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第2页)
这天早晨,余夫人穿着旗袍,带着小余琦刚出门,就跑来一个喊着卖报的小报童。她拿出一个铜板,买了一张《大光报》。
报纸第一版的消息是,国民政府制定了《工厂迁移协助办法》,打算在武汉建立新工业区,并指出,武汉是全国抗战的中心,我们要坚决保卫它,就像西班牙人民保卫马德里那样保卫大武汉。
但余夫人感觉到,武汉已经并非后方,不久武汉就会和当时的南京一样,变成战场。
春节快到了,家族的人,都在为回老家过春节做准备,除留下一位长辈和少数的伙计,大家几乎都要回海河老家。管家来问余夫人怎么安排春节,余琦想,回老家与家人团聚肯定更好,但如果是那样的话,这一次回去还不知道何时能回到武汉,那就更难听到丈夫的消息了。而且,还有住在一起的两家人和孩子们,她也不放心。所以,考虑再三,她还是决定留在武汉。
武汉的战事越来越近。作为一个女人,抛头露面的事余夫人觉得不太合适,于是,她拿出几块大洋换作了铜板,都装在手提袋里,每遇到一个乞讨的难民,总要给上几块铜板,只有这样,她才觉得心安一点。余夫人的做法,也影响到了孩子们。
余夫人已经很久没有收到丈夫的信了。尽管家人劝她尽早离开武汉回海河城老家躲一躲,但是,没有丈夫的消息,她还是要坚持在武汉多待一些日子。只有在武汉,才更容易得到丈夫的消息,留守在武汉才有可能早一天见到丈夫。
父亲的遗志,硝烟弥漫的战场。使余维新不甘心在躲避敌机的恐惧中苟且偷生。
晚上8点多了,昏暗的油灯下,汪慧敏还在为儿子缝补衣裳。她一针一线将儿子裤腿上磨出的窟窿细心地缝上。“妈,您还没有休息呀?”余维新走到汪慧敏的身旁问道。看着母亲正在穿针,他说道:“妈妈,我来帮您穿。”他接过针线,细心地把线穿过了针眼,交给汪慧敏,一字一顿地说道:“妈,我有话跟您说,我想了很久,我要拿起武器,去上战场。”汪慧敏大吃一惊,刚刚穿好的针线滑落在地。
丈夫为国捐躯,儿子就是她唯一的宝贝,是她的精神支柱,汪敏慧轻轻地说:“维新,你还小,你本来应该去上学的,战场不需要你。”余维新坚定地说:“妈,我已经不小了。不把日本鬼子赶走,我们哪有学上?我是个男人,我不上战场,谁去上战场?我要接爸爸的班,到战场上去打日本鬼子。”余维新去意已决。他要拿起武器,奔赴战场。
顿时,余维新呱呱坠地以来的往事,如放电影般,一幕幕呈现在汪慧敏的眼前。看着儿子稚嫩的脸上坚毅的神情,她既高兴,又担忧。高兴的是儿子长大了,懂事了,有男人的担当,有一腔爱国之心。担忧的是,孩子这么小,就要奔赴战场,流血牺牲,万一有个三长两短,怎么告慰丈夫的在天之灵?尽管,孩子已经有一米六的个子了,但他毕竟只有十三四岁,还是个孩子,她实在是不放心。汪慧敏语气沉重地说:“孩子,你知道上战场意味着什么吗?意味着责任,意味着奉献,意味着义无反顾,意味着勇往直前,意味着流血牺牲!”
“妈,您不要担心,我已经长大了。面对充满硝烟的战场,好男儿只能勇往直前,我应该去承担我的责任了。”余维新稚嫩的脸上,依然是坚毅的神情。
汪慧敏被儿子的果敢感动了,她热泪盈眶,声音颤抖地说:“孩子,你爸爸是一名为国捐躯的军人,你的身体里,渗透着军人的血性。你因热爱祖国而参军,妈妈为你骄傲!”就这样,在国家民族危难之际,年少的余维新挺身而出,奔赴战场。
离别的那个早晨。天,下着蒙蒙细雨,丝丝雨线,夹杂着汪慧敏的忧伤。她感觉,这个早晨,比任何一天的早晨都要冷。儿子要走了,她一边赶忙为儿子做早餐,一边擦着止不住的泪水……
上午十点,余维新打好了背包,准备出发了。汪慧敏和余夫人、小余琦,还有北京报人的一家人,聚在一起,恋恋不舍地送别即将奔赴战场的余维新。
北京报人拍拍余维新的肩膀。鼓励道:“雄鹰总要展翅飞翔!男人总要肩挑重担!我为你高兴,驰骋疆场,才是真正的男人!”
