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版面的一般审美特征(第1页)
第四节版面的一般审美特征
一、版面的形式审美特征
对事物的审美,往往先从感知形式因素开始逐步探究事物的内涵实质。面对大自然的美景,首先触动人感官的是自然的各种因素:或明朗或朦胧的色彩,或柔和或突兀的形态,或悠扬或激越的音响,等等。倾心于对某人的欣赏,也常常先为其身材的高大或玲珑,眉毛的粗黑或细弯,皮肤的褐色或白色等形体美的因素所吸引。艺术审美更如此,人们欣赏音乐首先感受到的是曲调的节奏,尽管有时对乐曲所表现出的情感理解较差甚至根本不知道,但仍能在一定程度上被乐曲的旋律所吸引。这些都说明形式在人的审美感受中具有直接性、广泛性的特点,它们是美的内容的载体,是审美主体和客体之间美的信息的桥梁。人们在长期审美活动中反复接触美的形式,便使其有了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当人们接触这些形式时往往忽视它们所表现的内容,仿佛美就在形式本身。柏拉图说:“形式美不是对其他事物的关系来的,而是绝对的,是从它们的本质来的。”[1]柏拉图看到了人类欣赏形式美时的心理特点,即暂时忘却事物的内在本质意义或与人的功利关系,指出了人类的审美实践中形式美的相对独立性。
报纸版面的形式审美亦然。从报纸的历史进程来看,其内容紧随现实的变动而刷新,其版面形式却保持长期的稳定性。版面是编辑创造的结晶与智慧的象征,读者对它感知最直接最迅速的也是形式,由版面的形式美调动起兴趣去审视报纸所登载的内容。
版面审美首先从整体把握,人们打开报纸,第一印象是版面总体布局的知觉形象。如同生活中接触一个人,最先是看到其外在的高矮胖瘦、面相表情,对这个人表象的整体特征把握,其次才逐步细看对象的各个部分,这是审美的一般秩序。读者从版面的整体气氛“总观其势”,所产生的印象决定着他是否进入到报纸天地中去寻找乐趣。版面的整体并不等于各个部分的简单相加,局部编排得再好,游离版面的整体风貌也不能显示出它的美,“管中窥豹”用于版面审美并不适合。如一只丰满、柔润、富有光泽和弹性的女人手臂无疑是很美的,因为它十分迷人,但如果这只手臂被肢解于身体的整体之外,美就随之消失了,因为它已失去了生命的意义。这是关于局部与整体关系。萨多夫斯基在《一般系统论原理》中说:“作为一个整体的事物,它的属性不仅是由个别元素的属性决定的,还不如说是其结构的属性,由所考察客体的独特的综合性的联系决定的。”报纸版面的形式,正是从整体把握才有意义。
因此,各家报纸都注意自己版面的整体形象,并一以贯之追求、保持。如《人民日报》庄重大方,不求细枝末节而具有大家风范;《中国青年报》活泼清新,带着年轻人潇洒自由的气息;《解放军报》整齐划一,表现出军人严整而干练的风采;以及《光明日报》的朴素平实,《中国少年报》的天真灿烂,《北京青年报》的浓眉大眼,等等,主要都是着眼于这些报纸外在形式的整体而言。版面的形式审美首先是以唤起人的愉悦方式实现,它要求以字、画、线等的平衡、比例、节奏来创造出版面整体美,唤起读者美感而引导其对内容的欣赏。版面的整体美主要由下面因素构成。
(一)版面的平衡
平衡是体现事物各部分之间组合关系的最普遍的法则。心理学研究认为,物体形式中使人感觉舒畅愉快的,是那些组织规则的形式。规则的典型标志就是平常所说的对称,即事物以一条线为中轴,上下、左右、前后的形体都均等。人的五官四肢,就体现了人左右两侧形体上的均等,这也是大多数生物形体结构的普遍性形式。“人类之所以把形式上的对称看做是美的,就因为它是生命体的一种正常状态。”[2]大多数工具、器械在形体结构也是对称的。全对称虽是最突出的平衡,但并非是平衡的全部含意。现实中所说的平衡既指这种等形的对称,还包括等量的平衡,一般情况下更多的是指后者,即对应的双方基本等量而不等形,虽然形体上有差异但分量上大体相当,如生活中的以秤称物,秤砣与所称之物只求重量平衡而不求形状与体积相等。这样的平衡在形体结构上有所变化,表现出一种稳定中的动态,更显得具有美感。如下面的版面,其上与下、左与右并不完全相等但大体对应,看起来也给人一种美感。
图6-35版面平衡
