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 朽(第3页)
已经油尽灯枯的李时珍把《本草纲目》一卷卷整整齐齐码好,交给了历史。
得此序文后三年,李时珍逝世。那一年,近二百万字的《本草纲目》在金陵书商胡承龙资助下(书商能有此举亦是得力于王世贞之序不少)刚刚刻版完成,他很可能没来得及见到完整的刻本。
临终前,他写了一封遗表,交给儿子,嘱咐他有机会便上书朝廷,借助政府之力推行天下,以发挥更大作用。表进之后,命礼部誊写,发两京、各省刊行。
出版后不到十年,《本草纲目》便已经流传到日本、朝鲜、越南等国。日本江户幕府第一代将军德川家康视若奇宝,郑重收藏。
历史的巨轮滚滚而前,颠簸中,《本草纲目》却在一版版重刻……
几百年弹指一挥间,《本草纲目》的影响越来越大。乾隆年间,随着当时的尊古的学风,医药界也兴起了尊经崇古的潮流,不少名医的矛头对准了《本草纲目》。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著名儒医陈修园,他对《神农本草经》推崇备至,谓其“字字准确”。然而在他的时代,如此圣经居然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冷落,于是他极为愤慨,把一切罪责都推到了李时珍头上:“自时珍之《纲目》盛行,而神农之《本草经》遂废。”他大声疾呼:“学者必于此等书焚去,方可与言医道。”
好像效果不太明显,没几个人会听他的。
《本草纲目》继续被翻译为英语、法语、俄语、德语……欧美各国主要图书馆都藏有此书,1735年巴黎出版的法文本《中华帝国全志》中,即有《本草纲目》节译本。
《本草纲目》如此强劲的传播过程中,发生在陈修园的同行身上的一件事,倒也值得一记。因为它前半部分,简直是当年李时珍求王世贞作序的翻版。
1770年,与叶天士齐名的一代名医薛雪去世。其孙草拟了墓志铭寄给当时最出风头的大才子、“乾隆三大家”之一袁枚,想征求意见,最好得一篇小文,“以托不朽”。
薛雪曾治好袁枚的大病,救了他一命,袁枚得文自然不敢怠慢。然而仔细阅读之后,他诧异地发现,文中居然“无一字及医”,反而将老人家置于理学一流。
袁枚读完半晌无语,一股郁火堵在胸口,觉得几乎要窒息过去,连手脚都有些冰凉。他闭目良久,猛地起身来到书桌前,操笔便给名医之孙写信:
“谈何容易!老天难得生了一个不朽之人,而他的子孙却定要推而纳之于必朽之处!”
“这天底下,不是定要成为周公孔子那样的圣贤才能不朽的,后羿的箭法、弈秋的棋艺、俞跗的医术,都可以不朽!”
“医药的效果立等可见,所以名医百无一人;讲学的效果无从查据,所以满目皆是理学村儒。你不尊先人于百无一人之上,反而贱之于满目皆是之中,实在是太愚蠢了!”
“当初我身患重病,命悬一线,那时就是眼前来了十个八个周公孔子又有何用?你家先人只用了一方药便救活了我,那时我就认定,他老人家定然会不朽!”
“如有医案良方,可以拯救世人,搜集了传下去,定当高出理学那套语录陈言万万。如果舍此而一心想往理学路上钻去,真正是舍神奇以就臭腐,理学门墙未必能给他留个位置,而方技中却生生少了一个真人——岂不是荒唐之至,岂不是可惜之至?”
袁枚不假思索一气写完,愤愤然扔了笔,大口大口地喘息着。
他这才发现,自己的双手竟然在微微颤抖。
比较王世贞与袁枚的两篇文章,两百年后,好像世道有些变化了。
大浪淘沙。
又过了两百多年,来到了我们的时代。
距离1578年完稿,《本草纲目》已经流传了四百三十来年。国人喜好凑整数,而且是往高了凑,就像上了九十就可以贺百岁那样,依如此算法,《本草纲目》也能称五百岁了。
到了今日,国内外各种翻刻本已多达五十种以上,初刻版金陵本早已被视作稀世珍本。
1951年,在维也纳举行的世界和平理事会上,李时珍被列为古代世界名人,据说他的大理石雕像至今还屹立在莫斯科大学的长廊上。经核对,现在学界已经公认,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多次引用,以证明其进化论观点的《古代中国百科全书》便是《本草纲目》。英国著名科技史专家鲁桂珍曾著有《中国最伟大的博物学家李时珍传略》,另一位分量更重的学者李约瑟则写道,“毫无疑问,明代最伟大的科学成就,是李时珍那部在本草著作中登峰造极的《本草纲目》……李时珍作为科学家,达到了同伽利略、维萨留斯的科学活动隔绝的任何人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是中国博物学家中的“无冕之王”。
好了,不说外国了,随便在大街上拉个人问问吧。哪怕他只是个奶声奶气的娃娃,问起李时珍,十有八九都能说出个子丑寅卯。时髦的年轻人或许还能哼几句流行天王的歌词:“马钱子决明子苍耳子还有莲子,黄药子苦豆子川楝子我要面子……快翻开本草纲目多看一些善本书,蟾酥地龙已翻过江湖,这些老祖宗的辛苦我们一定不能输!”
先别唱,顺便再问他知不知道王世贞是谁,除了中文或者是历史专业的人,有几人能答上来呢?
最常见的反应想来多半是满脸的茫然。
相关医药知识摘录:
虎撑:传统游医行医卖药,手摇一种类似铜圈的串铃,以告知病患。这种串铃名为“虎撑”,又叫“虎衔”和“报君知”。源于药王孙思邈以铜圈撑住虎嘴,为其取出卡在喉咙的兽骨的传说。后世遂以此作为行医的标志。因手摇串铃,故基层走方郎中亦被称为“铃医”。
陈修园:清代著名医学家,福建长乐人。生于乾隆十八年(1753年),卒于道光三年(1823年),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中举,曾任直隶省威县知县等职,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以病告归,于长乐嵩山井山草堂讲学,培养医学生,弟子极多。宗于《黄帝内经》《伤寒论》《神农本草经》等经典著作,对古典医籍的钻研功力深厚,被归为“遵经派”。
《本草纲目拾遗》:《本草纲目》刊行一百余年后,清乾隆年间医家赵学敏编著此书。目的是拾《本草纲目》之遗漏。全书共10卷,载药921种,其中《本草纲目》未收载的有716种,绝大部分是民间药,如冬虫夏草、鸦胆子、太子参等,还有一些外来药品,如金鸡纳(喹啉)、日精油、香草、臭草等;并纠正《本草纲目》中的误记和疏漏达数十条。是继李时珍《本草纲目》后,对药学的再一次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