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心中有佛手里有刀(第3页)
可和平建议时期,官场处置文官抛头露面较多。
不得已,就出现了三品文官领导二品,甚至于从一品武官。
这个奇葩现象的追踪,现在看来应该从永乐朝慢慢开始的。
这次,徐钦就带了个头。
所以,历史上大明朝到了崇祯年间,这个奇葩倒成了常态化。
因为朱棣渡江是先入金川门进入南京城,所以,本次出征,同样由金川门出发。
朱棣称帝之后,南直隶四周是望风而降。
而天下无敌的燕军铁骑,压根就没有踏足南直隶的核心区域。
当初准备攻击扬州城,守城主将降了,燕军连城都没入,直接杀向镇江。
淮安就更不用说了,朱棣完全是绕过去走的。
金川门的镝楼上,文渊阁的几位学士,除了解缙着绯色,其他人都是身穿绿袍。
他们正聚在一起目送大军出城。
枪矛如林、旌旗蔽天,冰冷的战甲在烈日下闪耀着寒光。
铠甲上斑驳着洗不掉的血迹,在阳光下反射出让人心悸的光芒。
这样雄壮又充满肃杀之气的大军,让站在城头观望的学士们,不由得感到胆战心惊。
就连自诩见惯世面的解缙,心里也暗自打起鼓来。
文渊阁七大才子,徐钦只带上两个,作为自己的大秘。
一个是杨士奇,另一个是杨荣。
三杨中就有二杨了。
七人中有两个知点兵的,一个叫金幼孜,是个合适的首长身前的战术参谋,跟东汉诸葛孔明手下的法正那般角色。
另一个便是杨荣,他擅长屯田、边防、粮饷等筹划和后勤的事情。
这个正是徐钦这次出征所需人才。
让人瞧不明白的是,徐钦带的另一个大秘是杨士奇,而不是解缙。
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解缙太孤傲,不太合群,虽有才华但不好用。
杨士奇则不一样,人家谦卑。
当初,讨论摊丁入亩这件事时,解缙和另外两人有不同意见,一句话就是不妥。
不过,既然皇上决定了,他们只能不留话柄地侧面讨论一番。
作为文渊阁的主阁大学士,今日的解缙是又气又妒。
「皇权的精髓,就是心中有佛,手里有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