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8章 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第7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②如果通过货币供给量的紧缩,在平抑价格水平上涨或促使价格水平回落的同时,也抑制了产出数量的增长,那么货币紧缩政策有效性的大小,则要视价格水平变动与产出变动的对比而定。

③如果货币紧缩政策无力平抑价格上涨或促使价格回落,却抑制了产出的增长甚至使产出的增长为负,则可判定货币紧缩政策无效。衡量其他取向的货币政策效应,也可采用类似的思路。

但在现实生活中,宏观经济目标的实现往往有赖于多种政策如财政政策、收入政策等方面的配套进行。因此要准确地检验货币政策效应,必须结合与其他政策之间的相互作用及作用大小进行分析。

8。5。4货币政策与其他政策的配合

1。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配合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都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有效政策工具,都侧重于对社会总需求的调节。但它们在调控的主体、作用领域、政策工具和调控方式等方面有所不同。货币政策要得以正常地发挥作用,必须与财政政策积极配合。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共有四种配合模式。

①双紧模式。即紧的财政政策与紧的货币政策的配合。当社会总需求大于总供给,存在严重的通货膨胀和经济过热现象时,采用这种政策搭配。它能够有力地抑制社会总需求的过度增长,以缓解通货膨胀。但把握不当,则会引起经济衰退。

②双松模式。即松的财政政策与松的货币政策的配合。这种配合方式主要适用于社会总需求严重不足、经济衰退严重的状况。这种政策措施配合方式可以扩大有效需求进而促进经济的增长,但也容易引发通货膨胀。

③松的财政政策与紧的货币政策的配合。这种配合方式的优点在于紧的货币政策有利于抑制通货膨胀,而同时实行较松的财政政策,有利于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增长。但这种政策组合会限制内需的扩大,同时增加了财政风险。

④紧的财政政策和松的货币政策的配合。这种配合方式下,紧的财政政策迫使政府压缩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而利率的降低和银行信贷的放松鼓励企业和私人增加投资,促进经济增长。但是紧缩性财政政策往往难以实现,而松的货币政策的实施要产生积极效应需要良好的企业制度基础。

2。货币政策与收入政策的配合

收入政策主要是为了调节社会有效需求以及保证收入分配相对公平而采取的强制性或非强制性的工资物价管理政策。在治理通货膨胀时,为了配合紧缩的货币政策,控制消费的过快增长,可以采取控制集团购买力、对某些商品实行限价管理、抑制工资和奖金过快增长等收入政策措施。要解决有效需求不足,治理通货紧缩,中央银行可以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并配合收入政策来启动消费,如提高居民收入、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等。

产业政策是为了促进国民经济的稳定协调发展,政府对某些产业、行业、企业进行一定形式的扶持或限制的政策。货币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由于产业政策具有相对稳定性,其在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以后,将有利于货币稳定,为经济稳定增长奠定良好的结构基础。另一方面,货币政策通过运用各种政策工具来调控信贷资金的运行,保证信贷资金的投向和结构符合国家产业发展要求,并通过信贷资金的优化配置,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

本章小结

中央银行的体制主要包括中央银行的组织形式、中央银行的所有制形式、中央银行的管理体制以及中央银行独立性问题。中央银行的独立程度取决于中央银行的法律地位。当今世界中央银行制度可以分为四种类型:单一型、复合型、准中央银行制度和跨国型中央银行制度。

中央银行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的特殊金融机构,它具有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和政府的银行三大职能。中央银行主要的业务是资产负债业务和清算业务。中央银行的职能是通过办理具体业务来实现的。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具有对立统一性。多数国家都将稳定物价作为首要的目标,在物价稳定基本实现的条件下,实现经济最大的持续增长,同时保持国际收支和汇率的稳定。货币政策工具可分为一般性政策工具、选择性政策工具和其他政策工具三类。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包括法定存款准备、再贴现与公开市场业务,它们各有优缺点。

古典货币数量论、凯恩斯学派、货币主义学派的传导理论是三个主要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后来又发展了托宾的q理论、信用传导机制理论、财富效应、国际贸易渠道等。

货币政策的时滞分为内部时滞和外部时滞,它与货币流通速度、微观主体预期的抵消因素等共同影响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

货币供给量、贷款量和利率是常用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它们各有适应性与缺点。不同学派对中介目标的选择也有不同的观点,但争论一般集中在货币供给量与利率上。

货币政策效应的衡量一般是分析效应发挥的快慢和发挥效力的大小。货币政策要取得预期效果,必须与财政政策、收入政策及产业政策积极配合。

复习思考题

1。如何正确理解货币政策目标之间的内在关系?

2。简述中央银行资产负债业务的主要内容。

3。分析各种货币政策工具的特点,并对我国目前的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作出评价。

4。请阐述关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主要理论及观点。

5。货币政策时滞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7。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标准是什么?并对我国的操作目标进行评价。

本章参考文献

1。张强,乔海曙。金融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张强,陈新国。中央银行学。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

3。罗斌,龙薇。中央银行学。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3。

4。万解秋,贝政新。中央银行概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5。陈学彬。中央银行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6。朱新蓉。金融学。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