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救 荒(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救 荒

——鱼腥草与勾践复国

一株野草,究竟能够承载多少仇恨?如若蔓延成林,又能聚集多大的能量?

当一种名为蕺的草重叠成山,一段历史便将为此改变走向。

蕺山,绍兴城内最著名的三座山之一。并不高峻,也无奇秀。然而,如若得知此山山名的由来,整座古城也会在眼底泛起寒光。就像它的古名,山阴,那个缺少温度,幽秘、森冷的词汇。

还有那把在此挥出的古剑,短小,尖瘦,通体散发着一种怨毒、冷酷,毒蛇身上才会有的戾气。

这一切,都可以追溯到那株草。

在我们的时代,蕺,通常被称为鱼腥草。

这是一种遍布华南的植物,只要是阴湿处都很常见。入药有清热解毒、利尿消痈的功效,大处说可以用来治疗肺炎肺痈肺脓疡等症,小处说对付一些感冒咳嗽也有灵验。

鱼腥草很矮,几乎贴地,心形叶,开春就嫩嫩的绿,叶脉带些紫色。而它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其强烈的鱼腥气。因为这种特殊的气味,鱼腥草在很多地方入菜,尤其是贵州人,更是将其视作佳肴,发明了很多种烹饪手段。最简单的是洗净后,全株切碎拌上调料生吃,也可以炖、炒、煲汤,根、茎、叶各有做法。遵义有道招牌菜,折耳根炒腊肉——他们管鱼腥草叫折耳。据说当地还有个说法,看一个人是不是正宗的贵州人,只要看他喜不喜欢吃鱼腥草;他们以为只有土生土长的贵州人,才能把鱼腥草吃得津津有味。

因为不是所有人都能忍受鱼腥草那种特殊气味的。那种令好之者垂涎三尺满口生津的鱼鲜香,很多人闻了,却是令人作呕的强烈腥臭。

但贵州人的话并不很确切,且不说云南四川等省也有嗜食鱼腥草之风,即便是江浙一带,早在两千四五百年前就有人吃起了这种植物。

在我们的时代,吃鱼腥草,就算最能保持固有气味的凉拌,也要加一些必要的调料,如醋、盐、糖,讲究些的还要拌上些香油、蒜末、淮扬干丝。但摆在勾践君臣面前的鱼腥草,却应该是不加任何调味的。

因为他们要的,原本就是鱼腥草强烈的腥臭。

《吴越春秋》记载,勾践为吴王夫差尝粪诊病之后,嘴里一直有异味,也就是口臭;为了不让大王尴尬,范蠡便命令左右侍者大臣都去采食鱼腥草——以集体的异味稀释个人的异味,就像久入鲍鱼之肆而不闻其臭。

这个故事一直流传了下来。所谓蕺山,据说便是当年勾践君臣采食蕺菜的地方,而且山上至今还生有很多鱼腥草。

不加任何调料生吃鱼腥草,对大部分人来说并不是享受,何况天天都得吃,也许还不如偶尔闻上一阵口臭来得舒服。

或许,以鱼腥草乱味掩饰口臭,不如另一个解释更加合理:勾践采食鱼腥草,是他不得不带领臣民满山遍野寻找着可以果腹的东西。鱼腥草,便是帮他们渡过难关的诸多野菜中最著名的一种。

有种说法,云勾践被释放回国后,越国连年遭灾。也许依据只是老子所言,“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但那时越国国力的衰微是肯定的。仅是给吴国贡献以换得勾践归国的代价便极惨重,何况当初大败之时越国就已经受了一次削地三尺式的掳掠破坏,所有的存粮积蓄不用说全部成了战利品。最严峻的是,人口严重不足:据《史记》记载,越国战败之时余兵只剩了五千——不是有句老话,三千越甲可吞吴嘛。虽然越国不算很大,但方圆至少也有几百里,那么一块地盘上只剩下几千青壮,足可看出当时越国的确是命悬一线了。

从《国语》中有关越国的这一段,也可以揭示一些当时的惨状。勾践归国后,“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往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下了车,君臣抱头痛哭之后,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埋葬死者!越国已经窘迫得连死人都不能及时埋葬了!

遍野都是尸首,幸存的也大多是奄奄一息只吊着一口气,触目都是皮包骨头的老弱妇雏,即使风调雨顺也缺人耕种。国之不国、家之不家——

如此且不提报仇复兴,想保住性命就得逼着大家绞尽脑汁找吃的去。

身边哪里还有比鱼腥草更多生、更易寻、采了一茬只要一阵雨又出一茬的野草呢?据说鱼腥草的别名“蕺菜”,就是当初“饥菜”——救饥之菜——的文雅叫法。

狼吞虎咽之时,还有人顾得上计较味道好坏吗?

救命攸关,谁也无心理会大王有没有口臭。

作为古今中外忍辱负重的楷模勾践,归国后的苦行是谁都得为之深深感动的。“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史记》中这几句话,应该没有太大夸张。所以勾践吃的也应该是自己采的野菜,自己采的鱼腥草。

也不仅仅是鱼腥草,那段最困难的时期,勾践简直成了神农:民间传说他采食野菜时多次中毒,有次竟然吃得连整个脸都肿了。

吃野菜也是一门学问。

明朝初年,出了一本奇书,《救荒本草》,作者朱橚。这位朱某名头不太响亮,但提起《普济方》,也许有些人就有点印象了——这部我国古代最大的中医方书就是在他主持下编撰而成的。如果再提起他的老爹,那就家喻户晓了:洪武皇帝朱元璋。朱橚是朱元璋的第五个儿子,封为周王,就藩开封。《救荒本草》是部从传统本草派生出来、结合食用以救荒为宗旨的植物书,讲的就是哪些野生植物能当饭吃哪些不能吃,如果有毒的该怎么消除,在史上还算首创。一位王爷养尊处优,却研究出这么一门学问,如果不是对自家王朝没信心,便不能不说他实在太有远见了。起码,看起来他对天下百姓应该有一份难得的悲悯。

勾践没有学过这门知识,所以不得不常常中毒。但一位君主肿着脸耕田挖野菜,这种表率的震慑是极为强大的,越国也就更加有了凝聚力。

地火在越国土地下汹涌,无声地向吴国的都城姑苏奔流……

“东海贱臣勾践,上愧皇天,下负后土,不自量力冒犯大王天威。得保须臾之命,不胜仰感俯愧——

“贱臣勾践叩头顿首!”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