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死药(第3页)
人的欲望都是一步一步发展的。古话说暖饱思**欲,连暖饱都做不到的人是没心思也没力气动花花肠子的。一个平头百姓若天天想着要做国家主席,八成不进看守所就得进精神病院。
形势不容曹操在追求不死上花太多的精力。曹操眼前,是分崩离析的天下,他使出了浑身解数,也不过勉强压住了其中三分之一;而且这三分之一名义上还不算是他曹家的,他离天下的共主还差着相当长的一段距离。任何一位有为的君主,在一步步攫取天下的过程中,都没有太多闲暇来考虑长生不老——逐鹿失败,下场就是死无葬身之地,遑论登仙?
秦皇汉武,都是在宇内大定、志得意满之后才把事业的重点转移到求仙上来的。当然,也包括唐太宗,尽管他的长生闹剧远没有这两位前辈那么轰轰烈烈。
朱元璋的情况则又是一种。他的清醒,源于一种来自骨子里的不自信。他老朱家祖祖辈辈不过是土里挣命的佃农,没有历朝历代开国君主那样显赫的身世高贵的血统,更没有一星半点根基。他多次说过,当年不过是为了活命才投的军,一开始根本没有什么一统天下的雄图。朱元璋很清楚,自己不过是天下数不胜数的凡夫俗子里的一个罢了,而且是个差点饿死、误打误撞发家、要过饭做过和尚的凡夫俗子!
于是,这位缺少自信的开国之君坐在龙椅上时总没有前任同行们的舒坦劲。洪武一朝,他日夜谋算的,都是如何守住这来之不易的天下,如何尽诛世上有嫌疑有能力谋夺他朱家王朝的对手。晦气了天下臣民,在密网下战战兢兢过了三十一年。
想成仙不死,也要有自信,相信自己是真命天子,所以自己相比亿万蚁民,更有成仙的资格:你看世间万事,朕不是都能在叱咤间做到吗?神仙对朕,也得给几分面子啊。与秦皇汉武比,老朱的确像个穷怕了的暴发户,整日防贼,不敢放手使用家当,哪有一点仙风道骨?
太自信的想成仙,不自信的要杀人,做他们治下的小民,苦!
事业未成、信心不足,却成全了两位在这方面的名声,倒也算另有收获。但再仔细一翻史料,却又有些沮丧:也许不然,不然!
《魏书·武帝纪》注中所引的张华《博物志》赫然云:“(曹操)又好养性法,亦解方药,招引方术之士。”张华是西晋人,距曹操的时代不过几十年,其言应该可信。
朱元璋晚年也服起了丹药。这位史上首屈一指的无情皇帝,竟然宠信起了刘渊然等好几个道士,还留下了这样的诗句:“丹鼎铅砂勤火候,溪云岩谷傲松年。”
罢了罢了,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罢了!
朱元璋不用多说,无论是谁,龙床坐了几十年,自信心总会慢慢增加的。再说朱皇帝晚年,该杀的都杀了,该防的都防了,眼看天下一日日太平,心思闲下来,朕年纪大了,也学养养生,有何不可?
