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6章 温存之事日后再做(第4页)
她忽然明白:有人不仅想阻止记忆复苏,还想窃取火种本身。
她立即联系陈砚,启动应急预案:提前迁移高危埋藏点,加强安保力量,同时通过媒体公开呼吁:“这些陶罐里装的不是秘密,是尊严。请守护它们,如同守护你母亲的名字。”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公众反应空前激烈。数百名志愿者自发组成“护匣队”,轮流值守各埋藏点周边;有退休教师带着孙子去巡逻;有盲人妇女坚持每天用手抚摸纪念碑上的名字,说“我要记住它们的形状”。
而在内蒙古监狱,那位姓李的服刑人员写下万字供述材料,详述二十年前一起拐卖案背后的权钱交易网络,牵涉多名公职人员。他在信末写道:
>“我不知道这样做能不能赎罪。
>但我终于敢直视镜子里的自己了。
>如果哪天我能自由行走,请让我去每一个‘时间信箱’前站岗。
>那些名字,比我更重要。”
案件重启调查,高层震怒。三个月内,十余人落网,其中一人竟是当年阻挠林素心办学的地方官员之子。
正义迟来,但终究未缺席。
秋天来临,“她谱”团队迎来第一百万名学员注册。是一位九十二岁的老太太,名叫郑素梅,浙江绍兴人。她年轻时曾是越剧演员,因婚姻中断艺术生涯,晚年失语多年。孙子送她来上课时说:“奶奶最近总指着镜子喃喃自语,我们听不清,但她好像在练发音。”
经过评估,语言康复师设计了个别化课程。一个月后,老人第一次清晰说出三个字:“郑??素??梅。”
全场掌声雷动。
她颤巍巍举起笔,在纸上写下自己名字,然后抬头微笑:“我还记得《梁祝》第一句唱词。”
那一刻,音乐教室响起苍老却坚定的嗓音: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
不是祝英台,而是她自己。
林小禾站在窗外,泪流满面。
冬至那天,全球“时间信箱”守护行动圆满收官。十万个陶罐安然静卧大地,等待春天召唤。
当晚,林小禾独自回到怒江边的夜校。展厅灯火通明,苏晓正在整理最新一批口述史录音。
“你觉得,二十年后的人会怎么看待我们?”苏晓忽然问。
林小禾望向窗外,月光洒在吊桥上,宛如银河垂落。
“也许他们会说,那是一群傻女人,非要去找不存在的名字。”她轻声道,“但只要有一个女孩将来能挺直腰板说‘我叫XXX,这是我妈妈的名字,这是我外婆的名字’,就够了。”
她走到“无名墙”前,取出一枚新绣片??这次是苏晓的母亲亲手所制,上面用金线绣着三个字:“苏文秀”。
“这是我妈。”苏晓摸着绣片,声音微颤,“她昨天第一次在身份证上看到自己的名字被正式更正。她说,像做梦。”
林小禾将绣片挂上墙,与其他成千上万的名字并列。
墙上光影流动,仿佛无数灵魂在低语。
她忽然转身,拿起粉笔,在展厅空白墙壁上写下一句话:
>“当我们不再沉默,历史便有了新的开头。”
然后,她对着满墙名字,轻轻鞠躬。
门外,春风正悄然掠过海棠枝头,嫩芽初绽,如星火燎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