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2章(第1页)
第1012章
这一身行头,既符合他“读书人”的身份,又在低调中透着一种不凡的底蕴。
跟在崇祯身后的几名随从,皆穿着结实的青布短褂,肩宽腰细,肌肉虬结。
他们背着沉重的行囊,沉默寡言,头戴斗笠压低了帽檐。
但若有江湖中人在此,定能从他们偶尔抬眼时射出的锐利寒芒中看出,这些人绝非普通的书童家丁,而是手上沾过血的练家子。
他们都是锦衣卫中精挑细选的高手。
这艘看似普通的乌篷船,更是内务府为了皇帝出行特制的。
船底采用了最坚硬的铁力木,船板夹层中暗藏着防箭的铁皮,船舱内部看似朴素,实则极为舒适精巧。
就连在船头船尾忙活的那几个皮肤黝黑、满手老茧的船工,实际上也是禁军水师里百里挑一的浪里白条。
“开船吧。”
崇祯站在船头,负手而立,江风吹动他的衣摆猎猎作响。
随着一声悠长的号子,乌篷船缓缓驶离码头,逆流而上,融入了滚滚长江之中。
。。。。。。
行程的前几日,风平浪静。
崇祯的心情极好,终于暂时摆脱了堆积如山的奏疏,摆脱了那些永远只会喊“陛下圣明”的大臣。
他白日里站在船头,看两岸青山相对出,看孤帆一片日边来;
夜里则在舱中点起油灯,听着江涛声,翻看两页闲书。
这次出行,崇祯身边只带了一位文臣,翰林院学士汪应辰。
汪应辰今年不过二十七岁,是崇祯登基后第一次科举的状元郎。
当年那个十八岁就在金殿上慷慨陈词、指点江山的天才少年,如今已近而立之年,蓄起了短须,褪去了青涩,多了几分沉稳与干练。
汪应辰如今在内阁任职,不过此时的大宋内阁,还不是后来明朝那个权倾朝野的决策机构,它更像是皇帝的高级秘书处和顾问团,负责票拟和提供建议,并无实权。
崇祯带上他,一是看重汪应辰的才华和敏锐,二是想借机栽培,看看这位昔日的神童,能否堪当大任。
“圣锡(汪应辰字),来。”
这一日,船行至皖赣交界江面,江面变得宽阔无比,崇祯招呼正在舱内整理文书的汪应辰来到船头。
“你看这江面上来往的船只,比之朕刚登基时如何?”崇祯指着江面上络绎不绝的漕船、商船问道。
汪应辰拱手道:“回先生(微服时称呼),如今江面帆影遮日,百舸争流,臣记得靖康元年时,江上盗匪横行,商旅裹足,如今盛况,皆赖朝廷水师清剿得力,以及。。。。。。南北一统,商路畅通。”
崇祯微微颔首:“漕运乃国之血脉,如今北方初定,重建需要大量钱粮物资,这条长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繁忙,朕这次西行,一来是看景,二来也是想亲眼看看这条血脉到底通不通畅,有没有什么肠梗阻。”
汪应辰闻弦歌而知雅意,低声道:“先生高见,臣在内阁看过户部的奏报,近年来长江中游,常有地方豪强把持码头、强买强卖,甚至勾结贪官污吏,对过往商船私设关卡,征收重税,这些毒瘤若不清除,漕运迟早要出大问题。”
崇祯冷哼一声:“天下初定,总有些魑魅魍魉想趁着浑水摸鱼,朕倒要看看,是哪路神仙,敢截朕的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