不死的念头往往都是从养生开始萌发的。其实曹操在《龟虽寿》里就埋下了伏笔:“养怡之福,可得永年。”怎么养怡?他招徕的方士有名医华佗,也有左慈。这左某人,便是一位有名的道士,炼丹更是拿手好戏。后人多把曹操此举视为吸取黄巾、张鲁教训,把方士召集到身边以便控制,如曹操的儿子曹植说的:“卒所以集之于魏国者,诚恐斯人之徒,接奸宄以欺众,行妖慝以惑民。”辩护很有力,但曹操难道真没有一点求长生的梦想吗?这位写过《龟虽寿》的诗人还有一组不太有名的诗,《气出倡》,内容却纯是游仙,有句云:“愿得神之人,乘驾云车,骖驾白鹿,上到天之门,来赐神之药。”而且在众多高人教导下,曹操的服食修为也不算很差,据说“习啖野葛(一种毒药)至一尺,亦得少多饮鸩酒”(《三国志》裴松之注)。
曹植有句话说得有趣,左慈这些人,“若遭秦始皇、汉武帝,则复为徐巿、栾大之徒也”。
明显,如果有生之年,曹操真能做到天下归心,八成接下去就该是接着走秦皇汉武的老路去了。
没人能真正挣脱长生的**。
所以一句“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喊了几千年。
凭良心说,希望长寿,甚至不死,是一种美好的愿望,书里孙悟空拜师,第一目的也是为了长生不老。其实史上求长生的人很多,历代的隐士,不少就是为了求长生而避居山林的。有意思的是,人们对修仙的隐士一般都不反感,而且还多多少少有些崇敬。隐士出现在诗词里,多是一副深山采药,悠然高远的潇洒。李白得名诗仙,这仙气也是从禀性好神仙而来的。
只是同样一个善良的梦幻,到了帝王身上便成了笑话。也很简单,且不说隐士们除了少数鬼迷心窍一心想炼丹的,更多的是结合医学,服食草药养生延年;最主要的还是他们奉行的大多是老庄那种淡泊的心态,视万物为虚幻,无欲无求,有着生死随造化浮沉的豁达。而这种冰冷的修行是每个帝王一日都难以忍受的,起码任何一位都不能把皇位视作无物,在他们看来,如此槁木死灰般活着,就算真能长生也许还不如烈火烹油锦衣玉食爽上几十年过瘾呢。
于是帝王的长生之路便只能耗上大把大把的民脂民膏委托别人代炼仙丹了。真要修行,倒也有法术,道家不是还有采补**吗?既能过瘾,又能长生,两全其美,快哉快哉!
如此求不死,怎能不成笑话?
很多时候笑话其实并不好笑。
很多人还是相信,神秘的药物总得往古里寻,越古越好。养生之术如果有皇帝掺和其中,更是身价倍增,再好不过。
当媒体上铺天盖地地宣传某某药选用宫廷秘方,有神奇的保健强身延年益寿功能时,不知有没有人费神算过,历史上的帝王除了死于非命的,平均寿命是多少,最久是几岁,有没有活过百年的呢?
相关医药知识摘录:
葛洪:东晋道教学者、著名炼丹家、医药学家。丹阳句容人,从祖葛玄,受业三国著名方士左慈,世称葛仙公,又称太极仙翁。洪博览群书,精研经史百家;一度入仕,以功迁浮波将军,东晋开国,赐关内侯,终隐居罗浮山撰述炼丹。著述宏富,最著名有《抱朴子内外篇》《肘后备急方》《神仙传》等。其《抱朴子内篇》是中国早期炼丹实践以及成就的全面概括和系统终结,同时也为中国炼丹化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肘后备急方》则是中国第一部临床急救手册,主要记述各种急性病症或某些慢性病急性发作的治疗方药、针灸、外治等方法。书中对天花、恙虫病、脚气病以及恙螨等的描述都属于世界首创,尤其是倡用狂犬脑组织治疗狂犬病,被认为是中国免疫思想的萌芽。
外丹:相对内丹而言,又称炼丹术、仙丹术、金丹术、烧炼法、黄白术等,是近代化学物理前驱。指用炉鼎烧炼金石,配制药饵,制造长生不死的金丹。炼丹术在我国起源甚早,约产生于上古,汉武帝时方士李少君“化丹沙为黄金”以作饮食器,就是烧炼金丹。东汉魏伯阳著《周易参同契》,用阴阳论述金丹,被誉为“万古丹经王”。道家外丹黄白术在中国盛行了近两千年。
内丹:为道教重要的炼养方术。指在人体内炼成的长生不死药,其所需原料精、气、神,亦用外丹术语喻称铅汞。内丹之学,阐发于汉末,盛行于晚唐,并逐步形成完备的理论体系和多种修炼途径,形成了独特的人体生命理论,在气功、医疗、人体科学诸方面,有一定的影响和启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