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致富先修路三(第1页)
晏云昭端着茶杯的手顿了顿,没有立即答应他,而是在心里暗自思索。
她不过一个初来乍到的食肆老板,有什么事是县令做不到需要她来帮忙的?她隐隐觉得,应当与方才那桂月楼老板撤资一事有关,可她收入哪能与桂月楼相比。
果不其然,县令有些浑浊的眼眸盯着晏云昭,轻叹了口气,神情有些哀伤:“老朽年事已高,为官几十载,对得起梨溪镇的百姓,无愧于心,眼下我这身子骨怕是撑不了几年了,唯独放心不下一事。”
晏云昭垂眸点了点头,听他继续道:“梨溪镇往南走,靠近城门处有一座破落的龙王庙,里面收养着一群孩童。五年前,我将地划给桂月楼白东家开酒楼,前提是他们要定期给这些无家可归的孩童送吃食。”
“如今桂月楼毁约,老朽放心不下那些孩子们。”县令苍老的面孔染上一丝忧愁。
“早先听闻晏姑娘经营小店颇有巧思,并非唯利是图之人。老朽有一不情之请,希望姑娘关照关照那些孩童,至于报酬……若姑娘不嫌弃老朽的积蓄微薄,就请拿去吧。”
晏云昭放下茶盏,心里有些不是滋味:“您放心,那些孩子们的事我定会尽心。报酬就不必了,您老人家留着安享晚年,梨溪镇的百姓也好放心,这钱我怎能收下呢?”
县令悲悯的神情难得露出一丝笑,呵呵道:“晏姑娘心怀大义,又才思敏捷,他们交给你我也放心。若小店经营有难处,老朽尽力帮忙。”
晏云昭含笑点了点头:“县令大人过奖。不过我有一事不解,桂月楼敢公然占地毁约……可是有什么靠山?”
大启律法已颇完善,土地均属朝廷所有,县令与桂月楼白东家达成协议,将地借与他们使用,如今毁约竟还敢占地不走,想必定是背后另有一强大靠山,连县令也难以奈何。
“晏姑娘猜的不错。”县令抿茶润了口嗓子,娓娓道来:“这白东家原本家境贫寒,有一胞妹幼年走失,幸得京中一位高官收养。教养成人后寻回了这个姐姐,动用养父关系助她广开酒楼,桂月楼并不止梨溪镇这一家。原先白东家定期上税,如今仗着有高官扶持,连税款也不放在眼里了。”
难怪方才白东家说,别忘了那笔钱是谁给的。如此看来,确实嚣张。
“想必梨溪镇这收支也因此挂了红字。我有一计,或许可破此局,不知县令可否一听?”晏云昭眉眼带笑,胸有成竹道。
“晏姑娘请讲。”
“不如在翠良山开条好路通往山顶,来人可沿路观光,再请文人墨客游山玩水,得些诗词歌赋,或是笔墨画作。山脚登山处设立一处收费点,收费不必多,五文钱即可。这样既可补贴修路费用,桂月楼欠税的空缺也就补上了。”
县令摸着胡子思索了片刻,喜道:“此招甚妙!但收费上山一事前所未有,只怕民众心有抵触。”
晏云昭笑着摇了摇头:“此费用名为‘景区门票’,翠良山一旦开放,山路便需要有人维护,这笔钱由赏玩的民众来出,理所应当。”
“景区门票……”县令喃喃道,喜上眉梢,允了她的提议。
……
回了翠良山,晏云昭理完灶房食材,先与小店四个人合计了一番“中秋美食”事宜。
中秋佳节,自然是要吃月饼,可翠良这边的习俗晏云昭不大懂,不知还应当准备着什么,倒是楼宿提了主意。
“大启过中秋,向来要吃些月饼汤圆,梨溪镇这一带却有些不同,除月饼汤圆这类小食之外,还常做红豆粥、红豆糕,寄托相思之情。”
“原是如此。这红豆粥、红豆糕可是有什么来头?”
“大抵是图一个相思之人早日归来。梨溪镇的百姓约定俗成,这日还要开庙祭祀。”
晏云昭似懂非懂点点头,对中秋糕点如何做,已经有了些头绪。
人们吃粥,无非是吃鲜、糯、润;食糕点,则是尝一味风雅精细。
备好白面,晏云昭又从自家鸡圈拾了几个鸡蛋,带着景明几个人掺水揉面。
“揉面劲要往一处使,先这样团成一团,再使力揉开……”
晏云昭一边示范如何揉面,一边向景明几个人讲述着她悟出来的小技巧。三人听得认真,学的也快,不一会功夫就揉了一灶台面,吃几日都够。
鸡蛋白面制的糕点过于寻常,晏云昭总爱做些新鲜玩意,便从她养的几盆茉莉中择了些花入糕点。
梨溪镇多桂花,每到时节浓香扑鼻,大多人家也喜爱用桂花制糕点,这次她做个茉莉的,定是新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