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德清有珠(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德清有珠

一个欲雨欲雪的天气,我在德清。毕竟是浙北,树枝头连一二片黄叶都没剩。这是北气所致。大家都说:“下雪吧!”多么美好的梦呀!在南方,盼望下雪就像等一封锦书。

德清两日,雪不来,不期然却走进一个珍珠的世界。看雪和看珠,都是美好的事。

这是一家珍珠博物院。先看到一艘船。这是一艘浑身上下镶满珍珠的船,大概有六米长两米宽的样子。说用了两百多万颗珍珠,仿郑和下西洋的船形。郑和的船叫宝船,不知是因郑和的小名“三宝”而得名,还是因出洋寻宝而唤之。

如此一个庞大的开场,让人始料未及,仿佛已至一条大河边,欲扬帆而去。

此间造像意在“海上丝绸之路”。珍珠是“丝路”朝贡贸易的商品,在唐朝大概相当于十八世纪和十九世纪英国人眼里的钻石。薛爱华在《撒马尔罕的金桃》中写道:“贞观十六年(642年),唐朝接受了天竺国贡献的‘大珠’,天宝八载(749年)接受了林邑国城主卢陀罗遣使贡献的‘真珠一百条’,天宝九载(750年),波斯鬼国献‘无孔真珠’,大历六年(771年)波斯再献真珠。”还写了唐人接受珍珠的心态:“很高兴……又摆出一副藐视的态度……似乎只是作为蛮夷自愿来朝的象征才接受这些东西,是‘化中国而及外夷’的代价。”薛氏讲物又讲人。物不仅仅是物,意义正在于此。

郑和是执行明朝“宣德化而柔远人”的外交政策七下西洋,把中国朝贡贸易推向了极致。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林梅村教授的《观沧海——大航海时代诸文明的冲突与交流》一书从考古、历史、艺术、科学等领域,探索郑和下西洋之后,欧洲、伊斯兰世界和大明王朝的冲突和交流,展现了对东方的丝绸、瓷器、珍珠、茶叶、香料诸物的欲求背后海上霸权的明争暗斗,列强势力的此消彼长。当年仁宗叫停下西洋船队时,郑和曾披肝沥胆力陈:“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于海,危险亦来自海上……一旦他国之君,夺取南洋,华夏危矣!”郑和意识到海洋时代的到来,可惜没能开启它的序幕。那些从波斯湾带回来的明珠,不知流落何方,想来已经回到了它的故乡。

看历史,我们未来人的眼睛是自由的,可仰观,俯视,回望,感知它们以自然、权力、审美、伦理、食物、天灾、人祸等不同的面目参与人类历史的演进。一粒珍珠的历史,其实也是人的历史。

中国最早记载珍珠的文献是《尚书·禹贡》,其中载有“淮夷蠙珠暨鱼”。

寻找食物的先民在河边打开河蚌发现珍珠的那一刻,也是天与地接通的一瞬。有的说,是南海鲛女望月而泣流下的泪;有的说,是夜晚落入大海的露珠;德清的老人家说,是月亮公公和月亮婆婆生气砍月桂树,木屑掉下来,河蚌吃下而成了珍珠。

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这样写:“凡珍珠毕产于蚌腹,映月成胎,经年最久,乃为至宝。”又说,“凡蚌孕珠,即千仞水底,一逢圆月中天,即开甲仰照,取月精而成其魄。”这位明朝的科学家如此浪漫化的描写也是远古传说濡染的吧。

以珍珠为饰,周文王开了先河:“周文王于髻上加珠翠翘花,傅之铅粉,其髻高名曰凤髻,又名步摇髻。”(《妆台记》)而后才风及皇帝的冠冕、龙袍,百官朝服,进而成官级标识。珍珠的光芒,开始象征权力。《本草纲目》载:“珍珠味咸,甘寒无毒……涂面……止泻……除小儿惊热……止遗精白浊……解痘疗毒。”珍珠开始从宝贝上升到药品,古人认识的改变,可见其利用和研究已入精微之境。

珍珠得之不易。潜水采珠兴于秦汉,最初没有任何呼吸辅助设备,到了明代才有了相应的设备和技术。博物院里模拟呈现了《天工开物》中描述的采珠情景:二人系长绳于腰间,携篮潜入幽深的海底;一根锡造的弯环空管,一头对着水中人的口鼻,这是最初的呼吸设备。“拾蚌篮中,气逼则撼绳子,其上急提引上,无命者或葬鱼腹。凡没人出水,煮热毳覆之,缓则寒死。”宋应星的文字看得人胆战心惊。据说,明代因采集过度,珠源枯竭,出现“以人易珠”的现象。

一个地方建有珍珠博物院,是有底气的。于珍珠,德清定有别样的历史。我对囚禁在那一束光下的物和文字细细辨认。

一个边沿缺损的耀州窑青釉牡丹粉盒,出土于陕西蓝田北宋吕氏家族墓园吕嫣墓,粉盒里面残留着珍珠粉。蓝田,是我喜欢的李义山《锦瑟》中“蓝田日暖玉生烟”的出处,还有前句,“沧海月明珠有泪”,嵌了“南海鲛女滴泪成珠”的典故。琴音犹在,无奈年华似水,物是人非。好在物比人长久!

挨着的是一个河蚌的贝页,内壁附着一尊佛像珍珠,脸容衣履清晰可辨。这种附壳佛像珍珠,是将锡或其他金属的、木制的、骨质的浮雕,放在蚌的贝壳和外套膜之间,经过两到三年的养殖而成。这项技术始于南宋,是目前世界上有记载的最早的珍珠养殖技术,地点就在湖州德清。

再定睛一看,被蝇头小字里藏着的事件惊到了。原来,南宋时期,湖州府人士叶金扬成功培育出附壳佛像珍珠,并在德清进行大规模的推广。而后,珍珠养殖技术从中国德清传至欧洲、日本等地,影响了世界。由此可见,德清是世界养殖珍珠的发祥地,叶金扬是世界珍珠养殖技术的始祖。这是一个从天然珍珠到养殖珍珠科学技术的跨越,是人类的福音。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