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儒释道之争(第2页)
[16](东晋)葛洪:《抱朴子内篇校释》卷18《地真》。
[17](东晋)葛洪:《抱朴子内篇校释》卷8《释滞》。
[18](东晋)葛洪:《抱朴子内篇校释》卷2《论仙》。
[19](东晋)葛洪:《抱朴子内篇校释》卷4《金丹》。
[20](东晋)葛洪:《抱朴子内篇校释》卷4《金丹》。
[21](东晋)葛洪:《抱朴子内篇校释》卷4《金丹》。
[22](东晋)葛洪:《抱朴子内篇校释》卷11《仙药》。
[23](东晋)葛洪:《抱朴子内篇校释》卷3《对俗》。
[24](唐)房玄龄:《晋书》卷80《王羲之传》。
[25](唐)房玄龄:《晋书》卷77《何充传》。
[26](唐)房玄龄:《晋书》卷67《郗愔传》。
[27](唐)房玄龄:《晋书》卷100《孙恩传》。
[28](唐)房玄龄:《晋书》卷100《孙恩传》。
[29](唐)房玄龄:《晋书》卷100《孙恩传》。
[30](唐)房玄龄:《晋书》卷100《孙恩传》。
[31](明)孙穀编:《古微书》卷32《河图纬》。
[32](北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卷3《道教本始部》。
[33](南朝梁)陶弘景:《真诰》叙录。
[34](北齐)魏收:《魏书》卷114《释老志》。
[35]《道藏》第18册《老君音诵诫经》。
[36](北齐)魏收:《魏书》卷114《释老志》。
[37](唐)孟安排:《道教义枢》卷2引《正一法文经图科戒品》。
[38](唐)释道宣:《广弘明集》卷24《问沙汰释李诏》。
[39](南朝梁)释僧祐:《出三藏记集》卷13《竺牧兰传》。
[40](后秦)鸠摩罗什译:《妙法莲华经》卷7《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41](南朝梁)释慧皎:《高僧传》卷9《佛图澄传》。
[42](南朝梁)释慧皎:《高僧传》卷5《义解》。
[43](唐)房玄龄:《晋书》卷117《载记》。
[44](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卷上《言语》。
[45](南朝梁)释慧皎:《高僧传》卷1《帛尸梨密多罗传》。
[46](南朝梁)释慧皎:《高僧传》卷4《竺法潜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