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以打垮敌人为目标的战争计划(第4页)
防御
1。所谓防御战,在政治上是为维护本国的独立而进行的战争;在战略上就是在准备好抗击敌人的战区内同敌人作战的战局。不管在这个战区内进行的会战是进攻的还是防御的,都不会改变防御战的含义。
2。战略防御主要是在敌人占优势的条件下采取的。但是,战略防御有很多有利条件:作为战区主要设施的要塞和营垒、熟悉地形和占有完善的地图。有了这些有利条件,一支兵力较小的军队,或者一支依靠一个较小的国家或较少的资源维持的军队比在没有这些有利条件时更有能力抵抗敌人。
3。同在进攻战中一样,防御战也必须追求一个大的目的。这个目的不能是别的,只能是消灭敌人军队。
4。要塞的任务是诱使敌军以其大部分兵力前来围攻。必须充分利用这个时机打击敌军的其余部分。会战应该在要塞后面,而不是在要塞前面
进行
5。大的江河,也就是架桥非常困难的江河,都可以构成天然的防线。但是,不能为了绝对阻止敌人渡河而沿江河平分兵力,而应该监视江河,趁敌人渡过江河以后还没有把全部兵力集结起来的机会,在他们还被限制在靠河的狭窄地带上的时候,从各方面攻击他们。
6。山地是可以用来构成良好防线的第二种地形障碍。
7。在山地战中,一切都取决于部下和各级指挥官的机智,更多地取决于士兵的武德。在这里不需要大的机动能力,但是武德和对事业的忠诚却是必要的,因为在这里每个人都要或多或少地独立行动。因此,民众武装特别适合进行山地战,因为它虽然没有武德,但充分具备对事业的忠诚。
8。最后,关于战略防御还必须指出:由于防御本身比进攻强,所以战略防御只适用于夺取最初的重大成果。如果这个目的已经达到,但和约还没有立即缔结,那么,进一步的成果只能通过进攻来取得。谁永远停留于防御,谁就会陷人永远用自己的人力物力作战的不利境地。任何一个国家在这种情况下都只能支持一定的时间,如果一个国家遭到敌人进攻而永不还击,它最后肯定要衰弱和失败。以防御开始战争,才能够更有把握地以进攻结束战争。
进攻
1。战略进攻直接追求战争的目的,它直接以消灭敌人军队为目标。
2。虽然在大多数情况下,进攻者是较强大的国家,但它必须从较远的地方把军队调来,因而在部队和武器的补充方面有一定困难。所以,必须尽可能早地采取征集新兵和运输武器的措施,在作战线的各条道路上必须经常不断有前进的部队和前送的必需品,必须建立兵站加快运输。
3。即使在最有利的情况下,在精神上和物质上都占有极大的优势时,进攻者也必须估计到出现重大不利的可能性。
(四)上述原则在战争中的运用
军事艺术的原则本身极其简单,很容易为具有普通常识的人所理解,
根本不需要渊博和高深的学问,甚至也不需要很高的才能。
如果说除了熟练的判断力以外还需要一种特殊的才能,那就是诡诈或计谋。长期以来,有人坚持完全相反的看法,但是这种看法只是出于对军事艺术的错误崇拜,出于军事著作家们的虚荣心。
毫无疑问指挥作战十分困难,但困难不在于理解真正的作战原则需要专门的学识或伟大的天才,因为这些原则是每个没有成见的、对军事不是一窍不通的、具有健全的头脑的人都能理解的。甚至在地图上或纸上运用这些原则,也不是什么难事,制订一个完善的作战计划也不是什么伟大的杰作。
指挥作战的全部困难在于:在实施计划时要始终遵循既定原则。
整个作战似乎是一部具有巨大阻力、运转复杂的机器。在纸上很容易就制订出来的计划,只有经过巨大的努力才能实现。
这样,统帅在发挥自己的自由意志和才能时,每时每刻都会遇到阻力,于是,一方面需要有独特的精神力量和智力去克服这种阻力,另一方面有许多好的想法会由于这种阻力而无法实现。产生阻力的最主要原因是:
1。没有真正了解情况。我们对敌人的状况和措施的真正了解,总是比制订计划时所设想的要少得多。因此,在实施既定的决心时,会产生成千上万的疑虑,会考虑自己的设想一旦失误会造成怎样的危险。处理关系重大的事情时,很容易产生的胆怯心情往往会支配人们,而从这种胆怯到犹豫不决,从犹豫不决到半途而废,只差很小且很不明显的一步。
