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复明运动03(第3页)
春风习习转江城,人日于人倍有情。帖胜似能欺舞燕,籹花真欲坐流莺。银旛囡载忻多福,金剪侬收喜罢兵。新月半轮灯乍穗,为君酹酒祝长庚。
寅恪案:此首第二联上句,与牧斋诗第二首第三句俱指赵管妻而言。王应奎《柳南续笔》三“太湖渔户”条云:
渔户以船为家,古所称浮家泛宅者是也。而吾友吴友篁著《太湖渔风》载:渔家日住湖中,自无不肌粗面黑,间有生女莹白者,名曰白囡,以志其异。渔人户口册中两见之。
《明实录·神宗实录》二百七(寅恪案:此次科场案《明实录》记载甚详,不能尽录。惟摘其与本文主旨最有关者。其余述及此案之载籍颇不少,可参沈德符《万历野获编》一六《科场门》“举人再覆试”条、陈建《皇明从信录》三六“万历十七年己丑文肃奏章及杂记”等条、《国榷》七五“万历十七年己丑正月二月”及同书七六“万历二十年壬辰五月”有关各条、《明通监》六九“万历十七年己丑二月”有关各条。陈田《明诗纪事》庚签十《黄洪宪小传》及《上疏后,长安友人相讯感赋》诗并光绪修《嘉兴府志》五二秀水县《黄洪宪传》等)“万历十七年己丑正月”条略云:
〔辛未〕(廿三日),大学士申时行、王锡爵以高桂论科场事,词连锡爵子衡,时行婿李鸿。各上疏自明,且求放归。上俱慰留之。
〔癸酉〕(廿五日),大学士申时行等言,两京各省解到试卷,发部科看详。今礼科部司官不纠摘南京各省,而独摘顺天不通,摘三场,而止摘字句,殆有深意,必待会官覆试,而后有无真伪,耳目难掩。上命礼部会同都察院及科道官当堂覆试,看阅具奏。锦衣卫还差官与高桂一同巡视。
同书二百八“万历十七年己丑二月”条略云:
〔戊寅〕(初一日),礼部会同都察院及科道等官覆试举人王衡等。试毕阅卷,〔于〕慎行次序分二等。王衡等七人平通,屠大壮一人亦通。疏入,得旨,文理俱通,都准会试。次日,慎行同礼科上疏言:“诸生覆试,无甚相悬,中式未必有弊,字句虽有疵讹,然瑕瑜不掩。得旨,高桂轻率论奏,夺两月俸(《国榷》“两”作“五”)。
丙申(十九日),礼部仪制司主事于孔兼言,臣奉本部礼委磨勘顺天中式朱墨卷内李鸿卷,首篇有不典之字,屠大壮卷,三场多难解之辞,即时呈本堂复批,送礼科听其覆阅。
同书二四八“万历二十年壬辰五月”条略云:
辛未(十二日),礼部题参举人王兆河等七名,到部已齐,请于朝堂覆试,以服人心。从之。
丁亥(廿八日),礼部衙门侍郎韩世能等,同原参官工部主事周如纶,御史綦才于午门覆试被参幸中式举人王兆河等六名(寅恪案:六名者,据《万历野获编》,知除屠大壮不赴试外,有郑国望、李鸿、张敏塘并山西举人王兆河、江西举人陈以德、山东举人杨尔陶,共为六人也。其所以覆试王、陈、杨三人者,盖由上引申时行奏谓“不摘南京各省,而独摘顺天”之语。)公同弥封详品。文理平通四卷,文理亦通二卷,进呈裁夺。上命将卷传与九卿科道翰林院各掌印官详关(阅?)奏闻。内被参举人屠大壮奏:“闻母丧,乞回守制。”礼部覆:“请同泉覆试。”大壮径行,临期不到。上谓大壮违旨规避,革退为民。仍行巡抚按御史查勘丁忧有无,具奏。
《柳南随笔》三云:
明万历戊子,顺天举人李鸿卷中有一囡字,为吏部郎中高桂所参。鸿系申相国时行婿,吴人呼为快活李大郎。及以文中用囡字被论,又称为李阿囡。囡者,吴人呼女之辞。然李所用囡字,实囮字之误耳。
