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节 分析稿件新闻价值(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四、内容的显著性

显著性指新闻内容具有令人关注的特质,即其中的人物、事件、时间、空间等具有知名度,为大家所耳熟能详。知名度越高新闻越显著,如同类新闻发生在中南海、兵马俑、故宫、黄山等知名地点,受众对之的关注比发生在一般地点要有兴趣。尤其是公众熟悉的名人,他们与普通百姓相比社会地位较高,并具有较一般人突出的特长、才华或精神等,其言行举止自然地引人注目。

就新闻涉及的人物来讲,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政府官员。官员地位显赫,他们在社会生活中极具话语权,官位越高其言行就越显著。因为官员是代表公众行使权利,他们的活动常常并不只是个人行为而是代表大众,他们的言行举止要在众目睽睽之下受到监督。有的话普通百姓能说,官员就不能说,有的事一般人做了没什么,官员做了就是新闻。如不雅视频的曝光,发生在一般人身上恐怕无人感兴趣,可发生在重庆官员雷政富身上,顷刻间就成了大家关注的对象,受到公众的谴责,并引起司法跟进挖出了一个贪官。

第二,社会名人。如知名英模、科学家、艺术家、企业家、作家、公共知识分子等名流,他们因为在某方面有突出的业绩或专长,经媒体报道后广为人知,公众便对他们的言行予以关注。这类人物既有健在的名人如比尔·盖茨、袁隆平、莫言、杨利伟、方舟子等,也包括逝去的历史名人如鲁迅、梅兰芳、雷锋等,只要发掘到了他们鲜为人知的一些东西,便是报道的题材。社会名人多指那些正面的或有争议的人物,也包括一些臭名昭著的反面人物如黑社会头目、恐怖首领、大毒枭等,其透露出的信息都为大家所关注,如制造“9·11”袭击的基地组织首领本·拉登被击毙,就引得全球媒体争相报道。

第三,娱乐界明星。如影星、歌星、导演、选美小姐、网络红人、体坛宿将、世界冠军等。这些人物因频频亮相媒体为广大受众所熟悉,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事,即便是普通的言行也具显著性而令人瞩目。2013年7月,有报纸传出2014年春晚的总导演是冯小刚的消息,各路媒体便纷纷猜测冯导将邀请哪些人参加春晚、准备什么节目,一时间引得坊间也兴趣盎然地参与建言,等等。娱乐界明星们的动态,永远能给大家带来乐此不疲的娱乐消遣话题。

对普通人来说,如果要成为新闻报道的主角,一般来讲需做出某种不平凡的事如见义勇为、拾巨款交还,或铤而走险犯下要案(如2013年7月20日,山东一位残疾人在首都机场引爆自制炸弹)等,才具有显著性。当然,这种新闻已经和重要性联系在一起了。如果类似新闻发生在上述几类名人身上,显著性就更突出了。

五、内容的趣味性

奇闻趣事的报道内容能使人感到有趣。新闻不强调重要性,只要觉得令人兴趣盎然、带来轻松愉快即可。“兴趣性是事实能够成为新闻事实特别重要的价值属性,因为它是开启新闻发现、选择活动和接收、接受活动的重‘阀门’。”[10]趣味性的新闻没有空间的隔阂,也没有国家种族的藩篱,具有普世性的特点。“趣味无争辩”的观点在“左”的时期受到批判,认为是宣扬资产阶级的东西。一味强调新闻的思想性、指导性,会使得新闻报道充塞枯燥的说教而脱离群众。作为大众传媒,其内容是否有趣是诱发受众关注的重要因素,使人产生兴趣才能发挥效应。否则,“你可以写下最崇高的哲学思想,但是如果没有人来读它,那有什么用处?”[11]新闻同样如此。

从人类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上来看,新闻的趣味性可激发受众相似的心理感受,是不同社会、民族、阶层、集团、地区的受众情感交流的桥梁。在价值观念多元化的世界,不同的社会、民族、群体受到各自属性、利益的制约,各自的思想意志和情感,规定着他们的行为动机、目的和手段,对事物的变动会有仁者见仁的分歧。一些新闻在这个地区、民族受欢迎,而在另外的地区、民族被排斥,这很自然。但各种民族、群体等又都不会脱离整个社会而存在,始终烙有社会性的印记,各自的属性只是全部社会性中的一种。社会性包括一种共同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整体属性,即人类的整体共同性。“口之于味也,有同嗜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12]各种不同的属性除了以其自身特殊的质的规定性相互区别外,同时也因其所蕴含的共同的质相互统一和联系,辩证地统一于现实社会中。这样,大家对许多新闻信息也就有共同感兴趣的一面。《共产党宣言》中就指出:“过去那种地方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财产。”马克思、恩格斯在这里指的是文学的共同性可以起到沟通人民之间的思想感情的作用,作为反映社会真情实景的新闻,更应该起到种作用,“无争辩”的趣味性就是桥梁。如报道自然界的新闻来说,奇妙的流星雨、日食月食、海市蜃楼;春天的生机勃发、夏季的枝繁叶茂、秋日的果实累累、隆冬的雪花飞舞以及蓝天的飞鸟展翅、林间的走兽喧闹、江河的鱼群畅游、山野的花开花落……星空斗移的变迁与沧海桑田的涌动,都洋溢着诱人的新闻,一经报道都趣味横生。

