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柳烟和雨隔疏钟 壮士日夜赴戎机(第1页)
第二十五章 柳烟和雨隔疏钟 壮士日夜赴戎机
宣和六年(公元1124年),元旦后的第一次大朝会上,赵佶决定废除长皇子赵桓太子之位,太尉高俅、左相王黼、开府仪同三司蔡攸,枢密院事童贯纷纷响应。长皇子赵桓于政和五年被立为太子,随着年龄增长,和父皇渐渐有了矛盾。高俅、王黼、蔡攸、童贯早已窥测圣意,支持拥立郓王。
尚书右承何执中、吏部尚书吴敏、御史中丞范宗尹、洛阳令赵鼎等人强烈反对废除太子。太师蔡京也在反对之列,早与儿子蔡攸反目成仇。两派人正在争论不休,承旨官进来呈上快报。太监冯益呈与赵佶。赵佶看罢,满面喜庆道:“金太宗占领辽国上京,天祚帝逃往夹山。燕王耶律淳在燕京被拥立为帝,支持残局,朝臣不服,好啊!真是太好了。”
枢密院事童贯已六十多岁,看起来依然是铁骨铮铮相貌俊伟,他出班奏道:“自宣和元年宋金结成海上之盟,金已收复长城以北的辽占区,将天祚帝驱逐出京。假如我大宋还是一副旁观者的姿态,怕是违了盟约,失信于金国。一旦惹恼金人,后果堪忧,请圣明官家定夺。”
赵佶笑道:“朕要听听童卿之见。”
童贯奏道:“这耶律淳荒**无道,众臣必然不服,人心思叛。耶律淳正勉力支持残局,我军可挥师北上,一举灭之。”
太师蔡京出班奏道:“金人嗜血好战,自建国以来,侵高丽,攻辽国,未必不觊觎我中原领土。今我大宋境内连年灾荒,民不聊生,若再消耗过多民力,开征过多赋税,恐导致国内激变。因此,伐辽是一场危险的博弈,不可为之!”
蔡京如今根基已稳,内有亲家母郑皇后支持,凡是童贯的建议,必然掣肘。
是伐辽还是内治,大臣们对立鲜明,各执一词。以童贯、高俅、王黼、蔡攸为首的主战派,谴责对方苟且偷安、不想征战、只图自保,枉食皇家俸禄。以蔡京、何执中、吴敏、范宗尹、洛阳令赵鼎为首的内治派,谴责对方好大喜功,不顾国情,不恤民生,祸国殃民,甚至谴责主战派将国家命运绑上功利主义的战车。
太尉梁师成出班启奏:“今秋,天祚帝生辰,臣引手下那个相术奇准的画师陈尧臣来见官家,官家准他以使臣身份为天祚帝贺寿,他回来后作了天祚帝画像,详做考究,断言天祚帝天生一副亡国之相。既然如此,我大宋不趁机收回燕云十六州,还待何时?”
梁师成为人聪慧狡黠,初领睿思殿文字外库,善于逢迎,渐得宠信,名列进士籍中,累迁护国、镇东、河东节度使,宣和三年擢升太尉,权势显赫。
高俅再奏:“梁太尉所言甚是!当下正是收复燕云十六州的良机!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王黼又奏,语同高俅。此时汴京无人不知蔡京为公相,童贯为媪相,梁师成为隐相。况且这媪相、隐相身后站着皇上。
赵佶面色和畅,随即拟旨,命童贯为河北河东宣抚使,河朔节度使、靖远侯史师仲为都统制,蔡攸、辛兴宗为副使,从四品诸卫将军李迒、武泰军承宣使王渊、华州观察使杨可世亦为副使,与童贯共领大军,一同开赴边境,征战辽国。
三天后的辰时,大雪纷飞,旌旗漫卷。赵佶带着郑皇后、乔贵妃、刘贵妃、吴婕妤、韦婕妤等后宫立于城楼,看着城门打开,伐辽大军像不见首尾的神龙,浩浩****地在城楼下排开。金戈铁马映着雪光,如同飞龙腾天,耀人眼目。旌旗在蜿蜒伸展的城墙上飘**,昔日形同虚设的旧城墙已经修得焕然一新。每隔一百步的敌楼高出城墙丈余,在寒风中巍然屹立,如同一个个雄壮的哨兵。极目远眺,汴京城楼阁起伏,烟雾升腾,气象万千。蔡攸、辛兴宗、李迒、王渊、杨可世各率部将立于队中。刀枪剑戟映着雪光,直如林涛起伏不绝。
童贯骑快马于城中飞至城楼,两个小校忙升帅旗,童贯玄色甲胄,紫色披麾,头插令羽,威风凛凛地立于招展的帅旗之下,听城楼下的六军将士举戟呐喊:“追随童帅,讨伐北辽,收回燕云十六州!”
