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国 老(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国 老

——名相狄仁杰

“卮酒向人时,和气先倾倒。最要然然可可,万事称好。滑稽坐上,更对鸱夷笑。寒与热,总随人,甘国老。”

这是辛弃疾词《千年调》的上阕。大约是南宋淳熙十二年(1185年)吧,辛弃疾的好友,江西转运使郑汝谐的新宅落成,其中一阁取名为“卮言”。卮言,源于《庄子》,指的是随人意而变,缺乏主见之言。这位郑大人其实是个力主抗金的热血男儿,辛弃疾曾称他“此老自当兵十万”,如今却为小阁取了这么个名;辛弃疾由此联想到自己一心报国却被劾罢在野,徒老年华,不禁感慨仕途人情,提笔做了这首字字带刺的小词。

这词是讥讽那种俯仰随流、八面玲珑的世俗小人的。上阕连用四喻:卮,古代的一种酒器,酒满向人倾斜,酒空便仰起平坐;滑稽与鸱夷,一为斟酒器、一为皮酒囊,两者配合,美酒源源不绝;而甘国老指的是一种最著名的中药——

甘草。

甘草,入药能补脾益气、润肺止咳、缓急止痛、解毒,但这些作用还不是甘草最重要的。它出现在药方中的频率很高:“此草最为众药之主,经方少有不用者。”(陶弘景)早在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二百五十多个方子,含甘草的便占了一百五十多,直到现代还是鲜有药方不用甘草,以至于有句行话叫“十方九草”。这就是甘草独一无二的功效:调和诸药,用李时珍的话说是:“甘草协和群品,有元老之功,普治百邪,得王道之化,赞帝力而人不知,敛神功而己不与,可谓药中之良相也。”他称甘草为“良相”,是沿袭了中医药的传统理论,古人早云:“(甘草)调和众药有效,遂有国老之名。”陶弘景还特地解释了此名:“国老即帝师之称,虽非君而为君所宗,是以能调和草石而解诸毒也。”

辛弃疾是懂些药理的,他的药名词亦是一绝。此处他信手拈来甘草,用它随处入方,不拘主药寒热温凉皆能配合协调的特点,以笔为刃,向朝中那些不分善恶是非,整日“然然可可”“痴痴笑笑”“你好他好大家好”,万事调和的素餐大员狠狠地扎了一刀。

当然,甘草的寒热随人是为了使各种不同特性的药物能得到和谐,综合为一个整体,从而在治疗中发挥出更好的功效;便是它的甜味,也多少能缓和汤剂的苦涩,便于病人入口。药界的国老,甘草做得名副其实,劳苦功高。

人间朝堂上肃然端坐的国老呢?

历朝历代都有自己的国老,《礼记》中便有“有虞氏养国老于上庠”的记载;古往今来,也不知有多少人被称为国老,但翻遍二十四史,其中最有名望、分量最重的国老,或许当属大唐狄仁杰。

狄仁杰是大唐名臣,而他一生主要的事业都建立在武则天的时代。

女皇武则天不可一世,对狄仁杰却十分敬重,常称这位比她小六岁的宰相为“国老”而不叫出他的名字。狄仁杰入见时,她也总是不让他跪拜行礼,还说:“每次看到国老下拜,朕身上也觉得一阵疼痛。”狄仁杰去世,七十六岁高龄的武则天痛哭失声,伤心地说:“朝堂空矣!”后来每当国家有大事决定不了的时候,她就会想起狄仁杰,黯然叹息:“老天为什么这么早就夺走了我的国老啊!”

给女人当差不容易,在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女皇帝手下为臣,更是艰难,谁不畏惧则天皇帝的严刑峻法铁腕无情?她可是连自己的亲生儿女都能下手诛杀的。可狄仁杰,一个仅仅是明经出身的官员——唐科举重进士轻明经,明经出身为人轻视,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之说——居然能赢得这位冷血皇帝如此真心敬重,究竟凭的是什么?

难道,狄仁杰擅长的,也是甘草那样的调和功夫吗?

相反,狄仁杰以疾恶如仇出名,惜墨如金的史书详细地记下了他的几次犯颜直谏。高宗时有两位武将误砍了太宗昭陵上的一棵柏树,在皇家祖坟上动土,高宗自然大怒,下旨要处死这两个糊涂油迷了心的倒霉鬼。大理丞狄仁杰上奏了,说那两人罪不当死,高宗更是火上浇油,怒道:“这两个混蛋使我做了不孝子,我一定要杀了他们!”在场的大臣都给仁杰使眼色,意思是你何苦蹚这浑水呢,仁杰只作不懂,侃侃而谈:“根据国法,那两人不足死罪,现在陛下以昭陵一株柏杀二将军,千载之后人们将如何评价您呢?”硬是用身后名声迫使高宗赦免了二将的死罪。这不过是牛刀小试,毕竟拯救弱者相对算是容易的,狄仁杰的锋芒很快指向了权贵。其时,左司郎中王本立仗着皇帝宠信擅作威福,一般大臣都很怕他,又是仁杰挺身而出,弹劾其人不法,要求交付法司审理。高宗还想包庇王本立,仁杰毅然奏曰:“陛下何必怜惜一个罪人而亏负王法呢?如果陛下定要曲赦本立,那么就请将臣放逐于无人之境,以告诫后世忠臣。”话说到这份上,高宗无可奈何,只好将本立依法定罪,“由是朝廷肃然”。

