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五节 重新改写(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第五节重新改写

重新改写是对原稿从内容到形式进行脱胎换骨“包装”。有的稿件有意义,材料也丰富,但写得不好,如观点和材料不统一,内容与体裁不协调,或层次不清结构杂乱等需要改写,这是编辑在修改稿件中耗费时间最多的。

一、变换主题

变换主题就是重新处理原稿材料,根据原稿的有意义的内容来形成一个新的主题。

有的稿件会出现这种情况,作者通过对材料的提炼要表达的主题,与稿件中运用的具体的内容材料不相协调吻合,主题与材料之间出现“拉郎配”现象。如果不是稿件中的新闻事实材料有意义,一般情形下编辑是不会采用这种稿件的。着眼于稿件中一些有意义的新闻事实,编辑为了不浪费新闻材料,可以根据稿件的原有材料来进行改写,另行确立与事实材料相符合的一个主题。例如,我们看《扬子晚报》上刊发的一篇稿件(见图4-2)。

图4-2两位学生在井冈山的留影

两名90后大学生重走长征路,微博分享红色精神

近日,一则由江西“大江网”首发的《两名90后大学生重走长征路,微博分享红色精神》迅速在网上传开,……这两名90后是南京政治学院军事新闻传播系大二学生,与重走长征路的前辈们不同,他们年轻帅气,甚至是叫一个秀气,还在手段上创新长征之行:背上笔记本电脑,随时与网友分享路上的感悟……

从稿件的标题来看,这篇稿件要表现的主题是两名大学利用假期“重走长征路”来学习先辈的精神,新闻的导语以及文中的一些叙述、言论,特别是末尾一段引用两人的话语内容,都是围绕“重走长征路”这一主题的。可是,我们从稿件的导语往下面看,其中主要的事实材料,与这个主题就不吻合了。

8月7日学校放假第三天,打好行头,背包上身。南京南站出发,刘大君和任诺扬沿途踏访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嘉兴南湖、革命摇篮井冈山、英雄城南昌、红都瑞金、长征出发地于都……为把长征时间缩短在半个月内,他俩基本乘坐夜间的火车,白天踏访红色纪念地,在酷暑高温下平均每天荷重25公斤。除了长途必备的物品和工具,各人还有一台电脑。“只几天,我们已感到艰苦的味道和重量。以前大家常说:苦不苦,想红军两万五,现在我们感同身受。”

在井冈山会师纪念馆,馆长热情接待他们,勉励他们“发扬红军精神,取得长征成功”。到达南昌已近傍晚,但视线里诸多的“八一”依然把他俩吸引住了:大道、广场、小学、公园剧场……都是八一,八一广场是“军旗升起的地方”,他们把激动的心情写进微博……

“长征之路磨砺了一个民族的性格,虽然重走它很累,但对人生是很好的磨砺。时下物质丰富了,但思想意识的多元化,使一些青年人迷失方向。”刘大君在微博中说:以重走长征路的方式,我们愿意当红色文化的小学生和宣传员,告诉更多的年轻人,长征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人可以挑战极限,变不可能为可能,拥有这种精神是战无不胜的。他对于此番品读红色历史文化的做法也很用心:两人表示,重走长征路结束后,他们将写出体会、举办图片展……

从前面两段可以看出,两名大学生主要夜间坐火车,白天踏访红色旅游景点,而且经过的地方大多都与红军长征的线路无关,标题下面配发的照片。也是两名大学生身背行装,在井冈山著名的“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的那口井旁边的合影。他们路过的地方尽管与长征有着某种联系,但毕竟不是红军长征经过的地方,并不能以长征地称谓或取代的。因此,将他们的“红色旅游”说成是“重走长征路”牵强附会。尽管稿件要表达的主题与事实材料不相符,但稿件中一些事实还是有意义的:两名大学生不顾暑假酷热高温,踏访许多先辈们艰苦战斗的地方,从中感悟体会锻炼意志,这种行为及精神也值得倡导。因此,可以根据原文事实材料来可以重新确立“踏访革命先辈战斗地方,学习先辈坚强精神意志”的主题,围绕这个主题来重新提炼事实,安排材料,这样,新闻仍然有意义。

