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八章 以打垮敌人为目标的战争计划(第3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5)用主力攻击敌人的翼侧时,应该力求对敌人进行向心攻击,也就是说,必须能使敌军感到自己处于四面包围之中。

(6)采用包围敌人的进攻方法时,进攻者必须在正面展开比防御者更多的兵力。

(7)如同在防御中一样,在进攻中必须选择敌军的一个重要部分作为攻击目标,因为只有这部分敌军的失败才会给我们带来决定性的利益。

(8)在进攻中,在目标已经实现或者一切手段都已经用尽以前,绝不应该松弛下来。

(9)应该绝对避免构成很长的绵亘的战线,因为这种战线只能导致没有力量的平行攻击。

(10)不要力图只从一个地点来指挥各个师或军。正确的方法是:给每个军或师的指挥官分别规定他们部队主要的行军方向,指定他们的目标—敌人,规定他们的目的一战胜敌人。发现敌人时,每个纵队的指挥官都有权命令部队全力以赴向敌人进攻。他不需要对结果负责,否则他就会犹豫不决,但是,他必须负责使他的部队全力以赴不惜牺牲地投人战斗。

(11)组织各个部队之间协同动作的可靠办法是,使每支部队都有一定的独立性,都各自去寻找并不惜一切牺牲地攻击敌人。

(12)进攻战的最重要原则之一就是出敌不意。越能用奇袭的方式进攻,就越能取得胜利。不过,这种现象在现代战争中很少见。其原因一方面在于,现在人们有了更好的警戒措施,另一方面在于,战争进行得很快,作战中很少出现可以使一方松懈下来和使另一方有机会突然袭击的较长的间歇。

(13)真正的奇袭是一支很小的部队还能采取行动的最好的手段。

(14)进行夜袭时,一切部署都必须比白天更简单、更集中。

使用军队的原则

1。炮兵的火力比步兵的火力有效得多。战斗一开始就必须把炮兵集中在最重要的地点,因为它不像步兵那样可以在战斗过程中向这些地点集结。然后开始使用轻步兵。如果敌人投人战斗的兵力很多,迫使我们的火力线后撤,或者不能再支持下去,那就应该把整个步兵线调上来。这是步兵的主要任务。但是,第二线步兵应该尽可能成纵队留待决定胜负的时刻使用。

2。绝不要把全部兵力一次性投人战斗以图侥幸。如果把全部兵力一次性投人战斗,就会失去控制战斗发展趋势的一切手段。应该用少量兵力尽量疲惫敌人,把大部分兵力留在最后决定胜负的时刻使用。这部分兵力一旦投人战斗,就应该最大胆地用它进行战斗。

3。必须制定一种适合于整个战局或整个战争的战斗队形,即部队在战斗前和战斗中的配置方式。

4。军团由有自己的指挥官和司令部指挥的独立的军组成。

利用地形的原则

1。在作战中,地形(地貌、地区)有两种作用。第一种是妨碍敌军通行,使敌人或者不可能向这个地点前进,或者迫使敌人降低行军速度,始终只能保持纵队行进等等。第二种是隐蔽我军配置。第二种利益比第一种利益更为重要。第一种利益只有在防御中才能利用,而第二种利益在进攻和防御中都可以利用。

2。地形作为妨碍通行的障碍,主要表现在下列两点:一是作为翼侧的依托;二是作为加强正面的手段。

3。地形要想成为翼侧的依托,必须是完全不可通行的,例如大河、湖泊、不可通行的沼泽等。但是,这样的地形很少见,因此绝对安全的翼侧依托也很少有。

4。翼侧依托越不安全,就越需要在后面控制有部队,以便对敌人迂回的部队进行迂回攻击。

5。所有不能从正面通过的地形,如集镇,用许多活棘篱和壕沟围起的园地、沼泽草地以及所有山岭,都属于那种虽然能够通过、但要付出很多气力才能慢慢通过的地形障碍。在战斗中,这些障碍能够增强配置在它们

后面的部队的力量。

6。防御者选择阵地时最重要的是要遵循:(1)一个翼侧或两个翼侧有依托;(2)正面和翼侧有开阔的视野;(3)正面有妨碍通行的障碍;(4)部队能隐蔽配置;(5)在背后有复杂的地形,因为在失利的情况下,它可以增加敌人追击的困难。但不要在背后太近的地方有隘路,因为这会妨碍自己的行动并引起混乱。

