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1章 国际金融基础(第4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②汇率政策。如当一国发生国际收支逆差时,可使该国货币贬值,增强本国商品在国外的竞争力,从而改善贸易收支和国际收支。

③直接管制政策。包括外汇管制、贸易管制和财政管制。例如为了改善国际收支状况,各国政府都实行“奖出限入”的保护性贸易政策。在奖出方面,给出口商提供信贷、出口津贴、减免出口税等以增加外汇收入;在限入方面,对进口采用许可证制、进口配额制和提高关税等手段减少外汇支出。

④供给调节政策。旨在改善一国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以此达到增加社会产品(包括出口产品和进口替代品)的供给、改善国际收支的目的。

(3)融资与调整相结合

融资与调整相结合是指寻求融资与调整的某种适当的组合来调整国际收支平衡。

11。4国际储备

11。4。1国际储备的含义与作用

国际储备(iionalreserve)亦称“官方储备”,是指一国政府所持有的,备用于弥补国际收支赤字、维持本币汇率等的国际间普遍接受的一切资产。

一般认为,国际储备具有如下特征:①可得性。国际储备能随时、方便和无条件地被各国政府得到。②流动性。国际储备必须具有较强的无损变现能力。其要点有两个:其一,国际储备能方便地转换成现金;其二,这种转换须不发生损失或尽可能少发生损失。③普遍接受性。一国在运用国际储备弥补国际收支赤字和维持本币汇率时能被普遍接受。此外,国际储备还具有一些其他特征,如国际储备的内在价值必须相对稳定等。

国际储备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①弥补国际收支赤字。这是一国持有国际储备的基本职能。对于短期的、季节性或偶然性的国际收支失衡,通过动用国际储备,能在不影响内部均衡实现的前提下消除赤字,达到外部均衡。②调节本币汇率。一国持有的国际储备可用于干预外汇市场,熨平本币汇率的暂时波动。③充当信用保证。充足的国际储备,可支持和维持国内外公众对本国货币政策、汇率管理政策和货币的信心,维持本国货币的稳定。同时,国际储备也是一国对外举债的保证。④防范突发事件。持有充足的国际储备能减轻突发事件(如自然灾害、经济金融危机等)对一国国民经济造成的冲击,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11。4。2国际储备的构成

1。黄金储备

黄金储备是指一国货币当局所集中持有的货币性黄金。在国际金本位制度下,黄金是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资产,是当时唯一的世界货币。自1976年起,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牙买加协议》,黄金与国际货币制度和各国的货币脱钩,黄金不再成为货币制度的基础,也不准用于政府间的国际收支差额清算。但是由于黄金长期以来一直被人们认为是一种最后的支付手段,它贵金属的特性使它易于被人们接受,各国货币当局可以方便地通过向市场出售黄金获得所需的外汇来平衡国际收支差额,所以黄金仍然为各国货币当局持有的国际储备的一部分。

2。外汇储备

外汇储备是指由一国官方持有的,可以自由支配和自由兑换的储备货币,包括银行存款和有价证券。外汇储备是当今国际储备的主体,在世界国际储备总额中的比重最大。

3。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的储备头寸

也称普通提款权,是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会员国按规定从基金组织提取一定数额款项的权利,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基本的一项贷款。用于解决会员国的国际收支不平衡,但不能用于成员国贸易和非贸易的经常项目支付。当一个国家加入基金组织时,必须按一定的份额向该组织缴纳会费,作为入股基金,称之为份额。认缴份额的25%必须以可兑换货币缴纳,其余75%用本国货币缴纳。当成员国发生国际收支困难时,就有权向基金组织申请普通贷款。

4。特别提款权

特别提款权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创设的无偿分配给各会员国用以补充现有储备资产的一种国际储备资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于1970年创设特别提款权,并按成员国认缴份额向成员国分配。特别提款权只是一种记账单位,使用时必须先换成其他货币,且不能直接用于贸易或非贸易的支付。

11。4。3国际储备的管理

国际储备的管理是指一国货币当局根据一定时期内本国经济发展的要求和国际收支状况,对国际储备的规模、结构等进行确定和调整,以实现储备资产规模适度化、结构最优化的整个过程,是一国宏观金融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储备的管理包括量的管理和质的管理两个方面。量的管理是指对储备规模的确定和调整,即通常所说的国际储备的水平管理或总量管理;质的管理是指对国际储备结构的确定和调整,也被称作国际储备的结构管理。

1。国际储备的总量管理

因为持有国际储备有机会成本,因此国际储备应该保持适度的规模。以下是测度国际储备适度规模的一些操作性较强且简单易行的经验法则。

(1)非黄金储备进口比例法

美国耶鲁大学教授罗伯特·特里芬在1960年出版的《黄金与美元危机》(GoldandDollarCrisis)一书中提出,一国国际储备应与它的进口额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这一比例以40%为标准,以20%为最低限。如果该比例低于30%,就必须对国际收支进行调整。一般认为,全年国际储备与进口额的比例应在25%左右,即国际储备应该能满足3个月的进口需要。如果就一国非黄金储备与周平均进口额的比例来看,该指标的经验数据约为9~13周。

(2)外汇储备外债比例法

在理论上,一国的国际储备是其外债偿付的支付准备金,用外汇储备与外债进行对比,可以反映出一国对外债的偿付能力。具体地,外汇储备外债比例法可以细分为外汇储备全部外债比例法和外汇储备短期外债比例法两种。

①外汇储备全部外债比例法。该比例体现的是一国外汇储备对总体外债的清偿能力。按照国际经验,外汇储备与外债余额之比在正常情况下应在30%~50%之间,它不能低于30%,否则就会存在引发债务危机的可能。

②外汇储备短期外债比例法。它反映了一国对即期债务的清偿能力。根据国际经验,这一比例不能低于100%,也就是说,一国持有的外汇储备不能低于短期外债余额。如果这一比例过低,就会影响包括外资在内的投资者对该国的信心,可能引起资本外逃甚至引发金融危机。

(3)外汇储备货币供应量比例法

这种方法由以约翰逊为代表的货币主义学派提出。货币主义学派认为:国际收支失衡在本质上是一种货币现象,当国内货币供应量超过国内需求量时,多余的货币就会流向国外,从而引起储备的减少;反之,当国内货币供应量低于国内需求量时,货币就会从国外流向国内,从而引起储备的增加。所以,外汇储备需求主要由国内货币供应量的增减来决定。此外,该指标还较好地测度了一国居民的资本外逃。

(4)圭多惕—格林斯潘规则(Guidotti—Greenspan)

源自阿根廷原财政部副部长圭多惕的一种国家对其对外资产与负债进行管理的思想,这一思想中与储备相关的观点是:在最低限度内,在不对外举债的前提下,一国可用的外汇储备应该大于一年内到期的外债本息,也就是说,在长达一年的期限内,一国要能在没有对外举债情况下正常运转。这就是著名的Guidotti规则。

2。国际储备的结构管理

国际储备结构管理是指一国如何最佳地配置国际储备资产,从而使黄金储备、外汇储备、在IMF的储备头寸和特别提款权四个部分的国际储备资产持有量之间,以及各部分的构成要素之间保持合适的数量构成比例。因黄金不生息、需支付保管费等原因,各国正逐步减少黄金储备的持有;而在IMF的储备头寸和特别提款权两部分又取决于各成员国的份额,成员国对此并不能主动增减;并且以上三部分储备资产的内部构成单一,加之数量又少,所以上述四个层次的结构管理可归结为外汇储备结构管理这一问题,它包括外汇储备的币种结构管理和外汇储备的资产结构管理两个方面。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