将平衡的原理运用到报纸编排中,就体现出了版面的整体美(见图6-35)。平衡的版面追求多样统一,“多样”体现了版面上各部分的差别,“统一”表现了各部分的共性或整体联系。文字、空白、字号、字体、线条、图片特征虽各不相同,但都应处于和谐状态。全对称形式的编排就是最典型的平衡版面,符合形式美法则。由于这种版面要求对称的稿件同形,而稿件的内容常常又不可能相同,标题的大小也很难一致,这种编排难免削足适履让内容迁就形式。再者,天天是这种版式毕竟失之于呆板。因为新闻反映的是变动中的生活,报纸内容的日日新,版面形式也需有新变化,读者的眼前总是一成不变的对称版面,与追求新闻信息的心理不同步,其求新的审美期待会降低。因此,版面的全对称并不常见,更多的是大体对称平衡形式。实质上这种形式是对称形式的变态,它不是形式的左右等同,而是不等量不等形的对称,显得在对称中有变化,变化中形成一种对应关系。具体表现是版面的上下、左右、黑白或色彩在分量上大体相当。这样的版面一眼望去同样给人以平衡稳定感。不论稿件的多寡,标题、插图简单还是复杂,读者都会感受到版面的形式美。这种形式保持了版面整体平衡并可以灵活多变,适应稿件表现不同的强势,成为我国报纸常用的版面形式,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种是版面的对角对称形式,即利用版面四个角的对应关系进行平衡,即分别使上左与下右、或上右与下左大体对称起来求得版面平衡。这种形式较为灵活,对内容没有多少限制,各类稿件安排都适用;另一种是版面上下大体对称平衡,即版面的上半版与下半版的对应关系形成对称,上半版有大标题大照片,下半版也有大标题或是辟栏、横卧图片对应(见前“平衡式版面”图示)。可见,平衡是版面最普遍的形式,版面上的其他各种变化都是由此而衍变。如果版面形式失去平衡,会出现上重下轻或左黑右白等轻重不匀的状态,“一个版面如果畸轻畸重,就会使人产生不安定的感觉,从而达不到审美的要求。”[3]
(二)版面的比例
比例也是体现事物各部分关系的普遍法则,是美的重要表现形式,处于正常状态的事物其各部分都有一定的比例,“增一分太长,减一分太短”,实际上指的就是比例关系,即常说的“匀称”、“恰当”,看起来才具有美感。比例失调就会出现畸形,而畸形不是美是丑了。
物体各部分之间合乎某种比例被认为是美的,源于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的“黄金分割律”,用以说明事物包括人类社会的产品,普遍存在着的一种恰当的比例关系。黄金分割是指事物的大小(如线的长短,面的长宽等)两者之比等于大小之和与大者之间的比例,将其列成公式为:大∶小=(大+小)∶大,或者说a∶b=(a+b)∶a。按计算大体上相当于1∶0。618=1。618∶1,近似于3∶2,5∶3,8∶5等(如图6-36)。“黄金分割律”为后人所公认合理,被人们广泛运用于建筑、工艺、绘画、雕塑等造型艺术的形式美创造中,并为音乐、舞蹈等表情性艺术的形式美创造所采用。一些音乐名作的**点的出现,大多与黄金分割点相接近。这种比例关系被认为是美的,主要是其比较合乎客观事物的常态,让人看上去觉得舒适稳妥。人体的几个主要部位也符合这种比例关系:人体以肚脐为界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从头顶到咽喉,咽喉到肚脐,下部从肚脐到膝盖,膝盖到脚掌,上下两部分中各自所含的比例关系大体上合乎黄金分割,即上部3∶5,下部5∶3,其反映了人体的各部分正常发育情形,而侏儒便是这种关系的失衡。这表明,人们关于事物合适比例的确定一般以经验为依据,某种比例为人所公认,是长期社会实践和文化积淀所致。
图6-36黄金分割比例
报纸版面的长与宽也符合黄金分割的比例,所以看起来顺眼。尽管报纸的发展经历沧桑岁月,版面编排花样迭出,却极少想要去改变它的长宽形状,原因也正于此。版面作为报纸的“面孔”,比例和平衡相关,编排设计中各个部分之间都需有合乎常规的比例关系,互为映衬才能体现出版面的平衡美,即版面的上下左右,题与文、图与文、大小题、长短块配合及字体字号,围框花线,辟栏大小等,都应有恰当比例,版面才会整体和谐,让人一瞥之下触发美好情思,赏心悦目。表现形式主要是:
标题与文稿的厚度要有比例——标题大小与文稿篇幅长短应适中,如标题字大行多而文稿字少又短,就会给人头重脚轻般压抑感,反之则显身大尾小了。
标题的主辅要有比例——主标题与辅助题字号的大小,一般相差两号左右恰当,辅助题较长排了若干行,字号还可相应缩小一点,因为行多可减少与主题字号上的差距。
围框的边长要有比例——围框长与宽之比通常按黄金分割的原理,即大致是3∶2的比例,长与宽相差太大,如竖边过长横边太窄,会使人觉得摇晃不稳,而长与宽太过相近形如方框,又显呆板。特别是如果版面仅一幅正方形似的图片而又处于中央,版面是十分难看的。
围框或辟栏与整版要有比例——围框最大以不超过版面的三分之一为宜,下辟栏的高度,也基本上不应超过版面高度的三分之一。围框或辟栏过大,版面看上去失去平衡不和谐,也就失去美的形式。