7。进攻者对于地形的考虑,可以归纳为主要两点:一是不要在过分困难的地形上选择攻击点;二是要尽量在最不容易被敌人观察到的地区前进。

8。—个对防御极为重要的原则,也是整个防御理论的基础:绝不要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有利的地形上,绝不能受有利地形的**而陷人消极防御。因为,如果地形确实对我们非常有利,以致进攻者不可能驱逐我们,那它就会进行迂回,这样一来,最有利的地形也就成为废物了;我们就会被迫在完全不同的情况下,在完全不同的地方进行会战,就好像我们根本没有打算利用最有利的地形一样。即使地形不是那么有利,即使进攻者还可能在这种地形上进行攻击,这个地形的益处也绝不能抵消消极防御的害处。因此,一切地形障碍只应用来实施扼守地区的防御,以便用少量兵力实施相对来说更强有力的抵抗,为在其他地点实施的进攻赢得时间。

(三)战略

战略就是为了达到战局和战争的目的而把组成战争的各个战斗结合起来。战略上的原则不多,主要以国家和军队的状况为基础。

I。一般原则

1。作战有三个主要目的:一是战胜并消灭敌人的军队。就是把主要进攻行动永远指向敌军的主力,或者指向敌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因为只有先打败敌人的这部分军队,才能有效地追求其他两个目的。二是夺取敌人无生命的作战力量和其他补给来源地。应该把自己的进攻指向这些力量最集中的地方,如首府、仓库、大要塞等。在通往这些地方的道路上,人们将遇到敌军的主力或敌军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三是争取舆论。通过大的胜利和占领首都来赢得舆论。

2。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必须遵循的首要原则:尽最大的努力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任何松懈都会使我们达不到目标。即使取得胜利的可能性很大,如果不尽最大的努力使自己完全有把握取得胜利,那也极不明智。这种努力绝不会产生不利的结果,即使国家因此而加重负担,也不会产生不利,因为这种负担会因此而消除得更快。它所产生的精神影响具有无限的价值,能使每个人都有必胜的信心;是迅速振奋民心的最好手段。

3。第二个原则:宁可在其他地点上忍受不利,也要在即将进行主要进攻的地点上尽可能多地集中兵力,从而更有把握地取得胜利。

4。第三个原则:不丧失时间,尽可能快地行动。行动迅速,能使敌人的许多措施在其准备过程中就遭到破坏,能首先得到舆论支持。出敌不意在战略上起的作用比在战术上重要得多;它是导致胜利的最有效的因素。

5。第四个原则:以最大的毅力利用我们所取得的成果。只有对被击败的敌人进行追击才能获得胜利的果实。

6。在现代,小的国家不能进行征服战争。但就进行防御战而言,小国家也具备无穷无尽的手段。要坚信:谁能为了经常有新的兵员补充而动员自己的一切力量,谁能利用一切可能利用的手段进行准备,谁能把自己的兵力集中在主要地点,谁能在这样做了以后坚决果敢地追求巨大的目的,谁就做到了战略指导在大的方面所能够做的一切。如果他在战斗中并不处于绝对不利的地位,敌人的努力和毅力比他越差,他取得胜利的可能性就越大。

7。在战略上,特别是在双方兵力相等,甚至比敌人兵力弱小时,被包围者比包围者的处境更为有利。

战略迂回和战略包围用于切断敌人的退路,非常有效;但是,这个目的在必要时通过战术迂回也能够达到。因此,只有自己在物质上和精神上都占有很大优势,在主要地点有足够的兵力,并不因派出迂回部队而受影响时,进行战略迂回才是适宜的。

8。部队的给养是作战的一个必要条件,对作战影响很大。主要表现在给养条件使部队的集中受到一定限制,在选择作战线时使战区的确受到一定的影响。所以,只要作战地区的条件允许,部队的给养要尽量用征收的办法就地解决。

9。定下会战的决心时,如果没有比给养更为重要的原因作为根据,就应该选择最富庶的地区作战,因为给养的便利有助于迅速行动。比给养更重要的原因只能是我们所寻找的敌人主力所在的位置,我们所要攻占的首都和要塞的位置。其他一切原因,如兵力配置的有利形式通常是无关紧要的。

10。不能废除所有的仓库。即使当地有足够的物资,一个英明的统帅为了防备意外,为了在个别地点能够集中更多的兵力,也不能不在自己后方设置一些仓库。这种小心谨慎无损于达到目的。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