余维新坚毅地回答:“大家放心吧!我会在战场上,为我中华建功!”说着,他走到小余琦跟前说:“你要多看书哦!仗打完了,我就回来给你讲故事好吗?”小余琦点点头,拿出一个绣花荷包塞给余维新。余维新打开绣花荷包,一股幽香飘了出来。他不由自主地深吸一口气,说:“好香!”他认真一看,心头一暖,绣花荷包里,放着余琦的母亲为自己出征准备的盘缠钱。
“妈妈让我给你的。”余琦甜甜地对余维新说。
余维新又端详着绣花荷包,只见荷包上面绣了一朵精致的并蒂莲。或许,余太太有意在以这个绣花荷包,寓意两个孩子的将来。余琦恋恋不舍地对余维新说:“我妈妈让你把这个荷包贴身藏好,千万不要弄丢了!”
“呃,谢谢!放心吧,下次见面的时候,你会看到这朵莲花开得和现在一样美丽。”
“好!”余琦眨着可爱的大眼睛,懵懂地看着维新哥哥。突然,她踮起脚,吻了一下他的脸颊。这是少女珍贵的初吻。初吻,只献给自己最喜欢的人。小余琦是认真的,只是在当时的情景下,大家没有将这一吻往其他方面想。
初恋的对象就要远走高飞了,王艳丽的心里自然是五味杂陈。她含情脉脉地看着余维新,而脚下,却像钉了钉子一样地无法往前挪动半步。她多么想冲上去,拥吻一下自己的心上人啊!可是,少女的矜持却让她无法动弹。
“妈,我走啦!谢谢大家的关照,妈妈就拜托大家了,再见啦!”余维新说着,迈开大步,跨出了门槛。
汪慧敏冲上去,一下子抱住儿子,失控地号啕大哭起来,她颤颤地说:“孩子啊,你要保护好自己呀!”她的眼泪,打湿了儿子的衣服。余维新为母亲擦着眼泪,安慰道:“妈,您放心吧!我会好好的,您在家多保重!”在场的人,眼睛都湿润了。
墙上的时钟,嘀嗒嘀嗒地运行着,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最终将母子俩分开。余维新慢慢松开母亲的双手,转身离开。只见他越走越快,最后几乎是小跑着向集结地奔去。
余维新的背影慢慢消失,这一幕,在小余琦心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很快,余维新就跑到了街巷的转角处。突然,王艳丽飞奔过来,递给他一封信。还没等余维新明白过来是怎么回事,王艳丽就“飞”得没了踪影。
上了车,一切都安顿好了,余维新才有时间打开那封信。他发现,那是一封情书。这时,他才知道,王艳丽爱慕自己已经很久了,只是没有将这种感情说出来。说实话,余维新也是喜欢王艳丽的。但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感情表达,他显得不知所措。忽然,他又想起了余琦的懵懂眼神和临别一吻。
列车徐徐开动,余维新禁不住往回张望,心爱的妈妈,还有那个留下了自己和两个女孩故事的小洋楼,离自己越来越远了……
余维新参军后,战事越来越紧,难民越来越多。汉口火车站,一趟火车载着衣衫褴褛、长满虱子、饥肠辘辘的小孩到站。余夫人和十几名女人一起给他们剃头、洗澡,喂他们吃的,让他们换上新的蓝色斜纹布工装服,小余琦跟着妈妈跑来跑去,忙进忙出,累得满头大汗。
不久,余夫人又收到了丈夫的一封来信。信中说,现在,他们的部队已经到了江西。
丈夫说,如今通信无法保证,写信可能越来越困难。所以,以后她不要再等自己的信了,她们母女俩最好回老家海河城,以后他写信会寄回老家。自己不在身边的日子里,希望她们母女俩注意安全,在目前这种情况下,也只有家人能够照顾她们母女。
在随后的几天里,余夫人又把丈夫的信读了几遍,在南京,丈夫与自己分手的那一幕又出现在眼前,最终,她决定离开武汉,回海河城老家。
她知道,自己这一走,与丈夫相见的日子就遥遥无期了。但是,为了他们心爱的女儿,她只能做出这样的选择。母女俩告别了有缘再次成为邻居、而又要再次告别的汪慧敏,还有北京报人一家人,登上了返乡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