狄仁杰的耿直也使他付出过代价。高宗死后武则天执政,称帝的苗头越来越明显,唐宗室诸王感到岌岌可危,于垂拱四年纷纷起兵反武;只是这些富贵王孙岂是武则天对手,很快便被平定了。宰相张光辅自恃平越王叛乱有功,纵容部下大肆勒索钱财,狄仁杰时任豫州刺史,断然抵制。光辅大怒:“你一个地方官竟敢轻视我堂堂元帅吗?”狄仁杰回答:“乱河南的,一个越王罢了,如今一个越王死了却还有千万个越王活着。”光辅勒令他解释,仁杰慨然道:“您率大军平一乱臣,却不知收敛兵锋,纵其暴横,而且杀戮降卒以邀战功,使无罪之人肝脑涂地,此岂不是又有一万个越王复生吗?我怕冤声腾沸,上彻于天啊。”他越说越激动,竟然对当朝宰相说出了这样的话:“我若有尚方斩马剑斩了大人,就算就此送命,也是视死如归!”光辅目瞪口呆无言以对,恨其入骨。回京后便奏仁杰骄横无礼,贬了他的官。

升迁也好、贬斥也罢,狄仁杰全然不以为意,他只是凭着胸中一腔正气行事,坦然而无畏。人间强暴算得了什么?他连幽冥鬼神也不怕!一次高宗出巡要经过一个妒女祠,有人奏称民间传说盛服经过此祠的必将招致风雷之灾,建议发动数万人另开一条御道。狄仁杰说:“天子之行,千乘万骑,风伯清尘,雨师洒道,一个妒女岂能作怪?”这才免除了一场浩大的劳役。高宗闻后不禁赞叹:“真是个大丈夫啊!”后来仁杰巡抚江南,见此处滥造祠庙盛行巫风,立即下令捣毁**祠1700多间,江南风气为之一变。如果说妒女**祠什么的小鬼卑神还好下手,那么他对当时被武则天奉为国教的佛教的抵制更属难得。有次一个胡僧邀请武则天观看安葬佛骨舍利,武则天欣然答应,狄仁杰跪于马前拦奏:“佛者,夷狄之神,不足以屈天下之主。”终使武则天中道而还。后来武则天欲造大佛,预计费用数百万,又是狄仁杰上疏谏阻才罢免这劳民伤财的工程。

这种在人、鬼、神面前的浩然正气,已经足以垂训万世,仅此一节,狄仁杰便已不朽;然而,这种直臣青史上代不绝书,乃至于将各人的事迹混淆了都不会有大错,反正都是那种神情:面对刀锯油锅凛然直立、横眉竖目据理力争……不是说这样的人不可敬,只是审美疲劳是谁也难以避免的。所以每当读史看到此类文字,很多人感佩之余常不免要打上几个哈欠。

然而狄仁杰绝没如此简单,他有自己鲜明的特点。仅凭着耿直正气是很难成为国老的,毕竟历史上如唐太宗那样善听逆耳之言的明君不多——即便是太宗,也好几次被多嘴的魏征恼得欲下杀手,谁喜欢身边老站着个又硬又酸的家伙,随时随地不留情面地纠正自己偶然的放纵呢?何况喜怒无常的武则天?

狄仁杰有着极其出众的智慧。

早在大理丞位上,狄仁杰便显示出了杰出的才能,短短一年判决了大量积压案件,涉及一万七千多人,无一冤诉,从此他断狱如神的名声大振。荷兰人高罗佩以此为基础,创作了一部著名的侦探小说,风行全球,“JudgeDee(狄法官)”成了欧美家喻户晓的东方神探,足以与福尔摩斯、波洛平起平坐。

智者不仅能分辨真伪善恶,更能自救。狄仁杰凭借他的智慧躲过了一次血光之灾。武则天刚称帝时,根基不稳,便施行恐怖政策。狄仁杰等七位大臣遭酷吏来俊臣诬构谋反,被下狱。按理遭此不白之冤,任谁都得竭力分辩,但狄仁杰一问之下便认了罪:“大周革命,万物唯新,唐朝旧臣,甘从诛戮。反是实!”狄相居然如此爽快,连来俊臣都有些意外,心满意足之余也就不再用刑,狄仁杰免受了不少皮肉之苦。狄仁杰此非常之举,一来是他烂熟唐律,知道有条律令是“一问即承反者例得减死”,为最坏结果预留地步;二来也是为了使来俊臣等放松警惕。果然,定案后看守只等行刑,不复严备。于是仁杰撕碎被子,在碎布上写了申述状,缝入棉衣,以天气已热为由请狱吏转送家人去其棉。其子得冤状后持书上告,武则天召狄仁杰面询:“你为何要承认谋反?”狄仁杰从容回答:“那时若不认罪,老臣早已死于鞭下了。”武则天又问:“那你写《谢死表》又是为何?”——此表是来俊臣为置仁杰死地令人替写的,仁杰回答:“臣无此表。”武则天仔细一对笔迹便弄明白了真相,立即下令释放狄仁杰等人。

由此看出,狄仁杰绝不是像历史上大多数忠臣那样只认死理一根筋,他明白变通的重要性,更有变通的能力。耿直正气,加大智慧,他已经具备了做一个国老最重要的素质。

当然,做一位合格的国老,还得有其他一些必备的因素,比如仁爱宽容、处政精干等等。不必怀疑狄仁杰的处政能力,天生的智慧加上多年的历练——他由基层做起,历任判佐、法曹、县令、司马、刺史、郎中、内史、御史、巡抚、都督、元帅,直至宰相——无论在哪个职位上,都能发出耀眼的光芒。更不用怀疑他的仁爱——且不说对平民,就是那些被卷入战乱成为俘虏的罪民,他也要想方设法挽救,譬如那次越王之乱,他恳请武则天开恩,免那些被胁迫的人一死,一次就从刽子手刀下救下了两千多人;而那回驱逐进犯河北的突厥后,他更是替那些被裹胁投敌的百姓求情,希望武则天“曲赦河北,一不问罪”。

武则天一概准奏。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