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余粮(第3页)
国人还有一个理论:“天人合一”,所以医理和治水理应该相通。《管子》有言,“水者,地之血气,如筋脉之通流者也”。大禹治水,也可以看成是对这片患了水肿病的大地的一次手术治疗。
当然,这个理论同样也适用于治国,有个著名的典故,“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有土才有国,治国先治水。
禹倚着一块大石坐着,他觉得有种虚脱般的疲惫。
他不会知道,后人传说中自己竟然会拥有巨大的神力,不仅能够随时化成一头巨熊,稀稀松松用头颅顶塌挡路的大山,而且还有威权号令天上地下所有的鬼神蛟龙,指点之间便能劈山移峰。他只明白,自己只是个普普通通的人,会累,会饿,也会生病。
近来走路越来越困难,每走一步都似乎有无数枚针在刺一般,几乎快迈不动步子了。他苦笑着看着自己的腿,由于多年浸泡在水里,颜色像死鱼般的白,瘦削,所以关节显得格外的庞大。
伙伴们正在前面那块十几丈高的巨岩前,有人凿,有人架着干柴烧,有人提着水准备泼向烧红的石壁。
岁月不饶人哪,禹用粗糙如树皮的手轻轻揉着膝盖。这是第几个年头了呢?禹不觉抬起头,看着天。天灰蒙蒙的,不阴不阳,连空气都是湿漉漉的,令人胸口发闷。也记不清有多久了,好像一直就是这样。
启现在能开口叫爸爸了吗?他突然想到了自己的儿子。只要想起那个从未见过面的儿子,禹都会感到一阵无法言说的酸楚。启留给禹的唯一印象只有一阵撕心裂肺的哭声,那时他刚好率着部下经过自家门前。可他最终还是咬咬牙,闭着眼走过了那扇虚掩的家门。
他不能停留,水势还大着,天下,天下人都眼巴巴地盼着他呢。
禹觉得眼睛有点涩涩的,忙扭转头,盯着脚下的大水。
黄浊的水流**漾着、盘旋着,时不时激起一个浪头。一些枯枝树叶漂浮着。
一时间禹又觉得自己充满了力量。他眼里,世间的水流其实并不是水,而是一条分身无数的巨龙,而他的使命正是囚住这条暴戾的龙,夹着它按着它引着它走出山谷平原,一直走向大海。
他在感叹自己越来越老迈的同时,也感到了连这条黄龙也一样在渐渐变得温顺驯服。
禹不再多想,取出怀里的冷饭团子,大口大口嚼起来,他不能休息太久。
突然,岩前一声巨大的炸响,伴随着一阵欢呼。原来是岩石终于裂开了。
禹立时放下饭团,抄起身边的石斧,敏捷地跑了过去。
这时他好像感觉不到两腿的疼痛了。
岁月随着河水流逝。
树木抽枝、发芽、结果、枯萎,再抽枝、发芽……
鸟去鸟来,人歌人哭,云卷云舒。
禹早已成为神话。连当年对着流水感慨“若没有大禹,我们统统都得变成鱼”的古人也已经作古几千年。
禹遗下的饭团,却被万年不老的冷风吹成了化石。
相关医药知识摘录:
四气:药物都有一定的性和味,自古以来,各种药书论述每一味药时首先都标明其性味。其中药性是根据实际疗效反复验证后归纳而得,每一味药大致可分为寒、热、温、凉四种,本草典籍中称为“四气”。一般能够减轻或者消除热证的药物,属于寒或者凉;反之则属温或者热。
五味:即辛、甘、酸、苦、咸五种最基本的药味。味的概念,最初由口尝而得,但不仅表示味觉的真实感知,同时也反映药物的实际性能。不同的味有不同的作用,比如辛味偏于发散,甘味偏于补益,等等。
归经:归,即归属,指药物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经,即人体的脏腑经络。归经,即药物作用的定位,也就是把药物的作用与人体的脏腑经络密切联系起来,从而为临床辨证用药提供依据。
五行:五行学说,为最具中国特色的哲学思维之一。古人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之间的运动变化而生成,同时,还以五者之间的生、克关系来阐释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认为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静止的,而是在不断的相生相克中保持着动态平衡。与阴阳学说一样,五行学说也是中医药理论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以五行之间的生克制化来研究分析机体脏腑经络的相互关系以及病理情况下的相互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