现实中具趣味的事实形形色色,有些是司空见惯的现象人们可能熟视无睹,可一旦由媒体报道出来却显得有趣,带来消遣愉悦。《扬子晚报》设有一个《南京城市·我新闻》的版面,其中《我拍我新闻》栏目专门刊登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记录的有趣现象,如该版刊登的下面照片就饶有兴味,令人捧腹(见图3-7、图3-8)。

图3-7“赶潮换袋”的招牌很醒目

图3-8你走我也能走

新闻的趣味性不只是内容,还包括表现形式上的有趣。有的事实可能显得一般化,但在写作上的表现引人入胜、妙趣横生。如下面这篇报道,其内容只是一只狒狒闯进了一户人家,可作者用拟人化手法,将之表现得幽默诙谐、趣味十足。

狒狒酗酒又洗澡顺手牵羊摸钱包

合众社加州报道:最近,这里一只逃跑的狒狒在多萝西·布鲁莫太太家度过了美妙的时光。她喝黑啤酒,吃东西,然后淋浴,上床就寝。而那吓坏了的太太则畏缩在厨房里。

6岁的温和的狒狒伊丽莎白从一个集市上跑了出来,走了四分之一里路来到布鲁莫太太家。当时布鲁莫太太正在厨房里喝咖啡,没有听见伊丽莎白从前门溜进来。

这只狒狒走进餐厅,尝了橘子和香蕉,然后搜出一品脱黑啤酒。在开怀畅饮之后,伊丽莎白把酒瓶夹在胳膊下,一边吃着樱桃,一边上了楼。她把樱桃核吐在楼梯扶手上。

她喝着啤酒进了洗澡间,扭开所有的水龙头,并爬到浴缸里,用手喷头向墙上喷水。

这时,布鲁莫太太来到院子里。她往楼上看时,正好瞧见伊丽莎白在卧室窗口兴高采烈地挥手致意。布鲁莫太太把自己锁进厨房,而一个邻居去给警察打电话。

伊丽莎白用粉扑把自己扑了一身香粉。在逛了另外三个房间之后,她把自己裹进一床桃红色丝被中。

警察赶到时,她已经喝光了啤酒,倒在**。集市上的一个工作人员很顺利地把她领走了。不过,伊丽莎白拿走了布鲁莫太太的钱包。

“她把我的钱分给每一个人。”布鲁莫太太愤愤地说。

全球经济的一体化的发展,使国家间的交往愈加频繁,互相了解学习,共同创造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要求也会日益迫切。从社会终归要不断融合的长远观点来看,这种精神交流以及实践创造上的共同要求,是民族关系、国家关系发展的潮流。新闻对社会生活的各种变动最真实、直接地反映出来,在国际交往中起着增进了解,缩小分歧,发展友谊的特殊作用。因此,新闻传播应当开阔视野,广泛选材,多报道具有趣味性的新闻,增进人民之间的情感交流。

当然,新闻的趣味性是以真实性、科学性、健康性为前提,趣味不是单纯的猎奇、刺激,那些打着趣味性的旗号兜售封建迷信、伪科学或低俗的东西,是要进行抵制的,以免误导受众,如2012年武汉一家报纸刊载的一篇新闻稿件。

研究报告证明人死后“灵魂”仍在

关于人死后生命是否依然存在的问题一直被各界争论不休,然而俄罗斯《晨报》10月30日文章却指出,这一问题的答案已变成肯定,学者们找到了有力证据证明,人在心跳停止以后依然存在“灵魂”。

研究报告中指出,人的“灵魂”是较之常规神经元更为根本的某种东西。医学教授认为,意识是一直存于在宇宙中,并且很可能是从宇宙大爆炸时期开始的。据他所说,当人的心跳停止,人脑中所存储的信息不会随之消逝,而是继续在宇宙中扩散。根据学者的观点,这一理论可以解释很多经历过临床死亡的人回忆起自己在“深长的隧道里”或者看到“一束白光”这一现象。

学者表示,当人的心跳停止,血液停止流动时,微管失去其量子状态,但存在于其中的量子信息不会被破坏,所以它们就在宇宙中传播散布。所以如果重症监护室的病人存活下来,他们多会讲述那“一束白光”或者看到自己如何“灵魂出窍”;如果病人去世,那么量子信息就会在不确定的期限内存在于肉体之外,即“灵魂”。

报纸作为精神文明的载体,肩负宣传知识的职责,但它传播的应当是健康的知识、科学的知识。这家报纸转载的这篇外媒报道虽有“趣味性”,其内容完全是不科学的。国外也不乏存在与主流科学相异的“伪科学”市场,如那些宣扬2012年是“世界末日”的观点、某些邪教组织的理论等,也是所谓“学者研究”。这篇报道的观点和中国民间有“鬼”的封建迷信说法一样。报纸登载这样的新闻,只能是为那些非科学的迷信观点提供了“外来的理论依据”。所以,这样的“趣味性”是消极的。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