前面在谈稿件精简时举的《天津用抗洪精神推动经济发展》例子中,讲到全篇有价值的地方是“全市向灾区捐款捐物总价值达3。5亿元”,可将此摘取出来单独编成简讯刊载出来。如果从改写主题的角度出发,编辑可以将此作为新闻线索,让记者进一步去采访,扩展这部分有价值的事实,重点表现天津各界民众是如何踊跃捐款捐物、以实际行动支援灾区人民重建家园主题。这样的报道,也是很有意义的。

改变主题是很麻烦的事,往往有可能扭曲了新闻事实,所以编辑通常不多采用。

二、变换角度

改变角度是重新认识稿件材料,从最有利于表现事物特征的方面来写。提起角度,会使人想起苏轼《题西林壁》的千古佳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其意思是说同一座山从不同角度去观察,会看到景致迂回的面貌。此诗寓意在于告诉人,对事物的结论会因认识着眼点不同而不同,了解事物应当领悟其多面性、复杂性,“不畏浮云遮望眼”,方可充分把握它的内涵实质。

角度是观察事物的出发点与视角。日常生活中角度的运用最熟悉的恐怕是摄影,正面、侧面、反面、逆光、仰望、俯视、近察、远观……角度不同其形象相异,给人的欣赏也不一样。当然,这终归只是形式的变换,此人的实际特质仍旧。不过,有时候角度的转移变换,也能起到部分改变事物性质之妙用。如曾国藩率领湘军和太平军作战时,前期老吃败仗,在给朝廷的奏折中,他把草拟的“屡战屡败”改为“屡败屡战”。这里的“战”和“败”两字只是调换了个位置,可是看待问题和表述问题的角度就大相径庭,产生的效果也完全不同。前者给人的感觉曾国藩几乎就是一个庸庸无能的草包,后者则表现出他是一位不屈不挠的强者。

新闻报道与此也是相似的,同样的事实从不同的方面去反映,写的角度不同突出的重点就不一样,说明的问题也不完全相同,表达出的情趣往往会大不一样,给受众带来的效果也不同。有的稿件材料很好,但写作的角度没有选好影响了可读性,这种情况就需要改变角度,重新运用材料。改变角度没有固定的模式,视内容、社会需求、受众兴趣而定。常见的新闻角度的改变有:从领导角度改为群众角度,从介绍经验角度改为报道成果角度,从报道成果角度改为发生新鲜事角度,从会议角度改为解决问题角度,从这家媒体的角度改为另一家媒体角度等,面对材料选择一个较好的角度,在有限的篇幅里既表达出有意义的主题,又能使受众产生兴趣,如题为《华东肥鹅在西藏饲养成功》的下面这篇稿件。

拉萨市农牧所的科技人员克服高原缺氧和气压等不利因素,用人工方法孵化白鹅成功。孵出的雏鹅在幼小时喂些糌粑、麸皮等饲料外,很快就可以食草。今年3月孵出的第一批雏鹅目前已长到4公斤左右。

