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秦时明月汉时关 望断斜阳人不见(第1页)
第十一章 秦时明月汉时关 望断斜阳人不见
夜空下风寒雪浓,山道上倏忽亮起无数火把,如天河的繁星一样绵延无穷。木易擦去脸上血渍,绷紧的面肌略略舒缓,迎着火光快速前行,一边默祷:“待我与各路义军说明缘由,不要发生误会才好。”
无数的火把亮光越来越近,木易却越来越紧张,将手里的枪攥得紧紧的。
风将山林割裂成无数碎片,苍穹雪野里,木易手执巨蟒令旗,拦住大队人马,深邃而冰冷的双眼映出风雪的影子。
几路义军首领并不相信木易,争相发泄疑虑,终至刀兵相见。木易且战且退,一直引他们到山洞口。二当家的以令羽号令火攻山洞,又不能自圆其说,极其狼狈。众人灭火,洪迪被亲兵搀扶着出来,痛哭着说明问题。李清照也由绿杏搀扶着走出山洞,立即有人惊呼:“易安居士!”
“她怎么在这里?”
李清照不知他们如何认得自己,却听绿杏道:“夫人是大才女,每每在老爷任上管些杂事,声名远播了哦。”
一场惊心动魄的内讧战,终经几路义军扶正祛邪,接近尾声。
夜半,山寨里寒意料峭。忠义堂张着明灯,窗缝里映出山崖的雪色。中堂里依礼坐着数位义军首领及李清照、木易、邹渊、邹润。正中一把藤椅,上面躺着洪迪。算算这次内讧死伤几百人,木易的义勇团现不足八十人。天目山的二当家及其几十名亲兵要被推出去砍头,洪迪许诺照应他们的家小,并以酒送行。
紫锦千褶裙发出窸窣的声响,李清照款步走过去,面无一丝血色,沉声道:“慢着。”
众人不明所以地望着她。
劫后余生惊魂初定,她对着二当家的一众,饱满的唇漫开一寸一寸的冷厉:“你们背信抛义,临危内讧,不顾天下存亡,罔顾兄弟们性命,这实在罪不可恕。但若诚心痛改前非,以功抵过,洪大英雄一定会既往不咎!”
言毕,殷切的目光投向洪迪。
洪迪躺在藤椅上,头颈吃力地抬起,红着眼道:“没错。何去何从,要看他们的造化了!”
大堂上立即响起一片哭声。二当家的一众哭着跪地,感谢大当家的不杀之恩。洪迪道:“你们不用谢我,要谢就谢易安居士吧。”
李清照道:“洪大英雄当年收留你们,共谋大事,共赴生死,这是何等情义?如今外辱当前,杀我亲人夺我土地,我等岂能坐视不理?又怎能忘恩负义,自相残杀?你们回去好好想想吧。”
二当家的一众谢恩退下,余众商谈到半夜,对保卫临安战的种种细节逐一深研、细化,并仔细讨论,反复推敲,一直研判到四更天气。五更之末,各路义军已用饭完毕,整装待发。临行,李清照对诸位义军首领道:“猜忌是合作的大敌,胜不相逊,败不相救,大敌一至,与孤军奋战何异?众人一心,其利断金。一入临安,兵凶战危,诸位一定要时刻牢记!”
天目山在临安城北一百余里。平明时分,大队人马已到临安北门余杭门。洪迪负伤,李清照建议他在山寨养着,奈何他定要坐车前往抗金一线。洪迪的亲兵向城楼上喊话,说是易安居士和江南各路英雄豪杰一起到了。临安守将不敢擅专,飞报知府李唐。
李唐年近花甲,正在城下指挥士卒们将滚木、礌石搬向城楼,得报欣喜登楼,见将士们正往城垛上架起硕大的汤桶、火炮架,旁边放着可供火炮发射的石弹、铅弹、铁弹及硫黄硝石木炭弹。他催促他们早些弄好,手搭凉棚朝下一望,见乌泱泱的队伍逶迤了那么远,前排几人骑着高头大马,李清照居中待着。
虽然岁月蹉跎,在李唐眼中,大才女仍是那么风华绝代,光彩照人。他眼角铺展开欣喜的细纹,嗓音浑厚:“打开城门,待我下去迎接易安居士,迎接各路英雄豪杰!”
