先拿柄茶则取了些茶叶,放进带滤布的白瓷小碗,拿煮温的小壶细细将茶叶浇上一浇,一边解释道:

“这泉陵四季常青,气候适宜,暮雨蒲茶也要娇贵上些。我见这茶叶芽苞尚小,叶片又薄,便拿不沸的温水洗茶,若像其他茶那般用刚烧好的沸水,恐怕茶叶也要煮烂了,还会失掉原本的味道,只余苦涩。”

县令含笑端详着晏云昭熟练煮茶,不禁点了点头。

“晏姑娘心细,懂得度时而异。”

清泉水入壶,茶香扑鼻而来,这味道不似方才苦涩,更多了些晨露茉莉的甘甜清香。

“县令,您请。”

晏云昭满上茶盏,推至县令面前。

“嗯,此茶又称小茉莉,都说清香甘甜异常,我方才却未尝出来,原是茶艺不精,好好的毁了香味。”

晏云昭只盈盈一笑,自己也端起茶盏细品了一口。入口涩而不苦,细腻干冽,连喝几盏也仍有清香在唇齿间不散。

“果然是好茶。”

二人就这样有一搭没一搭的聊起茶来。周旋了一会,晏云昭便把话题引到了龙王庙上,说龙王庙的孩童们情况好转但住宿条件仍然不好不少已经落了病根云云。

“晏姑娘愿替孩童们操劳,老朽不胜感激。只可惜桂月楼占着一笔商税不还,老朽多次周转,也只能腾出一笔薄款来,安置这十几余孩童仍是杯水车薪。”

说到这,县令叹了一口长气。

晏云昭笑笑,从怀里取出那五百贯票子递给县令。

直接把钱拍桌上只怕冒犯了县令,依县令的性格也极有可能推脱不说,于是便委婉道:

“我筹了一些薄款,还请县令收下。如今龙王庙的孩童替我食肆做活,也能赚上一些小钱,这些就请县令合计着,在龙王庙后面给他们盖上新屋,置办些布粮。”

县令苍老耷拉着的眼皮抬了抬,眸中闪动:“晏姑娘实在是费心了。孩童尚年幼,老朽替他们道一声谢。”

说着,就起身下了蒲团要给晏云昭作揖。

她连忙站起来扶住县令,止住了礼:“这些时日,我早已把他们当自己人,县令莫要客气。”

县令也却之不恭,临行前还给晏云昭提了一饼暮雨蒲茶。

从县令府上出来,晏云昭没有急着回翠良山,而是腿一迈拐弯去了滋味巷——俗称美食街。

梨溪镇的主菜和拉面做的不如她,可小食却不一定。她一直住在深山里,对梨溪镇的百姓喜欢吃什么小食倒不太了解,如今在山脚龙王庙开店,少不了要贴近群众。

一踏进滋味巷,便有一股浓郁的油香甜香夹杂着腾腾热气铺面而来,叫卖声、吆喝声此起彼伏,百姓挤挤攘攘抢着买什么,热闹非凡。

“五色烧饼——走过路过的瞧一瞧,看一看嘞,五谷杂粮面烤饼,有滋有味!”

小摊热情的招呼让晏云昭也不禁顿住了脚步,回头一望,一个粗眉瞪眼的竹篮小哥正热情推销着手中的饼,五种色泽,还泛着油光,看上去确实不错。

“小姐,尝尝我家的饼!五种粗粮的细面,那叫一个实在!只要两文钱!”

晏云昭一向不爱吃素饼,但被竹篮小哥推销的有点不大好意思,也买了一个。

粗油纸包着,捏起来硬,尝着并非。表壳酥脆,内瓤软糯,一口下去满嘴面香,五谷杂糅味却不杂,颇有些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淳朴风味在。

许久没吃过这种纯面粗粮的素饼,晏云昭竟连着咬了好几口,越吃越香。

继续往前走,有一小竹架车盛着满锅汤圆,买的人颇多,挤得窄窄青石板路水泄不通。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