世居长江口附近的太湖白鹅在“世界屋脊”上已生活了两年。它们生长良好,母鹅产卵正常。

这一试验成功,为在西藏高原水草丰盛的河滩、沼泽地上大量饲养水禽,增加当地人民的肉食、蛋类、羽毛供应制造了条件。

这篇稿件应当说还是写得不错,比较简洁通顺,主题也清楚,但还可以将之进行改写如下。

华东一种肥鹅,它的羽毛与西藏的白雪媲美,现已在这个自治区饲养成功。这种世居江苏太湖的白鹅,即将成为西藏人民肉食、蛋类和羽毛的新来源。

两年前,这种白鹅引进西藏,但高原缺氧使白鹅孵化产生困难。现在,拉萨市农牧所克服困难已成功地孵化出小鹅,今年3月孵出的第一批雏鹅目前已长到4公斤左右。

显然,改写稿要更胜一筹。首先,原稿是从科技专业角度来写的,着眼于报道科技上解决了一个问题,创造出一项新成果。但这对一般读者来说引不起多大兴趣。改写稿从报道一件新鲜事的角度入手,一开头便用羽毛和白雪作生动的比较,很自然地将西藏发生的这一稀罕事娓娓道来,令人兴趣盎然。由于角度变了结构也跟着改变,原稿按这件事的先因后果写法,最后才说出此事的意义,如果最后一段读者未看或编辑删去了,那么这件事的意义稿件就无法显示。而改写稿在开头一段就交代出事情的重要性:“即将成为西藏人民肉食、蛋类和羽毛的新来源。”这也是胜于原稿的地方。另外,改写稿还比原稿篇幅短,压缩了一些读者不必要了解的过程,更显精练。

需注意的是,编辑对角度的改变不是把事实当面团一样随便搓揉,那样有可能歪曲事实而导致新闻失实。角度选择不是强扭,是根据事实的原貌及其蕴含的意义来选择。新闻事实是固有的,新闻材料是客观的,表现的角度也是客观的,只能发现、选择,不能随心所欲扭曲。正如原《人民日报》著名记者艾丰所说:“材料不是万能的‘钥匙’,什么锁都能开;不是用钢筋混凝土制成的‘预制件’,建什么楼房都行;不是有伸缩、可大小的‘面团’,既可以做小馒头,又可做大蛋糕;不是画家配色盘中的颜料,想配成什么色就配什么色。”[13]不论是选择新闻的立意角度,还是选材角度或表现角度,都力求考虑受众的需求,切忌不顾事实乱贴标签。多年“左”的影响造就的一类随“风向”强扭角度,其表现是把事实当成面团随意揉捏,或是当做“万能论据”,今天从这个角度证明这种思想,明天形势一变又从另一角度去反映这种倾向,这种倾向是要坚决扭转的。

三、变换体裁

就是把稿件的原有体裁形式改变为另一种体裁形式,使内容与形式和谐统一。

无论什么稿件,形式都是为内容服务的,一定的体裁形式适应于一定的内容表现。文章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并不像钱包与钱的关系那样简单。一只钱包可以装纳任何钞票,而一种文章的形式却未必适合于任何内容,犹如日常生活中的穿衣吃饭。老年人适合颜色朴素、宽松肥胖的衣服,姑娘们则爱好色彩艳丽、紧身花哨的时装;做体力活的人可大碗喝酒、大口吃肉,动手术的病人则严禁烟酒、适宜于清淡的食物。不看年龄特点胡乱穿衣会让人笑话,不顾健康状况胡吃乱喝就有伤身体,文章内容与体裁的关系亦然,徐师曾为此形象地指出:“夫文章之有体裁,犹宫室之有制度,器皿之有法式也。为堂必敞;为室必奥;为台必四方而高;为楼必狭而修曲;为筥必圜;为篚必方……苟舍制度法式,率意而为之,其不见笑于识者鲜矣,况文章乎!”[14]好的作品都是内容与形式和谐,新闻作品也不例外。

请看《人民日报》2012年11月13日的《山西大同,立足文化,绿色崛起》这篇稿件。

大同,山西省第二大城市,中国煤都。人们几乎已淡忘了大同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有历史没文化”,一度,大同人自己也无奈地这样自我解嘲与反讽。而如今,人们已很难用一个词汇来定谓大同: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大古都,中国雕塑之都,中国文物保护、文化传承典范城市等等。在大同“转型发展、绿色崛起”发展战略和建设文化名城、旅游名都、生态名邑、经济强市“三名一强”奋斗目标中,文化被置于首要的位置。文化,毫无疑义地成为这座有着2300多年历史古城最鲜明的城市符号。

最是大同好光景,决胜文韵满古都。

改革体制全面奋起

2011年11月,完成文化体制改革的大同市国有文艺院团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送戏下乡活动,备受欢迎。文化体制改革让文艺院团脱胎换骨,好戏迭出,演出场次倍增。2011年,市直院团的年演出场次最多达300余场,2012年上半年,演出场次最多的已突破200场。

章节目录