绿杏到底年轻,被颠簸了一路也不显困,掀着车帘朝外看,到处都是水泄不通的人群,使得她压抑、气闷。想着一会儿就要下车,她急忙摇醒左右坐着的两个小孩。听说已到临安,赵士程伸了个懒腰,手被车顶碰疼了,不乐意道:“临安,杭州为什么改名临安?”
孙玉夫看看小白兔在脚下睡着,便安心地一笑,打着哈欠道:“这你都不知道?临安,就是临时安乐的意思。官家南渡之后改的名字。”
赵士程朝她翻翻眼皮:“金人就要打过来了,还能临时安乐吗?”
孙玉夫被抢白,却不甘下风,故意岔开话题:“这儿原本叫杭州,有西湖还有白堤苏堤,素有人间天堂美誉。前朝苏轼你知道吗?那是我姑姑的苏爷爷,他治任杭州时建了苏堤。”
“苏轼是我外公的师父,秦观是我外公的师兄弟,因此他们是我母亲的苏爷爷、秦叔父。”赵士程素来不爱讲话,这会儿不爽,便有意抢白。
李清照和诸位义军首领有序进城。夹道站着李唐早已安排好的迎候队伍,许多百姓也在其中,箪食壶浆相迎。她曾有无数次与夫君骑马奔驰,进出城门,但此次的感觉完全不同。
大队的人马停在临安罗城的兵营。李唐引着李清照及众义军首领立马片刻,接着穿过第二重里城,进入了临安府衙。
此时雪后初霁,阳光洒满御道。街道铲得极净,两旁堆着雪人。麻雀啄掉了雪人嘴上的红纸。巡逻的队伍走过,见了大队人马急忙避开。
临安府府衙原是杭州州治,与西湖仅有一墙之隔,前有庭院,后有天井,内有书院厅堂,东西厢房、东西回廊、七边形水井等。院周一连串的厢房,回廊环绕的封闭式阁楼,掩映于参天古木之中,书院厅堂朱漆大门,雕花木窗,南面庭院,北面天井。留守临安的文武官员及各路义军首领在堂中以礼列坐,商议防守、布兵之事。李清照坐在李唐对面默默倾听。位居正中的李唐面色端肃,对各路英雄的到来表示感谢后,言语凝重:“孙子兵法云: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认真探讨、研究。临安共有十三座城门,南面嘉会门,北面余杭门,西面钱塘门、丰豫门、清波门、钱湖门,东面艮山门、东青门、新开门、保安门、候潮门、崇新门、便门。另有五座水门,保安门、南水门、北水门、天宗门、余杭门。金兵自北而来,主力必先攻击北面余杭门,顺道自西向南攻击钱塘门、丰豫门、清波门等;自东向南进攻艮山门、东青门、新开门等。金兀术十万大军,我军只有三万。敌我悬殊,情势危急。我们只有精诚团结,携手抗敌。我已向浙东浙西路、淮南东西路请求支援。”
一位脸膛黢黑的义军首领道:“只怕金兀术狡黠,若知我守城人少,必增气焰,或分兵攻取各门,我军便不能相顾,必败无疑。”
另一位浓髯大汉反驳:“还未开战,兄台怎的就这般长敌军威风、灭我军士气?”
李唐含笑劝住两人。旁边的洪迪坐着躺椅,身上盖着被褥,气息微弱道:“我已知会雁**、天台、莫干诸山,请各路义军共卫临安。”
兹事体大,众人你一言我一语地交流、研讨,细细地谋议了许久,将逐条逐款拟定,由李清照执笔写好,由绿杏呈于李唐,与洪迪一众合议,不放过任何细节,或增或减,标示明确,再由李清照执笔拟定,众人再议。
李清照在一旁听得清楚,觉临安的文武官员大多综合素质较高,口若悬河,貌似文韬武略,可以安邦治国。缺点是华而不实、媚众取宠者多,朴实无华、表里如一者少。相比之下义军首领言辞比较直接,态度比较恳切,只言片语显示出顽强的意志力和战斗力。缺点是目光略显短浅,缺乏远见卓识和用兵谋略。最后由李唐宣布了各路守军的编排和职责所在,众人都积极合作,踊跃担当,誓要与城池共存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