2。人类天生的胆怯会夸大危险。人们不仅不能确切地知道敌人的兵力,而且通过前哨、间谍或者偶然得到的一切关于敌人的情报、传闻也会夸大敌军的人数。很多人天生胆怯,经常会夸大危险。所有这些影响都会促使统帅对当前的敌人的兵力做出错误的判断,这是犹豫不决的另一个根源。
所以,作为统帅不应该立刻放弃既定的看法,应该对刚接到的情报进行分析,对多个情报相互比较,并派人搜集新的情报等等。这样,错误的情报往往立即就会被否定,或者最初得到的一些情报能得到证实。在这两种情况下,都可以做出确切的判断,并定下决心。如果还不能做出确切的判断,那就应该懂得:在战争中不冒风险必将一事无成;战争的性质根本不允许人们经常看清楚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可能的事情尽管还不十分清楚,却往往是可以实现的;只要其他措施得当,某一个失误不会立即导致毁灭。
3。我们不仅不能确切地了解敌人每时每刻的动态情况,也不能确切地了解自己军队每时每刻的情况。自己的军队也很少能够集中到随时都可以清楚地观察到各个部分的程度。此时,如果我们稍有胆怯,就会产生新的疑虑,就会无休止地等待下去,结果必然是在整体的活动中产生停滞现象。
因此,必须相信自己的措施能够达到预期的结果,特别是要相信自己的下级将领。应该选择称职的人担任下级将领,至于其他任何条件都是次要的。
4。如果统帅要竭尽全力进行战争,那么下级将领,甚至部队特别是没有经受过战争锻炼的部队,往往会遇到在他们看来是不可克服的困难,必然会有很多怨言。
要想抵制这一切,就必须信赖自己的见解和信念,这种信赖在当时看来往往像是固执,但实际上却是我们称为坚定性的那种智力和性格的强有力的表现。
所有这一切阻力,不付出巨大的努力永远无法克服。统帅只有通过近似冷酷的严格,才能使军队做出极大的努力;也只有确信可能的事情一定能够做到,他才能确有把握地克服困难避免作战发生重大影响,才会接近要达到的目标。
6。战局开始时,在旁观者和统帅看来是可能和很容易做到的事情,在实施中却往往困难重重,甚至不可能实现目标。如果统帅在炽烈的荣誉心驱使下仍能大胆而坚定地追求自己的目的,他就会达到目的。反之,一个平庸的人就会把军队的困难状况当作放弃既定目标的充分理由。
7。将领要严格地要求部队忍受最大的劳累和困苦。一支在长期战争中习惯于劳累和困苦的军队,具有巨大的优越性。他们会迅速地抛却一切障碍去追求自己的目标!
8。应该对自己事前经过深思熟虑得到的结论有坚定不移的信心,使自己有力量去克服那些令人动摇的一时的印象。克服实施过程中的困难,关键在于确信和坚定自己的信念。因此,研究战史非常重要,因为通过战史的研究就仿佛身临其境,亲眼看到事件的进程。从理论课程中学到的原则只能帮助我们研究战史,使我们注意到战史中最重要的东西。在缺乏亲身经验的情况下,只有通过研究战史才能对我在这里称之为整个机器的阻力有一个明确的概念。
同时,不应该满足于主要结论,更不应该轻易信赖历史著作家们的论断,而应该尽可能细致地研究。这是因为历史著作家很少以记述最真实的情况为目的,通常,他们总想美化本国军队的行为,或者想证明历史事件同虚构的规则相一致。他们不是在编写历史,而是在编造历史。为了进行细致的研究,并不需要读很多历史书籍。详尽地了解几个战例比一般地了解许多战局会更有益处。因此,多读一些杂志上刊载的报道和日记比读真正的历史书还有益处。
应该确信:在战争中,直到最后一刻都不应该对成功有所怀疑,正确的原则永远不可能像人们所想象的那样有规则地发挥作用,在人们认为这些原则已经完全不起作用的最不利的场合,它们却又出人意料地能发挥出作用。
一位统帅必须具备某种非凡的情感才能激发自己身上的巨大潜力。这种情感可以是恺撒身上的功名心,可以是汉尼拔身上的仇恨感,也可以是腓特烈大帝身上的宁愿光荣失败的豪迈感。
在制订计划时要大胆而有计谋,在实施计划时要坚决而又顽强,要抱定宁愿光荣失败的决心。
这样,命运将会在您年轻的头上加上光荣的桂冠,它是君主应得的装饰,它的光辉将使您的形象镌刻在子孙后代的心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