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495章 连死都不敢死(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嬷嬷听到叛军马上就要攻陷京都城打到宫里来时,就惊住了。

薛神医一喊,嬷嬷急忙回过神来,去拉小公主。

小公主不走:“母后没回紫宸宫,我要去找母后!”

“你母后在机军处有你弟弟保护,你赶紧回紫宸宫去躲着,别再乱跑!”

薛神医说完,见小公主挣扎着还要往军机处去寻母后,急得山羊胡都翘了起来:“哎呀呀,你们是真不知道凶险啊,叛军打入宫里来,会见人就杀,见东西就抢,见到漂亮宫女就拖到廊下屋后…”

薛神医看着小公。。。。。。

冬去春来,海棠树根下的陶罐静静沉睡,而地上的世界已悄然翻页。2034年的春风尚未吹至,可“昭明计划”的枝蔓早已爬过山川河流,在无数被遗忘的角落开出细小却倔强的花。

林小禾站在云南怒江边的一座吊桥上,脚下是奔腾的碧水,身后是一间由废弃粮仓改建的夜校。这里曾是贩运人口的中转站,如今墙上贴满了妇女们亲手写的名字卡片??“李阿?”“娜香”“杨秀兰”,一个个用红笔圈出,像一颗颗从泥土里挖出的玉石。

她手中握着一份刚收到的报告:全国已有七百一十二个村庄完成女性族谱补录试点,其中两百三十九个家族主动邀请“她谱”团队参与修谱;数据库累计收录女性生平记录四万六千余条,最久远的一位生于清道光年间,名唤“陈婉如”,事迹仅存于族中一口古井旁的石刻:“此井为其独资开凿,泽被三代。”

“老师!”一个清亮的声音打断思绪。扎羊角辫的小女孩??如今已是十五岁的志愿者周晓兰??蹦跳着跑来,手里举着一本泛黄的册子,“我在奶奶老箱子里翻到这个!她说她娘临死前塞给她的,一直不敢看。”

林小禾接过翻开,是一本手抄《女诫》残卷,但夹层里竟藏着另一本书皮,写着《女子算学初阶》,字迹娟秀有力。扉页上一行小字:“赠爱女玉兰,愿汝心有数,行不依人。母字慧贞,民国廿三年春。”

“慧贞?”林小禾心头一震。这名字不在现有档案中。她迅速拍照上传至“她谱”系统,AI比对三分钟后跳出提示:疑似与1935年湘南女子师范失联教师沈慧贞为同一人,其论文《论女子教育与国运》曾获当时教育部嘉奖,后因战乱失踪。

“你外婆叫什么?”她轻声问晓兰。

“我外婆……没人叫过她名字。”女孩低头,“都喊‘老周家的’。”

“那你现在知道她叫周玉兰了,是不是?”林小禾微笑。

“嗯!”晓兰用力点头,“我还教她写了自己名字!虽然歪歪扭扭的,但她天天练,说要写给妈妈看??我妈走丢了快三十年了。”

林小禾握住她的手,没说话。这样的故事太多。每一个识字班背后,都是断裂的血脉、错位的人生、被强行抹去的身份。而她们所做的,不过是把一根根断线重新捻起,哪怕只能接回一个音节,一声呼唤。

回到总部那晚,暴雨突至。闪电划破天际时,陈砚急匆匆推门进来,脸色凝重:“缅甸那边出事了。”

原来,边境一名十三岁女童志愿者在教村妇辨认身份证时,被亲族以“败坏门风”为由绑回家中,逼其焚毁教材。女孩趁夜逃出,藏身山洞三天,靠背诵《识字歌》保持清醒。最终由当地修女联络警方解救,但她右手被火钳烫伤,无法再执笔。

“她留了话。”陈砚递上录音笔,“她说,请告诉林老师,我不怕疼,就怕忘了字。”

林小禾按下播放键,稚嫩声音穿透雨幕:“我是娜乌,不是‘那个丫头’。我会写我的名字,一笔一划,都在心里。如果有一天我死了,请把我埋在有书的地方。”

她闭眼良久,忽然起身拨通国际长途,联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曼谷办事处,申请将“防拐识字课”纳入东南亚跨境教育援助项目。挂电话后,她打开电脑,在“她谱”首页发布紧急倡议:

>“我们不再等待许可。

>从今往后,每教会一个女人认一个字,就是一次救援行动。

>每记录下一个名字,就是一场审判??对暴力、对遗忘、对剥夺的无声宣判。

>我们不求赦免,只求看见。

>若无人倾听,请让大地记住。”

消息发出不到八小时,全球响应如潮。日本京都一所女子中学发起“一人一字”活动,学生轮流抄写中国被拐妇女名单;法国巴黎左岸书店自发设立“她谱角”,展出各国无名女性口述史;甚至有一位匿名程序员开发出加密语音存档程序,允许受困女性用方言录制遗言,自动上传至分布式服务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