童贯面色冷峻,右手制止了将士们的呐喊,左手剑指长空,声震寰宇:“北辽占我燕云十六州数十年,恶意不减。今我等奉旨讨贼,在此誓师,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佑大宋,旗开得胜,一举灭辽,收复燕云十六州!”
一时间战鼓号角齐鸣,将士们山呼回应。童贯朝赵佶伏拜:“微臣誓死北伐,不负主恩!”
凛冽的风飞过赵佶头顶,吹起明黄色的衮龙袍角,吹不散一腔澎湃**。他弯腰搀起童贯,语声凝重:“童爱卿,收复大任,举世伟业,千金之重啊!”执童贯手并立,望着北方:“兵者,诡道也。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不过,这都非兵家上策。兵家上策者,不战而屈人之兵。想那北辽受金重创,已是惊弓之鸟。若能招降,对辽人不杀一兵一卒,方能彰显我天朝圣恩,方能永固北疆!”
与皇帝执手并立也非第一次,此时大庭广众之下,童贯倍觉长脸,抑着激动,沉声道:“官家放心,微臣不辱使命!”又朝着城下将士道:“誓死北伐,收复燕云!”
“誓死北伐,收复燕云!”众将士山呼雷动。
上元节伴着瑞雪来临,汴京城内,自东华门至宣德门,一路灯景掩映争辉,如同天上洒落的繁星。又有梨园奏乐,乐府进舞,繁华不可描述。景龙门前,一座长十六丈、阔二百六十步的鳌山,中间竖了两条金龙缠裹、长二十四丈的鳌柱,龙口衔灯,谓之双龙衔照。中悬金书长牌,上面八字:宜和彩山,与民同乐。
皇城里不禁宵夜,百姓们老少男女潮涌一般挤看鳌山,欢呼之声震动天地。皇城司赏赐观灯的百姓御酒,皆到端门前领取,欢欣鼓舞,口呼万岁。
郑皇后和众嫔妃在城楼上欢笑,取无数金钱撒下,赏于百姓。
百姓们上前争抢,情形甚为可观。
河北大名府是大宋的陪都,又称北京,人口百余万,位于河北、山东、河南三界交汇处,乃黄河之北的军事重镇。漳河、卫河、马颊河穿境而过,故有“控扼河朔,北门锁钥”之说。坚守住大名府,便堵塞了敌军南渡黄河之路。
汴京距大名府四百多里,童贯率兵行了半月时间,于二月初二午后到达大名府地界。此时正是滴水成冰的天地。元旦期间本该阖家团圆共享天伦,却被该死的北伐逼上前线,士卒们私下里怨声不小。
童贯骑在马上不住地吸气,每一呼吸就吐出一口白气,被风拂开了眉目间的沧桑,一路走来,每一安营扎寨便给将士们讲故事,以卫青征讨匈奴七战七捷鼓舞士气。
走在童贯左边的李迒三十出头,眉目俊朗,身形魁梧,一身黑色甲胄,被风吹得眯起了眼,他指着前方道:“雪天看不清道路,前面十里之外的都城就该是大名府了。”
童贯举目望去,前面白茫茫一天雪地,却听李迒又道:“大名府这个地方,常年刮风,冬天也比汴京冷多了。”
童贯见他有些眼熟,问道:“你叫什么名字?为何熟悉这里?”
李迒道:“在下从四品诸卫将军李迒,两年前大帅领兵南下,讨伐方腊之时,在下随兵部尚书慰问边防来过这里。”
童贯满面的风霜里掺了笑意:“李迒,李格非的儿子,王珪的外孙。你姐姐易安居士可是大宋第一才女,她如今在哪里居住?”
李迒抱拳道:“多谢大人夸赞!姐姐如今住在青州老家。”
雪夜苍茫中,忽见一大队人马由远而近。童贯便要拉开队形,严阵以待。李迒道:“想是大名府留守司前来迎接。”
“大名府留守司?哼!”童贯面色立寒,冷哼一声。
李迒明白,大名府府尹梁中书是蔡京的女婿,童贯自然不高兴见他了。
不大时间,已经看得清那些人身上的宋人服饰。为首者面色白净,气质儒雅,身穿狐皮大氅,头上短翅官帽被氅衣的风帽罩着,他率先下马,朝前跪礼道:“大名府留守司梁中书迎接来迟,童帅恕罪!”
跟随迎接的大名府文臣武将在梁中书身后跪了一片,阵形甚为壮观。童贯命起,彼此寒暄完毕,由梁中书引路,朝大名府进发。才刚走了两步,远处又有大队人马朝此处疾驰。梁中书朝蔡京抱拳道:“靖远侯去年由西北调来河朔,早领圣旨,率部前来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