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复明运动07(第1页)
第五章复明运动07
寅恪案:魏氏为顺治十六年己亥郑延平率舟师攻南京之主谋者,今检牧斋著述中,除上引《与吴梅村尺牍》外,尚有《有学集诗注》五《敬他老人集》顺治十一年冬在苏州所赋《赠陈鹤客兼怀朱朗诣一首》云:
雀喧鸠闹笑通津,横木为门学隐沦。名许诗家齐下拜,姓同孺子亦长贫。风前剪烛尊无酒,雪后班荆道少人。却忆西陵有羁客,荒鸡何处警霜晨。
据全谢山所撰《魏氏坟版文》,陈三岛、朱士稚与魏氏关系密切,则牧斋此诗题中虽不涉及魏氏,要是间接亦与魏氏有联系之一旁证。前言牧斋此数年间屡至苏州,绝非仅限于文酒清游,实有政治活动。观其假我堂文宴互与酬和之人,皆属年辈较晚阴谋复明者,如归玄恭、徐祯起等,可以推知(可参《小腆纪传》五八《徐晟及归庄传》等)当时魏氏或亦曾参与此会,但以郑延平攻南京失败之后,清廷追究主谋,魏氏坐死,同党亦被牵累,后来编《有学集》者,殆因白衣之名过于显著,遂删去牧斋与其唱和之作耶?俟考。
顺治十二年乙未冬,牧斋赴淮甸访蔡魁吾后,不径还常熟度岁,而留滞金陵,至次年丙申约在三月间始归虞山。其何以久留金陵之理由,必有不可告人之隐情。检《有学集诗注》六,此年春间之诗有《就医秦淮寓丁家水阁绝句三十首》,大抵为与当日南京暗中作政治活动者相往还酬唱之篇什。其言就医秦淮不过掩饰之辞,自不待辨。兹择录有关诸首,并略加诠释于下。
《丙申春就医秦淮,寓丁家水阁浃两月。临行作绝句三十首,留别留题,不复论次》,其一云:
数茎短发倚东风,一曲秦淮晓镜中。春水方生吾速去,真令江表笑曹公。
其二云:
秦淮城下即淮阴,流水悠悠知我心。可似王孙轻一饭,它时报母只千金。
其三云:
舞榭歌台罗绮丛,都无人迹有春风。踏青无限伤心事,并入南朝落照中。
寅恪案:以上三首,乃此三十首之总序。《三国志》四七《吴书》二《孙权传》云:
〔建安〕十八年正月,曹公攻濡须,权与相拒月余,曹公望权军,叹其齐肃,乃退。
裴注引《吴历》略云:
权为笺与曹公曰:“春水方生,公宜速去。”曹公语诸将曰:“孙权不欺孤。”乃撤军还。(寅恪案:遵王注已节引。)
据郑氏《近世中西史日表》,顺治十三年丙申三月十日为清明。第三首遵王注“踏青”引李绰《岁时记》云:
上巳赐宴曲江,都人于江头禊饮,践踏青草,曰踏青。
其四云:
苑外杨花待暮潮,隔溪桃叶限红桥。夕阳凝望春如水,丁字帘前是六朝。
其五云:
梦到秦淮旧酒楼,白猿红树蘸清流。开心好梦谁圆得,解道新封是拜侯。
寅恪案:以上二首皆为河东君而作。第四首前二句谓河东君此时在常熟与己身不能相见。“暮潮”有二意。一即用李君《虞江南》词“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见《全唐诗》第五函李益二。)言己身不久归去,不致如负心之李十郎也。二即明室将复兴,如暮潮之有信。与第六首之后两句,同一微旨也。第五首之作梦人乃河东君。此首兼用王少伯《青楼曲》二首之二“驰道杨花满御沟,红妆缦绾上青楼。金章紫绶千余骑,夫婿朝回新拜侯”及《闺怨》诗:“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俱见《全唐诗》第二函王昌龄四。)用其“拜侯”之旨,而反其“悔教觅封侯”之意,正所以见河东君志在复明,非寻常妇女拘牵离情别绪者可比也。
又综合第三首及第四首观之,与李义山诗“刻意伤春复伤别,人间惟有杜司勋”者何异?(见《李义山诗集(上)·杜司勋(七绝)》。第二章论黄媛介事,引吴梅村诗“不知世有杜樊川”之句,然则牧斋之刻意伤春伤别一至于此,不仅其名字与樊川相同,其心事亦与司勋相合矣。
其六云:
东风狼籍不归轩,新月盈盈自照门。(自注:“梦中得二句。”)浩**白鸥能万里,春来还没旧潮痕。
其七云:
后夜翻经烛穗低,首楞第十重开题。数声喔喔江天晓,红药阶前旧养鸡。
寅恪案:以上两诗皆牧斋自述其此时在金陵之旅况心情。第六首第一句用李太白“东风春草绿,江上候归轩”之句(见《全唐诗》第三函李白一七《送赵判官赴黔府中丞叔幕》),盖谓河东君望其归家之意,并用韩退之“狂风簸枯榆,狼籍九衢内”之句(见《全唐诗》第五函韩愈七《感春三首》之二),“九衢”指南都。其易“狂风”为“东风”者,即前引《初学集》二十上《东山诗集》三《秋夕燕誉堂话旧事有感》诗“东虏游魂三十年”之“东虏”也。第二句“新月”指“桂王”,即作此诗之次年,顺治十四年丁酉所赋《燕子矶归舟作(七律)》“金波明月如新样,铁锁长江是旧流”之旨。第三、第四两句,即“铁锁长江是旧流”之义。观“万里”之语,其企望郑延平之成功及己身自许之心情,可以想见矣。第七首前两句谓其此时第二次草《楞严蒙钞》已至最后一卷。考牧斋之作此疏,起于顺治八年辛卯,成于十八年辛丑,首尾凡五削草。其著书之勤,老而不倦,即观此诗及《牧斋尺牍(中)·与含光师》诸札,可以推知。后二句固是写实,但亦暗寓复明之志。末句用《文选》三十谢玄晖《直中书省》诗“红药当阶翻”句,不忘故国故君之意也。
其八云:
多少诗人堕劫灰,佺期今免冶长灾。阿师狡狯还堪笑,翻搅沙场作讲台。(自注:“从顾与治问祖心《千山语录》。”)
寅恪案:关于顾梦游及祖心事,前已备论,今不赘述。顾、韩二人固皆有志复明者也。
其九云:
牛刀小邑亦长编,朱墨纷披意惘然。要使世间知甲子,摊书先署丙申年。(自注:“乳山道士修志溧水。”)
其十云:
(诗略。)
寅恪案:以上二首皆关涉林古度者,林氏事迹前已详述,今不重论。第十首诗于第四章论绛云楼《上梁诗》第一首时已全引,故从略。唯可注意者,那子居金陵最久,交游甚广,牧斋此际与有志复明之人相往来,凡此诸人,大抵亦为乳山道上之友朋也。
其一一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