囡字之入文者,恐尚不止此,更待详检。河东君赋诗,用“侬”字以对“囡”字,同为吴语,甚是工巧。可与顾逋翁用闽语“囝”字赋诗,先后比美(见《全唐诗》第四函顾况一《囝一章》)。但其密友离隐才女“苦相吟赏”之余,是否念及其家八股名手葵阳翁(寅恪案:姜绍书《无声诗史》五云:“黄媛介,字皆令。嘉禾黄葵阳先生族女也。”葵阳即黄洪宪之号),竟因门生长洲阁老之快婿快活李大郎八股中有一“囡”字,遭受无妄之灾耶?至《曲海提要》六“还魂记”条“黄洪宪为〔万历十六年〕戊子北闱主试官取中七人被劾”节载:
又有屠大壮者,有富名。文字中有一“囡”字。
其以李鸿为屠大壮,证之《明实录》及《柳南随笔》,其误显然。惟“文理亦通”之屠大壮,自不能称为才子。但因母丧不赴万历壬辰之覆试,亦可称为孝子。终以平息众议,以免牵涉宰辅之故,而被革黜,竟成赎罪之羔羊,殊可怜也。李鸿之籍贯,据同治修《苏州府志》六十《选举二·进士》“万历二十三年乙未”栏载:
长洲。李鸿。有传。
同书六一《选举三·举人》“万历十六年戊子”栏“长洲”载:
李鸿。顺天中式。昆山人。见进士。
同书八七《人物》一四《李鸿传》云:
李鸿,字宗仪。万历乙未进士。授上饶知县。
则长洲、昆山,县名虽有不同,然皆属苏州府,同是吴语区域。其用此“不典之字”,为掇科射策之文,原无足怪。惟作此大胆之举动,乃在河东君赋诗前六十余年,真可谓先知先觉者。又此科试题尚未考知。宗仪试卷用此“囡”字,经于孔兼磨勘,照旧通过。可见亦非极不妥适。由是推测,李氏文中所以用此“囡”字之故,疑其试题为《论语·季氏篇》“夫人自称曰小童”。果尔,则八股笑话史中复添一重公案矣。更有可注意者,此“黄口”“白囡”之赵管妻,竟能承继其母之“白个肉”,而不遗传其父之“乌个肉”,可谓大幸(详见第四章论牧斋《冬日同如是泛舟有赠》诗,引顾公燮《消夏闲记选存》“柳如是”条)。夫此一“囡”字,虽与河东君、赵管妻及黄皆令直接间接有关,自不得不稍详引资料,以供论证。但刺刺下休,盈篇累牍,至于此极,读者当以为怪。鄙意吾国政治史中,党派之争,其表面往往止牵涉一二细碎之末节,若究其内容,则目标别有所在。汝默“殆有深意”之语,殊堪玩味。(汤显祖《玉茗堂集》一六《论辅臣科臣疏》、《明通监》六九万历十七年己丑十二月己丑“谕诸臣遇事毋得忿争求胜”条云:“时廷臣以科场事与王锡爵相攻讦。饶伸既罢,攻者益不已,并侵首辅申时行,而时行锡爵之党复反攻之,乃有是谕。”并《明史》二三十饶伸及汤显祖传等,皆可供参证。)职是之故,不避繁琐之讥,广为征引,以见一例。庶几读史者不因专就表面之记载,而评决事实之真相也。河东君和诗中,此“银旛囡戴忻多福,金剪侬收喜罢兵”一联,下句即酬答牧斋诗第一首七、八两句之意,而以收金剪洗兵马为言。虽似与牧斋原句之意有异,然实能写出当日东南海隅干戈暂息,稍复升平气象之情况也。第七句“新月半轮”之语,谓永历新朝之半壁江山。《有学集》八《长干塔光集·燕子矶归舟作(七律)》“金波明月如新样”句,可取以相证也。第八句之“长庚”者,《毛诗·小雅·大东》:“西有长庚。”《传》曰:“日既入谓明星为长庚。庚,续也。”《正义》曰:“庚,续。释古文。日既入之后,有明星。言其长能续日之明,故谓明星为长庚也。”河东君之意,以永历为正统,南都倾覆之后,惟西南一隅,尚可继续明祚也。
河东君和诗,其二云:
佛日初辉人日沉,彩旛清晓供珠林。地于劫外风光近,人在花前笑语深。洗罢新松看沁雪,行残旧药写来禽。香灯绣阁春常好,不唱君家缓缓吟。
