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如何设计一个课程统整的计划(第2页)
本章小结
校本课程诸多的学习内容与活动,只有通过有效的课程组织,才能真正地促进学生的学习。通过本章的学习,课程设计者可以了解到设计前确定基本的课程要素,并遵从课程组织原则的重要性。同时在设计时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组织与学科的逻辑组织,采取不同的垂直组织方式,或者不同的统整的组织模式来进行校本课程的设计。其中统整的课程设计是近年来校本课程设计的特色,对于促进学生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结
关键术语
章节链接
本章《校本课程组织》第二节和第三节,与第四章第三节“校本课程内容的核心要素”内容有一定的联系。
应用
体验练习
1。A学校是一所收生不太好的学校,学生的入学成绩不高,初一年级希望提高学生的自信,来设计一个校本课程计划。请你们讨论一下,确定一些基本的课程要素。
2。在网上选取一所中学的校本课程计划,运用课程组织的基本原则来分析其设计的优缺点,并提出改进的意见。
3。分成小组,一起设计一个统整的校本课程方案。先选择一个题目,如环境议题、情人节等。再解释为什么选择这个题目,选择适当的统整课程模式,画出头脑风暴概念图,并最终完成一个课程方案。
拓展
补充读物
1Farty。课程统整的十种方法。单文经,译。中国台湾:学富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3。
美国教育专家Farty以连续体的方式介绍了十种统整模式。全书分为十章,每一章分别介绍一个模式,以形象生动的方式说明每一种模式看起来像什么,有什么优点与缺点,适用的时机是什么,并有相应的范例与反思。无论是理论研究者还是一线的教师都可以运用这些模式,逐步开始统整的设计。
2李荣安,麦肖玲,黄炳文。香港校本改革:前线的探索。中国香港: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2005。
这本书提供了七个校本课程改革的个案,对了解香港地区的教育工作者进行校本课程改革的创新与改革很有帮助,也很有启发性。
3罗耀珍,李伟成。香港学校的课程改革。中国香港:现代教育研究社,2004。
该书对于校本课程的开发,如公民教育、核心课程、统整课程设计、多元智能在校本课程中的应用等进行了探索。既有香港地区的案例,也有借鉴英国等其他地区的经验,对于了解香港地区本地学校和教师如何面对校本课程改革提供了深入的见解。
在线学习资源
。hkedet香港教育城是香港地区教师网上交流的重要平台。站内的资源库有内容丰富的校本课程的设计,包括中小学不同的学科的设计方案及行动研究报告等。
[1]林智中。校本德育课程设计:理念与实践。1995:2。http:。me。icac。hkuploaddo。
[2]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施良方,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2。
[3]林智中,陈健生,张爽。课程组织。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
[4]张华。课程与教学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230。
[5]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施良方,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67。
[6]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施良方,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67~68。
[7]Oliver,P。F。,Developingthecurriculum,Bostron:AllynandBa,2005:503。
[8]Ornstein,A。C。&Hunkins,F。P。,Curriculum:Foundations,PrindIssues,Boston:Allyn&Ba,1998:168~171。
[9]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施良方,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68。
[10]Ornstein,A。C。&Hunkins,F。P。,Curriculum:Foundations,PrindIssues,Boston:Allyn&Ba,1998:242。
[11]香港特区教育统筹局。2004年改革高中及高等教育学制——对未来的投资。
[12]Goodlad,J。I。&Su,Z。,“anizationofthecurriJa,P。,HandbookofresearcurriewYork:Ma,1996:334。
[13]Ornstein,A。C。&Hunkins,F。P。,Curriculum:Foundations,PrindIssues,Boston:Allyn&Ba,1998:242。
[14]Kelly,A。V。,Thecurriculum:Theoryandpradon:Paul,1999:211。
[15]Oliver,P。F。,Developingthecurriculum,Boston:AllynandBa,2005:432~434。
[16]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施良方,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69。
[17]Meil,J。,Curriculum:ApreherodueersCollege,1996:182~183。
[18]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施良方,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7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