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服石时代(第4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服散确实是件可笑徒劳的事。

伤身的酒能救阮籍的命,但五颜六色的石粉却阻挡不了伸向嵇康的屠刀。

试探过阮籍的钟会同样试探过嵇康。他走到嵇康面前时,嵇康并没在喝酒,而是与向秀在柳树下打铁——打铁是嵇康极具个性的一大爱好。嵇康理也不理,顾自干活。过了很久,钟会无趣要走。按说一言不发倒也保险,可嵇康最后还是刺了钟会一句:“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会答得也妙:“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冷笑着走了。

嵇康其实一辈子也学不了老庄。对此,他自己也有认识。他曾说过“(阮籍)口不言人过,吾每师之,而未能及”,而自己“刚肠疾恶,轻肆直言,遇事便发”。他岂不知在这世道只有像阮籍那样“喜怒不形于色”“口不臧否人物”,最多翻个白眼才能安全一点,可硬是忍不过、改不了。

孙登应该就是看出了嵇康的这种性格。他的临别赠言另有一个版本:“君性烈而才俊,其能免乎?”说你嵇康难免于今之世,是因为性子太烈。你自己写得很好:“爱憎不栖于情,忧喜不留于意”,但只是空话,血太热的人,根本不能忘情世事,怎么能修道养生?

一言成谶。

钟会的谗言与嵇康自己“非汤武而薄周孔”的高论,给了日夜想做汤武二王的司马昭足够杀他的理由。

原本司马昭看这群名士就很不顺眼:自己煞费苦心高标礼教,可这群酒鬼老是挤眉弄眼阴阳怪气。不过那群人里还是有识相的,山涛、王戎就早早站好队了;就算阮籍老是敷衍,可也没敢拉下面皮。就只嵇康最硬气,想抬举他做官,却大摆臭架子,老朋友山涛来做思想工作,竟然翻转面皮,洋洋洒洒写了文章要与他绝交;此外听钟会说他与那些反贼眉来眼去关系暧昧,看来是留不得了——也好,就从那片竹林中挑出这根最硬的竹子试试刀!

四十岁的嵇康盘膝坐着。

他今天没喝酒,也没服五石散。他感到从未有过的清醒。

从此再也不需要这些东西了。他再也不用一次次劳而无功地逃离这个龌龊的世界,因为这个世界今天终于要彻底释放他了。他记起了《老子》里的那句话:“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嵇康仰起头,看看天。天气不错,出太阳,有风,不冷,也不热。

他低下头来,眼光扫过四周。他坐在一个高台上;守台的武士拼命拦截着一浪又一浪涌来的人潮——不知有多少人号啕着、喊叫着想扑到台前,还有很多人手里高高举着酒壶,声嘶力竭地呼唤着自己的名字。看着那无数张泪流满面的脸,嵇康突然觉得心中一热,但随即又仰起了头。

阳光斜斜照着,应该还有点时间。

他突然开口:“取我的琴来。”他说得很轻,但好像连最远处的人都听到了,因为全场的嘈杂声立刻停了下来。

“铮——”嵇康随手一拂,高台仿佛震了一下,所有人的呼吸都为之一窒。

嵇康闭上眼,信手弹去。人们似乎看到有朵乌云从他的琴弦间升起,慢慢升到半空中;乌云中隐隐有风雷之声,又好像有马嘶虎吼、兵戈交击,还有人在乌云最深处纵声长啸……

琴音越来越高亢,那朵乌云越升越高,终于,砰一声在空中炸得粉碎。

天还是那块天,冰冷的阳光直射了下来。

嵇康把琴推了出去,长叹一声:“《广陵散》于今绝矣!”

他紧闭双眼,再不说话,散乱的长发在风中飞舞。

一双青筋毕露的大手提起了那把新磨的鬼头刀。

临刑前,嵇康将只有十岁的儿子嵇绍,托付给了因劝自己出仕而与之绝交的山涛。当时山涛已是司马昭集团的红人。嵇康告诉嵇绍:“山公尚在,汝不孤矣。”山涛没有辜负嵇康,尽心抚育嵇绍,直到成人。

嵇康死后,向秀,也就是当年与他一起打铁的竹林同志,终于出山,接受了司马昭的官职;入都之后,司马昭问他:“听说你有意隐居,为什么来我这里?”向秀回答:“巢父、许由(古代著名的隐士)孤高傲世,并不值得赞赏。”听闻此言,满座欢喜。

向秀还作了一篇论文,表达与嵇康“越名教而任自然”不同的观点:人既然生活在现实当中,就做不到“绝五谷、去滋味、寡情欲、抑富贵”,所以不能摆脱社会规则,而应该“求之以道义、节之以礼”。

至于无君无臣,更是荒谬绝伦的酒话。

野马重新被系上笼头,最后一片叶子铿然坠地,从此人间再无竹林。

不过,若据史家陈寅恪先生考证,“竹林”云云,只是后人取佛家“竹林”之名,比附于嵇阮诸贤——

如依此说,天地之间,本来就没有存在过那么一片竹林。

相关医药知识摘录:

散剂:中药传统剂型之一,指将药物各自研碎,均匀混合而成的干燥粉末。有内服与外用两种。内服可直接冲服,亦可临用时加水煮沸取汁服,还可加茶、米汤、酒等调服。

中药传统剂型:汤、丸、散、膏、丹、酒、露、锭、条、捻等。

《针灸甲乙经》:为中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该书集《素问》《灵枢》与《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书有关内容分类合编而成,原名《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简称《甲乙经》;晋皇甫谧编撰于公元259年。皇甫谧本为史学学者,中年患重病,始研针灸医术,终成一代名医,被誉为“针灸鼻祖”。

《千金要方》:原名《备急千金要方》,简称《千金要方》或《千金方》,古代中医学经典著作之一,被誉为中国最早的临床百科全书,唐代孙思邈著,约成书于永徽三年(652年)。该书集唐代以前诊治经验之大成,对后世医家影响极大。孙思邈认为人命贵于千金,而一个处方能救人于危殆,价值更当胜于此,因而命名。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