版面不讲究比例会导致失衡,丧失形式审美的前提。那些上重下轻,左肥右瘦,疏密无序,杂乱无章的版面就是不求比例造成的。因此在版面设计时,经验丰富的编辑不把标题、图片、加框新闻、装饰等都放在一个区域,以免造成版面失衡即比例失调,导致整个版面畸形。版面整体是由局部组合而成的,局部比例失调也会影响到整体。
当然,任何一种比例关系都是相对而非绝对的,在实践中确定事物间的比例关系终究要受实用的制约,如房屋的高矮深浅,门窗的高低宽窄,还要和空气流通、采光照明联系起来。对于生产与生活用品来说其比例关系要以实用为前提,在此基础上运用形式美法则,否则华而不实。此外,生活中人们往往也会有某些特殊的审美现象,如对畸形的山岩怪石等发生兴趣,这种情形并不一定适用于版面审美。偶见有报纸版面形式突破上述比例因素,无非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报纸有意“反常”,以形式的“标新立异”来吸引读者注意,另一种是为突出某种内容而打破常规的权宜之计。但它们只能偶尔为之,最终都要回归讲求比例、保持版面正常形态的美学原则。
(三)版面的节奏
节奏是指事物运动过程中有规律的运动,是事物美的一种表现形式。“无论是在客观自然界中还是在人类生活、劳动、工作中,抑或在人类艺术中,创作中,节奏都是普遍地存在的。”[4]昼夜交替,四时代序,是时令运行上的节奏;陵谷相间,岭脉蜿蜒,是地壳外表上的节奏;故事开端、发展结尾,是文学艺术上的节奏;呼吸心跳、四肢活动,是人体机能运动的节奏;艺术的节奏表现,更是直接而强烈:音乐的轻重、徐疾、高低,舞蹈的跳跃、舒展、造型,都成为艺术形式美的主要因素。人生经历,其实也就是有节奏的生命过程,如日常生活中的动与静、张与弛、快与慢等,都是有生命过程节奏性的表现。新闻传播活动过程中采访、写作、编辑、出版、印刷、发行,就是一个充满节奏的过程。报纸版面美的创造,也来自一系列带着鲜明的、有规律的节奏特点。前面谈到版面的诸种变化,都是一种有规律的、讲究节奏的变化,它既使版面体现出动感美,又可以避免版面的杂乱无章,保持一种和谐与秩序。
版面上的节奏主要表现于各种相同的形式如标题、图片、栏的各种变化的多次出现。具体表现得最多的主要是标题排列的节奏。横排报纸以横题为主的标题反复出现,便显示出一种节奏,它使版面变得有条理性、秩序性。在不同的水平面形成一种梯层式标题的排列,节奏感显得更强。竖题反复出现,同样形成节奏,竖排的报纸更讲究这点。不过,横排报纸版面上的竖题不可过多,竖题过多像烟囱林立,破坏了版面的秩序。大一些的竖题,最好放于版面两侧,避免放在中部显得割裂了整体。
版面的文稿排列,基本栏或某种变栏形式的重复,便形成一种节奏感。如果版面上都是基本栏或只是某种变栏形式,版面会显得没有变化而呆滞。不过,一个版面上的变栏太频繁了,看不到基本栏或某种变栏式样的反复,同样缺乏一种节奏。近年纷纷采用电子排版,有的报纸版面上的基本栏逐渐淡出,甚至有时整版都看不到基本栏的踪影,全是一种栏型呈现,这种做法值得商榷。此外,版面上长短稿结合也形成节奏。都是长稿显得沉闷,都是短稿又显得零碎。以短稿为主适当辅以长稿,长短互为照应,能调节读者的视觉,形成一种节奏美。
图6-37版面节奏变化
版面上色彩的黑白相间与疏密有致,稿件排列与穿插得体,标题的高低错落、图片的大小恰当搭配等等,这些都体现出一种节奏。如图6-37的版面,虽图片不少,但有序地安排在版面的上、中、下,特别是中部的图片,使上下版处于大体对应平衡的状态,版面的节奏感强,给人以美感。对立面是刻板,刻板是四平八稳有余,变化生动不足。平常说某个版面呆板,在很大程度上其实是说它没有节奏或是节奏感不强。
版面的节奏与变化、秩序是密切相连的,节奏不仅表现出变化,也是秩序的进一步表现。节奏是有秩序、有规律的变化,它产生的审美效果形式是疏密相间、粗细匀称、繁简适中、黑白合理,既整齐又不单调,既变化又不杂乱,既活泼又有秩序而形成的版面整体美。比如版面的区域,形成的习惯都是上优于下,左优于右(横排报纸),版面上的平衡要遵循这样的习惯,各种变化也不应将它们颠倒。除了“假头条”情况外,通常不在上半版重要区位安排小标题,在下半版次要区位安排大标题,因为这样既不合规范,又造成不讲秩序的混乱。节奏不是一时心血**或盲目的变动。“扰乱秩序”的变化并不是节奏,它带来的只是杂乱或混沌,模糊人的正常审美习惯。因此,版面编排不能随意打破某些“行内”的禁忌,否则令人无所适从,产生不了审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