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节 副刊的内容组织(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第三节副刊的内容组织

不论什么样的副刊,都隶属于整张报纸。副刊稿件的策划、选编等与新闻稿件的处理有相似之处,更有自己的特殊之处。除了学术性、专业性副刊的特殊要求和实用性副刊的知识强调介绍需具体外,就一般的副刊内容,可考虑从以下一些方面着手。

一、凸显时代风貌

副刊的内容形形色色、包罗万象,虽没有像新闻版的报道那样特别强调新闻价值中的时效性,但它毕竟与所属的报纸有关联,也和读者一样存于相同的时空中,那么,副刊也应和新闻一样要反映现实变化、追踪世事发展而具有时代气息。各个时期不同的政治环境、经济形势、文化活动、科技面貌、日常生活等各方面的社会状况,它们对影响和制约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水准,也会产生直接影响。

前面第三章讲到的对新闻稿件的选择要着眼新闻价值、社会效果及报纸特色三方面,这几点同样可以作为副刊稿件选编的参考。副刊和新闻报道一样都是站立于时代的潮头,像航行在时空不断变换的河流上的帆船,时时处于流动的状态前进,体现着一定时期内涵的审美信息,伴随并影响着读者的观念。因此,副刊稿件的选编,除学术性、专业性刊物的特殊要求和实用性外,应多多关注这几方面的内容:拓展延伸阐述国内外大事,有助于人们开阔视野,拓展思维,把握世事的风云变幻和时代脉搏;宣传新知识、新经验、新成就,它们闪烁着人类智慧的光辉,是人类劳动创造的结晶,使人引以为豪,给人以鼓舞激励;反映文化活动,给人带来赏心悦目、心旷神怡的欢愉情绪;揭露存在问题,鞭笞丑恶现象,分析其产生根源的原因和探讨解决的办法,人们可从中警惕,吸取教训提高觉悟,动员起各方力量参与解决问题,抑制丑陋蔓延,等等。

图8-14《人民日报》的《议政建言》

如果将报纸比作茂密森林,副刊宛若林中一条连绵不绝的溪流,如果回头这条溪流追溯,会发现它时而舒缓不迫,时而激流湍急,时而发出低吟似的轻音,时而响起林涛般的震响。副刊和新闻一样同样给人展示着五彩斑斓的历史画面,各个时期它也给人提供了解社会变革、参与社会交往的活力。今天的副刊,也是明天的历史。如《人民日报》的《热点解读》、《读者来信》、《新农村周刊》、《政策解读》、《议政建言》(见图8-14)、《民生周刊》、《声音》、《思想纵横》等副刊的专刊、栏目的时代感都非常强,配合新闻事件的宣传报道,在积极引导国内舆论、影响国际舆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有的稿件谈古论今,讲述浩如烟海的史诗画卷,回顾名垂青史的著名人物,解析趣味横生的掌故典籍,只要找到历史和现实的交叉点,以史为镜古为今用,这些稿件都是副刊的题材。如百岁老人张学良将军在夏威夷去世,各种新闻媒体都争先恐后地报道了这一消息。报纸的副刊后发制人,不少报纸在以大量的篇幅,详细披露了张学良在多年前向他人诉说的自己对“西安事变”的观点、对蒋介石的看法、他为何遁入空门、对自己一生是非功过的评价等。这些内容虽然都是过去的事,读者却津津乐道,表明它们和时代是相联系在一起的。同样,副刊对已报道过的一些自然美景如广西乐业“天坑”原始景观、云南抚仙湖水下古城道等,副刊以旅游通讯形式配合若干照片发表,这样的内容对许多读者来说仍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二、扩大社会认知

副刊内容涵盖整个现实世界,大至国际风云变幻,世事兴衰,小至人们休闲养生,弄草垂钓,无所不及。对于国家的政治、经济、法律、军事、宗教、文化、科技、体育以及习俗风尚、日常生活等,都可在副刊上找到踪影,读者可以从中了解到丰富多彩的社会现实,从而开阔眼界,拓宽思维,提高认识生活、洞察世事、把握时代的能力。这些,就是副刊对于读者扩大社会认知的作用,编辑的稿件选编,应予这方面关注。说得具体一点,这种认知作用,主要体现于通过副刊展现在读者面前的社会生活的真情实景,引起人对实践活动的再审视,总结得失,从而对社会、人生以及其他方面的积极思考,进一步扩大对世界的认知视野,以便推动社会更好地向前发展。

图8-15《人民日报》的《民主政治周刊》

就对扩大社会与人生的认识来讲,副刊稿件应多反映现实生活中的光明与黑暗、生命与死亡、崇高与卑下、欢庆与忧伤、明朗与混浊、鲜花与棘刺、莺歌燕舞与刀光剑影等种种人间的喜怒哀乐、憎爱情仇,使读者从中感受到现实社会的丰富性、复杂性。从而在思想上和行为上,做好生活中既可能前程似锦、一帆风顺取得成功,又可能遭遇挫折、面临千辛万苦的准备。读者增添了这样的认识,纵然面对鲜花簇拥,依旧心如明镜,“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会在人生的道路上变得逐渐成熟起来,如《人民日报》2013年8月7日的《民主政治周刊》(见图8-15)。

