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第1页)
四
以前,董欣每一次回国探亲,都是来去匆匆,能在家里住半个月,就算比较长的时间了。有时候,一年回家一次,有时候,两年才能回一次家。而且,美国的假期是圣诞节,传统的春节期间,她已经很久没有回家团圆了。
这一次,董欣决定:再忙,也要把别的事情放下来,陪伴母亲好好调养身体。她相信,这是对母亲养育之恩的最好回报。
打点行装,董欣陪着母亲,回到了唤醒余琦童年回忆的老家,海河城郊的余河店镇。
抗战时期,年幼的余琦曾经随母亲一起回老家余河店避难。那是她第一次回到自己的故乡。童年的她,对乡间田野的一草一木充满了好奇。农村的树很多,牛羊成群,村子不大,她很快就把村子绕了一圈。第一次看到成群的鸡鸭还有小狗和牛,她有些兴奋也很紧张,站在远处观望。不时问母亲一些问题:为什么有的牛是黄的、有的狗是白的,为什么牛粪是圆形的……
家后不远处有一座山包,村里人在上面种了些玉米、土豆,一条细细的土路可以通到山上。她嚷嚷着要母亲陪她上去玩耍。山路弯弯,她一鼓作气爬了上去,一句累都没有喊。山坡上长了很多野花,开得正鲜艳,她采了好多野花做成一束,送给母亲。
田野里,有许多的昆虫和小动物,最多的就是蚂蚱。她小心翼翼地靠近,想要自己抓住一只。村边有一条小河,她跟着其他孩子们,拿着破旧的小筛网,到河里逮小鱼和蝌蚪,逮没逮到都很快乐。
村民吃水、灌溉、洗衣服都靠村子前面的那条河。夏天,摘一截空心的瓜秧秆,放在嘴里可以吹出自然的声音。有时候,她骑在牛背上,体验放牛的感觉。对她来说,农村的一切都是新鲜的。
余琦第二次回老家,是父亲带她回乡务农。通往村子的路,还是那条土路。村巷里,到处是牛粪。孩子们欢快地围着牛粪堆奔跑着。而那时候的余琦,已经有了自己的思想。她常常在屋子里呆坐着,安静地思考……
回到老家,董欣首先是把妈妈的画室布置起来。每天早上,余琦静看庭前花开花落,对着乡村的美景写生。书画,能够帮助她放松心情,释放压力,引领她静坐在灵魂的港湾,与自己对话。
秋天,天慢慢地变凉。秋风,清凉了大地,清静了人们的灵魂。秋雨落下,漫天的雨丝随风飘扬,清凉的雨水点点滴滴洒落在秋菊的花瓣上,秋菊坚强地撑着自己的瓣,绽开朵朵美丽的花。**的坚强和高尚,触动了余琦内心的柔软,勾起了她对往事的回忆和对亲人的思念。她铺开宣纸,把情思的琼浆,滴洒在素洁的宣纸上……
画完画,余琦端着一小盆鸡食,去院子里喂鸡。她往地上撒鸡食,一群鸡跟在她后面欢快地啄食着。而到了下午,她会到院子的每个角落去寻找新下的鸡蛋。有时候在鸡棚里,有时候则会在放杂物的房子里,摸出两颗。摘菜,也是余琦最愿意做的事。到吃饭的时候,去菜地里摘几个西红柿和一点青菜,一顿饭的菜,就够了。
深秋,月朗星稀的夜晚,一阵阵凉爽的秋风习习吹来,寒意浓浓。董亮、董燕、董霞担心母亲免疫力低,经不起感冒的侵袭,给母亲送秋衣来了。董燕轻轻地给母亲披上外套,说:“秋凉,您应该稍微穿多一点才好。”
看到儿女们从一个个小不点长大成人,成家立业,余琦心里充满了喜悦。
看到母亲刚刚创作完成的那张充满秋天诗意的画,董燕高兴地叫道:“我们一起欣赏一下妈妈这些日子画的画吧……”
余琦对孩子们说:“我画的是秋天的景色,起名《春华秋实》。”
大家一起欣赏着美丽的图画。只见画面上,天际悠远,原野茫茫,满地金黄。秋高气爽,尽管百草渐黄,花儿却在怒放。
近景,从村头农家的葡萄架展开。一串串紫莹莹的葡萄,沉甸甸地挂在树上,晶莹剔透,紫得那么晶莹,紫得那么光亮,像一颗颗光亮的宝石,挨挨挤挤,密密麻麻,又像圆溜溜的小球儿。村边,是一片橘园,熟透了的橘子挂满枝头,树枝被压弯了腰,橘子的皮是金黄色的。一对金童玉女刚刚把橘子剥开,一片片月牙似的橘瓣,聚在一起,活像一个小灯笼,黄澄澄的果肉鲜嫩欲滴。梨树、枣树也挂满了硕果。黄澄澄的梨,青青的脆枣,让人垂涎欲滴。远景,深秋的田野,沉甸甸的稻穗随风摆动,掀起层层金浪。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阳光与秋风之中,几个有着古铜色脸庞的庄稼人,正挥舞着弯如新月的镰刀,收割着金色的稻谷。村庄、果园、田野,接连延续,如同美丽的彩锦,由近至远,铺向遥远的天际,人们喜悦地收获着一季累累硕果……
余琦以自己的方式,寄予秋天美好的愿望和期盼。董燕读懂了母亲的画,她说:“只有播种下希望,来年才会收获一季的快乐与富足。种田是这样,生活也是这样啊。”
董霞说:“对于农家人来说,世间最美的事,莫过于收获沉甸甸的稻谷,压弯了树枝的橘子,圆溜溜的葡萄……”
董欣说:“所以,要想收获,就要不辞辛劳,想要得到,就要付出和坚持。”
董亮的发言最精彩,他激昂地说:“一年春华秋实之后,并不是生命的终止,来年的灿烂与辉煌,还等着我们去创造。妈妈,您现在就是处在丰收的季节。养病,只是一次清心怡然的休息,恢复了,您还要去播种来年的希望。”
孩子们的话,温暖着母亲的心。母亲的病,牵挂在儿女的心上。
这些日子,董霞四处为母亲寻医问药。一位头发花白的中医大夫特别自信地告诉她,西医治标,中医治本。老大夫说,你母亲这个病能治,但要时间久一点。他建议让余琦吃些人参,说人参是一味极好的补品,有稳定脉象、大补元气的功效,适用于大病、久病所导致的元气虚脱、气短神疲。这次,董霞专门托人从大兴安岭带了点人参,给母亲补身子。
余琦看了看二女儿带来的人参。微笑了一下说:“这是好东西呀,你想让妈妈补好身子,长命百岁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