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十八章 个中原委(第3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这一年,樱招六十七岁,斩苍树龄太长,他自己都已记不清,但他化形才六十五年,姑且算作比她小两岁。

樱招有时会唤他“哥哥”,有时会叫他“弟弟”,不过“弟弟”这个称呼他从来不答应。

中土之人偶尔会看到苍梧山的剑修樱招在外游历之时,身后会跟着一名头戴面具的男子。该男子身姿高大挺拔,不看脸也能称得上“玉树临风”这几个字。因他出现之时几乎是与樱招寸步不离,故人们都在怀疑那名男子其实是她的剑灵刑天。但又有人说刑天明明是一个无头巨人,且需一定境界才能看到,因此那男子必定不是刑天。

总之,关于那名男子的来历,众说纷纭,一直未有定论。

满打满算,二人逍遥了也有将近三年。这三年之内,斩苍做了许多事。

魔族的权力更迭绝非动动嘴皮子那么简单,斩苍在魔族当中威望太高,牵扯太深,四部战将皆由他一手创建,魔域的每一寸土地皆由他守护,即使那些被他削了权的世家们恨他怕他,但这魔尊之位若要换一个人来做,他们却是头一个不答应。

元老院千方百计想找出斩苍的弱点,也只是想在某种程度上牵制他,而不是想看到他撂挑子不干。

退位一事,斩苍筹划了将近三年,走的每一步皆稳扎稳打。如今他有了想要保护的人,行事作风便不能同以前一般随心所欲。

可他算准了所有的事情,却唯独没算准人心。

这是他最不擅长的东西,毕竟此前不论是魔族或是人族,在他眼里皆是生命短暂的蜉蝣,他没必要去在意蜉蝣们想些什么。

因此他料不到自己会被太簇背刺这件事,也的确是如此的合情合理。

事情还要从斩苍与樱招离开金陵城那日说起。

长留仙宗的后山禁地内血气常年不散,对于啖惯血肉的罗罗鸟来说自是吸引力极大。只是斩苍逗留在金陵城时,对于魔物们的威慑力太强,蛰伏在千里之外的罗罗鸟根本不敢接近。在察觉到魔尊气息变淡之后,它们才一振翅膀直奔长留仙宗。

逗留在长留仙宗的各门派人士早已将其财产瓜分完毕,一哄而散。偌大的仙门灵脉断绝,又没有法阵维持运转,此时已是残破无比。

一只罗罗鸟从十三雀肉身消弭之处降下,对着血迹斑斑的泥土啄了许久,再起飞时,其中一只眼睛竟然变作一只竖瞳。

三日之后,这群罗罗鸟从中土远渡回魔域,降落在元老院禹宗主的院内。那颗承载着十三雀心魔意志的眼球被生生剜下,装进了陶土做成的人形容器中。

霎时间,陶土仿若被注入生命,泥做的身躯由关节到皮肤都变作了活人模样,除了右眼仍是一只黄澄澄的竖瞳,其余地方赫然与十三雀一般无二。

这具躯体虽无知无觉,没有呼吸,可他能够调动的却不只是十三雀的意识与能力,还有死在十三雀之前的,仙门中由于被心魔所惑而陨落的化神境后期甚至是返虚境的修士的能力。

毕竟,对于心魔来说,只有厉害的修士,才具备入魔的价值。

那些中土修士们,对心魔害怕至极,以为宿主身死魂灭,心魔便会随之消散。是这个理。但养鸟大户禹宗主几十年来驱使罗罗鸟生食了那么多修士,所求当然不止是养鸟而已。

罗罗鸟作为天生的魔物,又食惯了修士血肉,对于心魔的感应力非比寻常,用其寻找心魔的踪迹再合适不过。配合地丘一族擅长的陶土句芒术,一副专为心魔造就,可以短暂栖息的躯体由此诞生。

心魔只需等待下一个宿主出现。

这几十年来,地丘一族不仅研制出了将消散的心魔强行凝聚的术法,还弄明白了哪种修士最易被心魔入侵——中蛊之人。

因为中蛊之人受蛊虫折磨时意识会有大块空白,心防最为脆弱。

十三雀作为魔族,却被强行转换成人族,还残杀了这么多同类,再加上他从小身中双生蛊,对于心魔来说简直是天选之子。他这一生,顺遂的时光实在太过短暂,或许归于尘埃,才是求仁得仁。

而这心魔,吸食了太多修士的怨气,凝聚成人时通常是千变万化,有时一句话的工夫能换三张脸。此时他却将面貌与身形固定成了十三雀的模样,再未发生改变。

“你喜欢这副皮囊?”禹宗主有些讶异。

心魔神色漠然:“习惯了。”

挑剔的心魔对蛊惑禹宗主这等魔族不感兴趣,之所以答应合作,只是各取所需而已。

用仙人抚顶之法借运到魔族伥鬼家族身上,失败似乎是必然结局。但心魔此趟带来了更有价值的消息——

樱招。

原来他们的魔尊,能在猎蛟途中为了一个女修士将魔族众将扔在森罗海,只身赶赴中土只为救其脱困。

看来,他们这位魔尊大人,还是太过年轻,不明白这世上所有的错误,皆缘于心急火燎。

斩苍心急火燎地将人救下,却不小心暴露了自己的软肋。

可这根软肋该如何利用,还须从长计议。

因为他们的确是……动不了那个女修士。

这一点倒不得不承认,斩苍是个真男人。他将人看作是心头肉,便方方面面都在护她周全,哪怕她本身根本不是个省油的灯。

他们魔族,能生出这种情种,真是违背种族天性。

短暂寄居在陶土中的心魔一直指望着樱招能被这段情折磨得心防薄弱,他好乘虚而入,蚕食她的心魂。可他没有料到,她与斩苍的这段情,愈是不容于世,愈是日久弥坚。他找不到一丝可以侵入的机会,因为她对斩苍绝对可以称得上是义无反顾。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