寅恪案:此诗首句乃承接第一首末句“长庚”之语而来。虽用《文选》六左太冲《魏都赋》“彼桑榆之末光,逾长庚之初晖”,但河东君实反左《赋》之原意,以“佛日”指永历,“人日”指建州。谓永历既起,建州将亡也。第二句承接首句“佛日”之“佛”而来。牧斋之供佛见于其诗文者甚多,无待征引。河东君之供佛,如《初学集》八二《造大悲观音像赞》及《投笔集(上)·后秋兴之三》“八月初十日小舟夜渡惜别而作”第一首“青灯梵呗六时心”之句等,则是其例证也。河东君此诗第一联写出当时地方苟安,家庭乐趣。其不作愁苦之辞而为欢愉之语者,盖钱柳两人赋诗之时,就桂王之小朝廷而论,金声桓、何腾蛟、李成栋等虽已败亡,然其最亲密之瞿稼轩式耜正在桂林平乐,身膺重寄。由稼轩荐任东阁大学士,而又深赏河东君之文汝止安之,不久将赴梧州行在。牧斋所荐,号称“虎皮”之刘客生湘客亦在肇庆(见黄宗羲《行朝录》五《永历纪年》并《小腆纪年》一七“顺治七年二月丁亥”条及《小腆纪传》三二《刘湘客金堡传》。并可参金鹤冲《钱牧斋先生年谱》“永历三年己丑”条引瞿式耜《留守文集》所附《牧斋寄稼轩书》)。其他如与牧斋同郡同调,而真能“老归空门”之金道隐堡及两世论交之姚以式瑞等,俱寄托于永历之政权(见《有学集》四《绛云余烬集·寄怀岭外四君》诗,同书二六《华首空隐和尚塔铭》及《有学集补·复澹归释公书》,并澹归今释《遍行堂集》八《列朝诗传序》,同书三四《酬钱牧斋宗伯壬辰见寄原韵》及《又赠牧斋》两诗)。故以为明室尚有中兴之希望。牧斋诗第二首末两句“梦向南枝每西笑,与君行坐数沈吟”即此际钱柳之心理也。河东君此诗下半四句,前已释证,读者苟取与今所论上半四句,贯通全篇细绎之,则其意旨益可了然。至评诗者仅摘此首第二联,赏其工妙,(见第四章引《神释堂诗话》。)所见固不谬,但犹非能深知河东君者也。
抑更有可论者,牧斋在黄案期间之诗文自多删弃,即间有存留者,亦仅与当日政局表面上大抵无关诸人相往还之作品。如梁慎可为黄案中救脱牧斋者之一,但牧斋在此案未了结时,不敢显著其名字,即其例证。寅恪细绎《有学集》及《牧斋尺牍》等,于此一点,颇似能得其一二痕迹,遂钩沉索隐,参互推证,或可发此数百年未发之覆欤?兹请略述之于下。
《有学集诗注》一《秋槐诗集·顾与治五十初度》(寅恪案:《四部丛刊》本此诗列于《集补》。又顾氏事迹可参陈伯雨作霖《金陵通传》一五《顾璘传》附梦游传及陈田《明诗纪事》辛签二八“顾梦游”条)云:
《有学集》六《秋槐别集·丙申春就医秦淮,寓丁家水阁浃两月,临行作绝句三十首,留别留题,不复论次》,其第八首云:
多少诗人堕劫灰,佺期今免冶长灾。阿师狡狯还堪笑,翻搅沙场作讲台。(自注:“从顾与治问《祖心千山语录》。”)
《初学集》六六《宋比玉墓表》(参《牧斋尺牍补遗·与顾与治》自注:“时与治为《宋比玉乞墓表》。”)略云:
金陵顾与治来告我曰:“梦游与莆田宋比玉交,夫子之所知也。比玉殁十余年矣,梦游将入闽访其墓,酹而哭焉。比玉无子,墓未有刻文,敢以请于夫子。”虞山钱谦益为之表。崇祯十五年三月。
《初学集》八六《题顾与治偶存稿》云:
今天下文士入闽,无不谒曹能始。谒能始,则无不登其诗于《十二代》之选。人挟一编以相夸视,如《千佛名经》,独与治有异焉。能始题其诗曰《偶存》,所以别与治也。
《有学集》四九《顾与治遗稿题辞》略云:
施愚山闰章《学余文集》一七《顾与治传》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