过去在“征服自然”的口号下,人们视自然界为无穷索取的对象,一味向自然界高歌猛进、无休止开发。结果生态受到破坏,环境恶化,灾害频繁,损失惨重。越来越多的灾害新闻促使人思索,认识到是人类对自然掠夺式的经营,导致植被毁坏、水土流失、物种减少等环境恶化。而环境的恶化则是发生洪水、干旱、塌方、病虫害等灾害的重要原因。在报纸的副刊上开设专版、专栏,就这些内容进行较为详细的阐述、分析,会促使普通读者更好地认识协调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提高认识保护生态,保护自然的重要性。

十八大期间,各家报纸特别是以《人民日报》为首的党报,都在副刊上从宏观到微观,连续再现了我国各地近年来在各个领域生机勃勃勃、绚丽多姿的画卷,并满怀**地预示未来更加兴旺发达、辉煌美好的前景。这些内容,令无数读者**气回肠,也增添了对国家的认知。放下报纸,仿佛耳边仍回响着祖国一日千里、惊天动地的脚步声,眼前浮动着中华民族“只争朝夕”、拼搏进取的壮丽图景,从而,对在新世纪里的中华民族的复兴、对“中国梦”的实现充满信心。这种“主旋律”的稿件,是副刊编辑随时都应重视选编的。

许多报纸都开设不少衣食住行的副刊,为读者提供各种服务。需注意的是,这些服务应讲究科学性,不可盲从跟风,把一些不靠谱的东西搬上版面。当下一些保健品、偏方土方、“风水大师”、“中医世家”、“专家学者”等往往吹得神乎其神甚至完全是坑蒙拐骗,副刊编辑要从科学的角度去考察而迷信。

三、关注思想教育

副刊的内容是一种精神产品,是作者对现实生活进行思考、提炼、分析后诉诸笔下的产物,融会了作者的世界观、价值观和审美观,常在作品中寄寓了一种社会理想和道德标准,因而它会体现出某种教育作用,对社会道德、人的思想产生影响。

社会发展不断刷新生活,也不断推动着社会前进,使人们的现实生活和精神面貌日益充实丰满。报纸副刊的功能之一,就在于表现他们身上体现出来的美的行为、美的品格。其表现的目的,也是让社会主体的人民群众在报纸上“直观自身”,如马克思所说:“通过我的活动,我就会实现我的真正本质,我的人的社会的本质,我们的产品就会同时是些镜子,对着我们光辉灿烂地放射出我们的本质。”[3]在改造世界实践中奋斗不息者的崇高的思想,顽强的意志,丰富的情感,都是令人肃然起敬的。他们人物来自于大众,副刊上表现他们,让读者看到人自身的价值、力量、智慧和才能,目的和理想的实现。这些人物的思想、行为、品质又总是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众自身的思想行为与道德准则。因而,不能小看副刊所体现出来的教育性,在现实生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编辑理应重视选编这样的稿件。

副刊的教育意义,不光是从哪些激动人心、备受鼓舞的“主旋律”内容中体现出来,也可以从包括反映失业、贫困、环境污染、腐败等社会问题中显示出来,特别配合批评报道进一步揭露那些面目可憎、阴晦丑陋的题材。那些不合乎社会实践的目的性、规律性的违法乱纪、悖于道德的行径,会掀起征伐丑陋的舆论谴责之势,动员起社会行动起来抑制不良行为活动的蔓延。这便是平常所说的舆论监督,它对全社会来说都是思想警钟,极具现实教育作用,宛如一面镜子催人对照着反省自身:我是否也有这些不敢见大庭广众的劣迹?自身行为有无违法乱纪、背离道德?这无异于在灵魂面前拷问自己,净化自己,从而使自己道德得以提升,在工作中、生活中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4]。新闻媒体抓问题、揭丑目的,是为了引起社会的关注,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促进问题的解决。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出现。问题的不断解决,推动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也推动着人的认识不断向前发展。这类稿件,也是编辑应关注选编的,如《人民日报》的《读者来信》(图8-16)。

图8-16《人民日报》的《读者来信》

上述的副刊的社会认知作用,其实认知本身也具有教育意义,在很多情形下它们是融为一体的,很难将两者截然分开,比如前面提到十八大期间各报副刊对国家近些年取得成就的连续反映,都会对读者发挥认知与教育的双重作用。当前,一些电视的选秀节目和网络以媚俗误导大众“娱乐至死”,有着优秀传统的报纸的副刊,没有必要加入这支愚昧“狂欢”的队伍,思想教育的引导远比传播格调不高的娱乐更有价值,更有利于健康的现代社会机体的构建。近年来,“绿豆神医”张悟本、“神仙道长”李一、“气功大师”王林事件的曝光引发受众哗然,其实过去也曾有过个别报纸在副刊上无原则地吹嘘过他们,由此也可看出一些报纸在传播中不注重思想教育而一味追求商业价值的取向。这些事件对编辑来说应引以为戒,有时候对一份副刊稿件的选编,仿佛是在做一场争斗:一方面是理想,一方面是市场,或者说一方面是媒体价值,一方面是商业价值。但不管怎样,读者阅读报纸副刊,虽不是自觉地意识到要接受教育,但编辑可以通过稿件的选编,潜移默化地给读者以某种思想教育,影响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报纸作为民众的喉舌,应该将其视作自己的责任,那些热衷于炒作明星隐私,传播色情、暴力、变态的东西,应是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主流报纸副刊的编辑所不齿的。

四、体现审美品位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