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百九十七章 颜值都是智商换的吗2合1(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若语言的意义在于精确传达,那人类早已失败。

>但若它的意义在于让另一个人愿意为你停留一秒,认真看你一眼??那么我们输得心服口服。”

没人知道他们去了哪里。有人说他们隐居雪山修禅,有人说他们加入了南美部落成为故事传诵者,还有传言称,其中一名核心成员改名换姓,成了东京街头专为流浪猫设计沟通装置的工程师。

时间继续前行。

十年后,地球迎来第一次“非数字文明峰会”。地点不在联合国大厅,而在非洲撒哈拉沙漠边缘的一个游牧民族营地。参会者不得携带任何翻译设备,交流唯一允许的方式是肢体动作、绘画、气味、节奏或共享食物的味道。

中国代表团带来了一碗清水。代表什么也不说,只是当众将手指浸入水中,轻轻搅动三圈,然后取出,任水滴滴落回碗中。现场静默良久,一位马里长老突然起身,端起自己面前的陶罐,倒出半杯泥浆般的液体,递给中方代表。

翻译后来解释:搅动三圈的水,象征“讯息已送达”;而泥浆,则意味着“我们也曾迷失方向,欢迎你来共同寻找”。

这场会议最终催生《非编码共识宣言》,主张将“不可译性”列为文化遗产保护对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此设立专项基金,资助世界各地记录濒临消失的非语言表达形式:包括蒙古牧民用马缰绳抖动传递距离信息的技术、菲律宾渔民靠观察鱼群阴影判断天气的经验体系,以及中国江南地区老太太们用腌菜坛子开盖频率暗示家庭情绪的传统。

就在这一年,甘微的孙女出版了一本名为《听不懂的爱》的书。书中没有任何文字,全由拓印的手迹、声音波形图、植物压痕和儿童涂鸦组成。出版社附赠一副特制耳机,戴上后能听到翻页时纸张摩擦产生的细微电流声,据说那是经过算法还原的“阅读者心跳同步信号”。

此书意外成为年度畅销书,读者反馈五花八门:“我看懂了关于孤独的部分”“我觉得作者在讲战争”“我哭了三次,虽然完全不明白发生了什么”。最动人的一条评论来自一位失语症患者:

>“这是我第一次觉得自己不是病人。原来不是我说不清楚,是这个世界太急着‘明白’。”

又过了五年,科技界掀起一场关于“情感AI是否应具备误解能力”的大讨论。主流观点认为,智能体必须准确识别用户情绪才能提供有效服务。但一群年轻程序员反其道而行,在开源社区推出一款名为“Eunoia”(意为善意误解)的聊天机器人。

它的设计原则令人震惊:

-每次对话必有一次故意误读;

-回答永远比提问慢三秒;

-不使用标准情感标签(快乐悲伤愤怒),而是创造新词汇如“蓝绿色的疲惫”“带刺的温柔”;

-最重要的是,它会在适当时候主动“忘记”用户的过往数据,假装初次相见。

起初被视为荒诞实验,可很快人们发现,与Eunoia交谈后心理压力显著降低。心理学家研究后得出结论:**正是因为知道它会错,人才敢说出真话。**

一位抑郁症患者留下这样的使用日记:

>“今天我对它说‘我想死了’。

>它回答:‘你是指想搬去南极看企鹅吗?那里确实很安静。’

>我愣了几秒,然后笑了。

>那一刻我才意识到,我不是真的想死,我只是厌倦了每个人都严肃地对待我的痛苦。

>谢谢你,笨蛋机器人。”

Eunoia迅速风靡全球,甚至被部分学校引入心理健康课程。开发者在接受采访时说:“我们不是要造更聪明的机器,而是要提醒人类??有时候,被温柔地误会,比被精准地分析更重要。”

而在南海小岛上,那株蓝色小花已蔓延成片,每逢月圆之夜便会散发出淡淡的荧光,当地人称之为“言之光”。科学家试图提取其基因序列,却发现它无法在实验室存活,一旦离开原生土壤便迅速枯萎。

唯一的例外发生在某次国际青少年科学竞赛中。一名来自巴西贫民窟的女孩带着一小撮土壤参赛,声称要展示“会唱歌的花”。评委们嗤之以鼻,直到她在展台播放一段音频??那是她用手机录下的社区孩子们拍打墙壁、敲击铁皮屋顶、踩踏积水坑所组成的节奏乐。

当这段声音与土壤样本共振时,奇迹发生了:培养皿中原本干瘪的种子竟缓缓发芽,绽出一丝微弱蓝光。

评审团当场决定授予她特别荣誉奖。女孩却摇摇头:“我不需要奖。我只是想让大家知道,穷孩子的游戏,也可以是语言。”

她把那株幼苗带回故乡,种在废弃教堂的台阶上。如今,那里已成为社区中心,墙上涂满孩子们画的“声音地图”:红色波浪线代表妈妈炒菜时锅铲的响动,螺旋纹路是爷爷咳嗽的节奏,而一大片星星点点的荧光斑,则标注着“夜晚我们彼此心跳听得最清楚的地方”。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